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 + 海鲜,痛风患者的大忌
痛风患者的饮食首要原则是要避免高嘌呤饮食,无论急性期还是缓解期。
海鲜,尤其是贝类,嘌呤含量很高,远远高于鱼虾类,所以海鲜是痛风患者饮食中的一大禁忌。
酒是痛风患者的另一大禁忌。痛风患者要限制酒、海鲜的摄入,更不要把酒和海鲜放在一起食用。
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可刺激乳酸合成,提高嘌呤合成速度,使尿酸生成增加。尤其是空腹饮酒,在使血乳酸和酮体浓度升高的同时,会抑制身体内尿酸的排出。痛风患者尤其要控制啤酒和高酒精浓度的白酒。啤酒是所有酒类中与痛风相关性最密切的,每百毫升啤酒含有嘌呤 2~5 毫克,虽然啤酒含有嘌呤的量并不高,但它含有较多鸟苷酸,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大量嘌呤,进而使血尿酸浓度增高。
海鲜、啤酒本身就是痛风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的食物,如果两者一起食用,将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甚至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等。
★ 多补充水分有利于缓解痛风
痛风患者要多饮水
痛风患者每日饮水量应在 2000 毫升左右,而伴有肾结石的痛风患者最好能达到 2500~3000 毫升。
摄入充足水分,可增加尿酸溶解度,有利于尿酸排出,而且有利于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减少对肾脏的进行性损害。
夜间,人体内的水分会持续流失,尿液会浓缩,因此,痛风患者在睡前或半夜适当地补充水分是非常必要的。
人体补充水分以普通开水、淡茶水、矿泉水为最佳选择,痛风患者适当饮用苏打水也十分有益。
为什么喝苏打水有利于缓解痛风?
痛风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经常要服用苏打片(碳酸氢钠片),因为苏打片有较强的碱性,在肾脏中可以使尿液呈碱性,碱性环境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喝苏打水有利于缓解痛风的原因与患者服用苏打片的原理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尿酸排泄。
而很多产品宣传说苏打水进入血液后,可以与尿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排除尿酸,是错误的。这种酸碱中和反应在血液里是不会发生的,苏打水的真正价值是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大家可自制苏打水,方法很简单:以白开水 250 毫升加碳酸氢钠片 2~4 片(药房有卖),再加少许柠檬汁即可。
远离甜饮料
远离甜饮料也是远离痛风的重要措施。尽管我们建议痛风患者多喝液体,但甜饮料是个例外。
研究显示,甜饮料摄入最高和摄入最低的人相比,痛风的危险会上升 100%。同时,即使是 100% 鲜榨的果汁,喝多了也会增加痛风的风险。
究其原因,就在于甜饮料中含有的大量的果糖,而果糖能够促进内源性尿酸的形成,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在绝大多数甜饮料的配料表里,都会添加果葡糖浆,它价格便宜,带来口感清凉,是甜饮料中果糖的来源。
★ 痛风者可以适当食用牛奶、鸡蛋、豆浆
有谣言说,痛风患者不能喝牛奶,不能吃鸡蛋,不能吃豆制品和豆浆。其实都是错误的。
痛风患者可以正常摄入牛奶和鸡蛋
牛奶和鸡蛋都是低嘌呤食物,痛风患者可以如常人一样摄入牛奶和鸡蛋。牛奶是由牛的乳腺细胞分泌的,几乎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也就没有遗传物质,没有遗传物质也就没有核酸,因此也就不含嘌呤。而鸡蛋虽大,但理论上它只是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一套遗传物质,因此含很少的核酸及微量的嘌呤。每个鸡蛋的嘌呤含量仅有 0.4 毫克;每百毫升牛奶的嘌呤含量为 1.4 毫克。
更重要的是牛奶和鸡蛋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痛风患者同样需要补充钙和适量蛋白质,适当进食牛奶和鸡蛋,摄取其中的蛋白质,既能达到限制嘌呤摄入的目的,又能获取身体需要的营养。所以,如正常人一样,每天一个鸡蛋,1 袋牛奶,对痛风患者病情是没有负面影响的。
豆浆等豆制品,痛风患者也可以适量摄入
大豆原料中确实嘌呤含量高,但大豆在加工为各种豆制品的过程中,嘌呤含量会流失很多。所以,痛风患者如正常人一样也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不过量即可。
豆浆的制作需要加入大量的水,会将嘌呤浓度稀释得很低。每百毫升豆浆中嘌呤含量通常都小于 30 毫克(豆与水的比例大约是 1∶20),虽然比牛奶和鸡蛋中的嘌呤含量多了一些,但豆浆同样属于嘌呤较少的食物范围。
我们日常购买的散装豆浆比较稀,这样一杯豆浆中的嘌呤含量更低。同理,其他经过加工的豆制品的嘌呤含量也都比较低,痛风患者也可适量食用。
小提示: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痛风
痛风的患病率中,男女比例为 20∶1。因为雄激素可使细胞的磷脂膜对尿酸盐结晶产生易感性而引起细胞反应,而雌激素可使磷脂膜对此种结晶沉积产生保护作用,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雄激素可以促使尿酸盐沉积,且易形成痛风石,而雌激素则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因此,男性患痛风的现象更常见。
相关阅读
了解痛风:痛风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做好预防有重要意义
痛风患者平时该怎么吃?你该掌握这5个饮食习惯
青壮年尿酸过高,痛风难忍,都是食用高嘌呤食物惹的祸!
作者:王旭峰 主编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
来源:《中国人该怎么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8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