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城市群的潜能究竟为未来经济发展能输送多大的动能?在《中国经济大讲堂》的演讲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要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的发展。在大都市圈这个乡村的范围之内,应该是农民要进城,城里边人也可以下乡,城乡居民应该是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另外小城镇的建设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城乡居民共建共享。
8月22日21:48,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为您深度解读《目标6%至6.5%,稳增长未来靠什么?》。
嘉宾简介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他曾两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预测”和“直觉”更为业内人士称道。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处于高位时,他在国内最早预测指出我国经济增速将下一个台阶。他认为,国家经济重心必须切实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中心,以质取胜应该成为新常态下的大战略。他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参加过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所撰写的《陷阱与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选择》、《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广泛影响。
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的发展。最近几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快大都市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现在换了一个名字,叫做粤港澳大湾区。
它们要努力成为全球性的创新和制造中心,另外我们内地一批省会城市正在快速地成为新一线城市。大都市圈是什么意思呢?形象地说,就是在现有核心城市的周边,比如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的范围之内,能够发展起一大批小镇或者中小城市。那么这一批是多少呢?可能是几十个也可能是几百个。这种城市结构形成以后,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一些制造业和一些服务业可能会转到这些小镇里边去,一些高端的服务业、附加价值比较高的服务业,它们就会集中在核心城市。所以它是一个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很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话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处在大都市圈范围之内的这些乡村是最有条件率先振兴它。
可以这样讲,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包括我们讲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些事情70%以上都会出现在这些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我们讲的中等收入群体要倍增,那么增加的四、五亿人大部分也会出现在这个范围之内。在大都市圈这个乡村的范围之内,应该是农民要进城,城里边人也可以下乡,城乡居民应该是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另外小城镇的建设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城乡居民共建共享。
要推动这些改革,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如说宅基地流转,有些同志是很担心的,他们说这个宅基地流转以后,有些农民是拿到钱以后就去喝酒了。他去喝酒,最后没地方住了,身无居所,这将来是要出大问题的。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呢?确实有。这个仅仅是农村有吗?城市里边也有。但是我们一定要问一个问题,多少人有这样的行为?一百个人里边可能有一、两个人才有这样的行为。我曾经见过一位县委书记,他说他在农村工作很多年了,他的经验是说农民非常地聪明,这算盘打得很细,农民个个都是经济学家。如果我们的体制和政策理顺的话,农民的行为都很理性。所以我在想,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农民,要相信他们的聪明智慧,相信他们的自我负责意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