首页 > 探索 > 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挑战最高难度

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挑战最高难度

火星是太阳系内4颗行星,从太阳中心开始,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火星还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人们很早就对火星进行观测,火星在西方称作Mars,是战神的化身,我国古书上将火星称为"荧惑星",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所以称之为火星。


在波兰天文学大神哥白尼提出颠覆性的日心学说不久,天文学家发现火星绕日轨道与预测的结果总是对不上,很多对日心说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更加觉得其荒缪。不过另一位来自德国的大神开普勒很快就对日心学说进行了补充,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指出行星运动轨道应当是椭圆。不久又一位来自英国的物理学大神牛顿通过数学计算证明,并成功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人们彻底找到规律,从此基本上精确预测大多数行星轨道。



天文学家发现火星的椭圆轨道椭圆偏心率达到0.0934,地球轨道偏心率只有0.0167,简单说就是火星的轨道非常扁,而地球的轨道相比火星轨道更接近圆形。因为轨道差异,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跨度在0.546亿公里-4.01亿公里之间,就算是两者接近时距离变化范围也达到0.55亿公里-1.02亿公里。而地球与火星相遇时,地球与火星在各自椭圆轨道的不同位置,两者的相对速度也时快时慢。


火星公转周期约为687天,接近2个地球的回归年,所以地球不是每年都与火星相遇,要平均间隔约26个月,火星才会再一次接近地球。从地球去火星,一般选择是两者距离最近的时候,由于发射的卫星飞到火星需要时间,还需计算提前量,提前发射,刚好赶上火星,选择一种霍曼轨道的路线,进入火星运行轨道,这就是航天工程上所说的"发射窗口"。


2014年美国航天局的"马文"号和印度的"火星飞船"先后到达火星,2016年欧航局与俄宇航合作ExoMars任务无人探测器抵达火星,2018年美国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火星直径6794km,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6.4219*10²³千克,约为地球的11%。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探测器在火星上拍回很多照片,人们发现火星呈现红色是因为表面密布的氧化铁,与预期一样,探测器在火星上没有发现液态水。虽然火星上也有高山平原和峡谷,但表面基本上是沙漠,而大气以稀薄的二氧化碳为主,只有地球的1%,火星气候非常寒冷。表面温度平均仅为-63℃,夏天阳光直射区域温度则可以上升到20℃,赤道附近的极端最高温度则有机会达到30℃左右。因为火星有大气,所以也时常有沙尘暴。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与地球十分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约65°,存在四季变化。


2016年1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立项,为实现后发优势,弯道超车,中国准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图形标志通过向全球征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



最近火星地球相遇时间点在2020年10月14日前后,已知的发射计划包括美国航天局的"火星2020"火星车(Mars 2020 rover),欧空局的"罗萨琳·富兰克林"号火星车(Rosalind Franklin rover)、阿联酋的"希望"号轨道探测器(Mars Hope orbiter)。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7月发射,预计2021年1月进入火星轨道。


前往火星的路途充满险恶,人类先后向火星发射了40个探测器,火星探测发射成功率大约为40%,大部分失败告终,因此火星又被称为"探测器的坟场",发射全程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约5亿公里的路途,这么远的距离还带来至少10分钟的信号延时。当然最危险的着陆前恐怖7分钟,在关键的7分钟内,一系列降落程序控制降落伞和反推火箭,让火星探测器从进入火星大气的时速约为20000千米每小时,在受控状态下降速度降为零,安全着陆。火星大气虽然稀薄,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高速运动探测器表面也会产生一千多度的高温,需要隔热罩的保护。在火星16千米的高空,超音速降落伞打开,但是稀薄的大气层无法使降落伞减速到安全的速度,还需要反推火箭和气囊等继续减速和缓冲,即使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崎岖复杂的地形和大大小小的坚硬岩石,也是探测器的一个巨大挑战。祝愿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成功。


洞察号探测器发回的火星图片


附录,目前仍在火星正常工作的探测器

美国2001发射的火星奥德赛号(Mars Odyssey)

欧洲2003发射的火星快车(Mars Express)

美国2005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美国2011年发射的好奇号(Curiosity)

印度2013年发射的"火星任务"1号(Mangalyaan)

美国2014年发射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

欧洲&俄罗斯2016年发射的火星微量气体轨道探测器(ExoMars Trace Gas Orbiter)

美国2018年发射的洞察号探测器(InSight)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与自然博物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078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