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让人头疼的蚜虫白粉虱又来了,蚜虫竟然还会变形,不可思议啊

让人头疼的蚜虫白粉虱又来了,蚜虫竟然还会变形,不可思议啊

2020年因受暖冬天气影响,前期干旱,温度平均较高,致使越冬虫卵比往年平均增加3-4倍以上,加之近期温度条件为蚜虫的生长繁殖及迁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预计2020年蚜虫将会有爆发式增长!


蚜虫会在越冬后从冬寄主向夏寄主上进行迁飞,由于越冬卵抗寒力较强,受气温影响,增加了蚜虫迁飞基数 若防治不当将会出现世代重叠或嫩梢严重卷叶问题,严重时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树势减弱,分泌的蜜露容易感染杂菌引发病害,严重引起桃树大量落叶和树体死亡。



西瓜蚜虫在2019年在我国黄淮海区域偏重发生,由于用药不合理,导致蚜虫变异较大,其中西瓜黄蚜抗药性正在大幅度的增加,预计在2020年西瓜黄蚜将会处于高抗性情况。



棉花蚜虫在2019年新疆区域程爆发状况,造成许多地区大量减产,而在今年2020年新疆棉花蚜虫也将依然呈现偏重发生态势。


一、蚜虫虽小,危害大


蚜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1、蚜虫集群直接刺吸植物的叶片及果实,造成植物营养物质缺失,生长停滞或延迟,提前老化,导致作物长势差,果实果质差、产量低。


2、蚜虫分泌的排泄物蜜露,透明稠粘,对作物的生理活动起到阻滞作用,阻碍光合作用,又是病菌的良好培养基,诱发煤烟病等。



3、蚜虫也是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体;群集伤害嫩叶、嫩稍、花蕾等部位,以致作物畸形发展,叶片背面不规则的皱缩、卷曲、脱落、变形、花朵减少或变小,甚至全株枯萎、以致死亡。


二、黑蚜、桃蚜、黄蚜不一样,哪个更难打?


蚜虫有多个种类,常见的有麦蚜、菜蚜、桃蚜、棉蚜、瓜蚜等,根据肉眼认知可以分为黑蚜、青蚜、桃蚜、黄蚜、伏蚜等,根据目前抗药性变异统计,抗药性最大的就是桃蚜和黄蚜这两种。



普通的小麦蚜虫就是常见的麦蚜,也就是外表黑色或青色的蚜虫,这种变异系数较低,普通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都能轻松杀灭。


而像棉花上的棉蚜,外表有黑色、青色、绿色、黄色甚至还有红色混发,这种蚜虫变异系数就会加大,普通药剂都已经很难奏效。



苹果黄蚜同样变异系数逐年增加,加之用药不科学,防治不合理,寄主广泛,灭杀起来同样困难。


桃蚜寄主主要在桃、李、梨、梅、樱桃等果树,也可寄主在甜椒上,由于其刺吸口器分泌蜜露较多,危害将更加严重,桃蚜在主寄主上往往引起嫩叶卷叶,使药液很难渗透入内,加之变异系数增加,已经成为蚜虫中最难打的其中一支!



西瓜黄蚜是近两年来西瓜种植区域危害最大的害虫,同时也是蚜虫中变异系数最大,抗药性最大,繁殖爆发性最强的蚜虫。


蚜虫直间接地危害十字花科、茄果类、豆类等多种蔬菜。

蚜虫危害黄瓜

蚜虫危害蚕豆

蚜虫危害芹菜


蚜虫危害茄子

蚜虫危害后期沾染杂菌


蚜虫传播病毒病

1、生殖习性 营孤雌胎生和有性卵生两种方式,在北方露地、保护地和南方亚热带地区孤雌胎生是主要繁殖方式。温带和寒带地区在秋季天气转冷的季节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越冬寄主植物桃树(桃蚜)、花椒、木槿(棉蚜)上,产生两性蚜,雌雄经过交配后产下越冬卵越冬,来年春天卵孵化出小蚜虫,称其为干母。该干母产生的后代在越冬寄主上繁殖数代后 (大约 2 个月 )迁往其他寄主,进入秋季之前决不回迁。

无翅蚜孤雌胎生

有翅蚜虫孤雌胎生

2、越冬习性 该虫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可周年繁殖,没有越冬现象。在北方地区有两种方式,一是有性蚜产卵后在越冬寄主桃树(桃蚜)、花椒和木槿树(瓜-棉蚜)上越冬;二是在不加温的保护地中,当环境温度低于发育所需温度时即在保护地里面越冬,或在露地背风向阳的温暖地带如风障(桃蚜)越冬。

桃蚜在寒冷地区的生活史


三、难以防治的原因


1、蚜虫的生长发育很快 出生后,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经过4天左右即可发育为成虫,成虫进行孤雌生殖,而且生殖期长达2~3个月。蚜虫成虫繁殖量大,在适合的温度下一天就可以产10多头。

2、保护地温室环境优越 大部分蚜虫在干燥、高温条件下发育速度快,且繁育周期短、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保护地内更适合蚜虫的发育,合适条件下可周年繁殖。蚜虫发生量大,每年可发生几十代,并可进行孤雌生殖,这个特性保证它在适宜温湿条件下迅速扩大种群数量。

