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叶,伴随着蒸汽机的呜咽声,人类文明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短短数百年后,火箭喷涌而出的尾焰将人类从地球这一隅之地,带到了浩瀚广袤的宇宙空间,文明再次迎来飞跃式的发展。
宇宙的炫美和瑰丽给人类带来的极大的震撼,让人类深切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而当人们从初入宇宙那种激荡的心情中平复下来时,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出现了——宇宙太过寂静。
这种寂静肯定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按照最初的预估,整个银河系大约有1000亿颗恒星,哪怕这些恒星中只有1%拥有适宜孕育生命的行星,遍布四周的外星文明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更何况拥有适宜孕育生命行星的恒星数量还远不止1%。
为了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可以交流的同伴,人类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向宇宙深处发射规律的信号、向太阳系外发射各种探测器等等。
可结果大家也都应该非常清楚,几十年的探索除了几个似是而非的信号之外,完全可以用“一无所获”来形容。诺大的宇宙中人类真的是孤单存在的吗?
近些年,为了解开这个让人费解的问题,部分科学家开始转变思路,不再聆听宇宙中传来的各种信号,而是开始寻找外星文明的技术签名,比如戴森球、星际飞行器等等。
因为相比宛若大海捞针般的聆听无数信号,寻找这些技术签名的难度更低、精准度相对更高。
其实除了寻找技术签名之外,许多科学家还将探索的目光放到了宜居行星上,毕竟相比其他未知行星,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显然更可能孕育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人类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目前,大多数宜居行星都距离地球100光年以外,比如去年十月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团队就曾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中详细介绍了24颗这样的超宜居行星。
而在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地方其实也有着一些宜居行星,比如蒂加登星恒星系中的两颗行星。
蒂加登星(Teegarden's Star)是一颗位于白羊座的红矮星,它距离地球大约12.5光年左右,质量是太阳的十分之一,表面温度仅仅2700°C,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小的恒星之一。
虽然它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由于自身体积过小和温度不高,从而导致光度很低,所以科学家们直到2003年才正式确认它的存在。
近段时间,一个研究团队在经过3年的持续观测之后,意外注意到蒂加登星附近至少有着两个宜居行星。
研究作者之一、德国哥廷根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马蒂亚斯·泽克迈斯特(Mathias Zechmeister)表示,这两颗宜居行星几乎和太阳系几颗内行星一样。它们的质量比地球略大一些,正好位于当前恒星系的宜居带内,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的存在。
由于许多行星系统中并不止一颗行星,所以有科学家怀疑这两颗行星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大型行星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那里还有其他数颗行星的存在。
研究作者之一的斯特凡·德莱塞教授(Stefan Dreizler)指出,蒂加登星是人类目前能够直接测量质量最小的恒星,这次的发现是人类在红矮星附近寻找“地球”获得的巨大成功。
事实上,借助卡拉阿尔托天文台最先进的Carmenes行星探测仪器,科学家们目前已经依靠“径向速度法”发现了11颗系外行星。
哥廷根大学教授安斯加·雷恩斯(Ansgar Reiners)指出,除了这种方法之外“凌日法”也是一个寻找系外行星非常不错的方法。
所谓的“凌日法”指的是,在观察一颗恒星时,如果刚好有行星从恒星前经过,那么受到行星的遮挡,恒星的光度就会产生变化,变化的幅度通常取决于遮蔽行星的体积和距离。
安斯加·雷恩斯认为,蒂加登星的位置很特殊,从那里能够非常容易的发现地球从太阳前经过而导致的光度衰减。
如果蒂加登恒星系中几个宜居行星真的孕育出了智慧生命,甚至他们还建立了科技文明,那么他们很可能早已经使用“凌日法”观察到了地球的存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也仅仅是知道地球的存在,并不能知道地球上还有智慧文明的存在,因为宇宙夸张的距离尺度使得他们只能看到地球模糊的景象,无法看到数千年来人类对地球改造的痕迹,不然这将是极为危险和让人担忧的一件事情。
就像卡尔·萨根所说的那样,初入宇宙人类要做的是仔细观察,而不是高声呼喊。或许某一个不经意的回应,就会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毕竟“友善”可不是一个智慧生物能够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9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