3、有翅型迁飞和蚂蚁的“共生” 当空间和营养不足时,经孤雌生殖会产生批量有翅型个体,迁徙至同种或近种植物上扩大危害。蚜虫分泌的蜜露是蚂蚁的最爱,蚂蚁的出现还会指引着蚜虫的行踪。


有翅蚜

蚂蚁与蚜虫

4、抗性增强 蚜虫的防治长时间依赖于化学药剂,目前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高抗性,导致化学防治效果较差。

三、综合防治才能灭蚜虫


1、提前防治:准确掌握蚜虫的发生发展的动向,抓住防治关键期用药。在蚜虫的发生期间,每隔一天,调查一次,要提前预防。可以使用可上可下防虫控虫产品,可有效防控地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蓟马、白粉虱等。


2、利用蚜虫趋性,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



3、若蚜虫已出现或有世代重叠现象,建议使用含有氟啶虫酰胺、噻虫嗪、氟啶虫胺睛、螺虫乙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配合啶虫脒、噻虫嗪提前预防爆发蚜虫,同时也可以添加橙皮精油助剂,进行辅助杀虫,若一次用药难以杀灭虫口基数,建议及时进行二次补施降低蚜虫虫口基数。



4、用药时间要适宜:高温期间要避开中午时间,尽量在早、晚用药,以上午9时前和下午6点后较好。一方面可确保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可避免高温造成的药液快速蒸发散失,降低药效。

又到快一年中白粉虱爆发的时期了!有了白粉虱,我们就打药,可要么打不死,要么持效期短,虫子是越打越打不死,导致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防治白粉虱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1.什么是白粉虱?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式口器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2.什么时候棚室内会爆发白粉虱?

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旬-5月下旬;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旬,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3.白粉虱危害蔬菜后是什么样?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污病等病害的发生。

4.白粉虱难治的原因

(1)白粉虱自身方面的原因

①寄主范围广泛

白粉虱能危害保护地和露地的112个科600多种植物,一年四季都有白粉虱理想的“居住地”和繁殖场所。

②繁殖能力超强

温室中白粉虱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按每头白粉虱每次产卵100多粒计算,繁殖10代后的数量呈指数增长,简直是天文数字。

③植株上虫态较杂,不好防治

一般药只能杀死白粉虱的成虫,很难杀死白粉虱的卵和幼虫,用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导致比较难治。

④成虫自身因素

白粉虱的翅面覆盖白蜡粉,不易黏结药液,清晨气温低时飞行能力弱,出太阳气温高时飞行能力强。

⑤白粉虱自身抗性在增强

近年来随着频繁施药,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2)人为防治方面存在的误区

①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有些菜农朋友对提前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等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②未能做到群防群治

由于白粉虱迁徙性强,在蔬菜种植区,只一家用药防治,而别家不治,用药后害虫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③未能连续用药

一次用药不能把棚室内的白粉虱全部杀死,侥幸逃脱的白粉虱会卷土重来,只要几天,棚室内的白粉虱就会再次爆发。正确的打药是,头天打完药,第二天紧接着再用药一遍,两遍药后杀虫效果非常明显。

④施药质量不高

许多农户用药时图省事,只想一喷雾器水就能打一亩地,经常是药剂根本就没有喷到虫子,甚至连叶片都没有湿润。或是只喷叶片正面,忽视了叶片背面的卵。

⑤用药时间不适宜

中午或下午温度高时白粉虱飞行快,距离很远白粉虱就飞走了,根本打不到虫,等你打完药后,它继续回来为害。

⑥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那么这种“斩草不除根,治虫不杀卵”的做法让害虫在繁殖过程中逐渐产生抗性。

⑦不知道烟熏剂和喷药结合

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烟熏剂与喷药结合使用的方式,也不了解结合使用的效果。

5.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根除虫源

可以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如芹菜、菠菜、蒜苗、韭菜、茼蒿、油菜等。

棚室在清园时,我们应该把残枝杂叶和杂草都要清理干净。

在夏季休棚期,可以进行高温闷棚,能够有效地消灭棚内粉虱。

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

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2)诱杀及趋避及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在温室内作物上方15cm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方法: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5头时,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也可人工释放草蛉,一头草蛉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

(3)改变用药方面的误区

①坚持群防群治,连续用药

如防治连片蔬菜基地白粉虱时,最好在一天内用药一遍,第二天紧接着再用一次药。

②配合使用杀虫、杀卵剂,加入增效剂更好

根据烟粉虱、白粉虱成虫活跃,而卵主要集中在中下部叶片背面的生活习性,调整用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夜间白粉虱飞行缓慢时用药,并重点喷洒中下部叶背杀卵。

③ 保证用药量充足

以湿润叶面为准,叶片正反两面都喷到,喷药要全面,使用时要了解一下药剂是否耐高温。

④ 坚持熏、喷结合防治

采取晚上用10%烟熏剂熏棚,杀虫不留死角,第二天早上紧接着喷雾杀虫杀卵剂。

因粉虱极易产生抗药性,防治药剂须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537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