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生命的某种品质在于不陷入社会攀比迷思

生命的某种品质在于不陷入社会攀比迷思

生活、生命中是充满分享感的。分享感给我们带来新视野的成长,甚至共同沉浸的幸福和喜悦。但生活和生命中也是充满炫耀感的,炫耀感给我们带来了盲目的压力、焦虑、自信的缺失甚至自我的缺憾感。如今我国大部分人达到了小康生活,大家变得忙碌的生活中,逐渐混淆了分享与攀比的界限,或者说,适当分寸的、真诚的分享早已成沦变为分享式炫耀。整个社会的攀比环境也随着国家经济状况变好而升级。

一、分享?还是炫耀?

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达致使社会出现了千万种目不暇接的个人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欢从交际圈里去获得自我认同,更有一些人熟悉并擅长如何把自己美好优越的一面在网络社交里上传张贴来作为分享,并因此来获取因他人羡慕甚至嫉妒而产生的自我优越感,把这种模棱两可的虚浮心理上的“成就感”,作为自己的快乐。暂且不说这样是不是真的快乐,这些人的意识里确实是在“分享”之后获得了一种比较之下自我的优越感的“认证”,这种“认证”会让人感觉暂时“安全”。好多人早已忘记了真正分享的本来谦和有道的面目,取而代之的是,泛滥的炫耀之心和攀比之风。

二、被炫耀和分享者们。

而另一些人观看炫耀者们优越的生活优越的经历,无意识中会投射出自我被比下去的心理和意识,多次后,更会形成内在的烙印和记忆,最终成为习惯性的自动反应,形成了后天部分不好的人格因素。这些人带着受伤害的烙印,去忙着追赶别人定义的标准,在攀比迷思的毒害中付出所有的努力,去弥补和修复当初被炫耀的伤痛,忘记自己真正的路和最初的生活向往。

终于有一天,一些被攀比伤害了的人追平或者超过当初炫耀者的时候,回来意气昂扬地炫耀回去。于是,被炫耀者变成了炫耀者继续施攀比之害,当初的炫耀者又变成被炫耀者继续受攀比之害。

三、谁在受攀比迷思之害?

其实,攀比中的双方都受了攀比之害。受害者习惯性去呈现自我延续受伤害型人格的状态,炫耀者习惯性去找到比自己弱的人来获取自我的认同。受害者会拿自己与炫耀者相比较的弱和差的地方来自我否定,而炫耀者贪婪于自我优越感在别人身上的投射,形成畸形的自我感。

当人内心不够自信无力或者感的时候,它需要吸附在什么东西上去生存。有些人靠别人的弱来生存自以为是的盲目的强,而另一些人被这个强吸附过去,表现着迷思的自我伤害和弱…在这样的循环关系里,其实两者都是被动性生命感的人,他们需要吸附,需要比照,需要二元相互对立中存活那种力度。

所以,去攀比,其实是一种伤害,任何一种伤害的反应面就是回攻。在这样的互相轮流攻击的伤害关系中,攀比风气也被催生不断壮大。如若不反思,我们每个社会人的各种言行就会在无意识之下不断滋养攀比环境,扩大攀比面甚至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这样的恶性的攀比意识像一个怪物在社会大众中不停被喂养大,再转而对我们进行又一轮的伤害。

四、走出攀比迷圈,过主动意识选择的生活

虽然很多人被动性陷入攀比迷思,主动性意识被捆绑,但还是有很多人能反省到一些什么,能认识到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张三这样的生活状态,李四那样的生活状态,不是用来比较和对比好坏的。也总会有些人,懂得恰当远离人群,懂得适当分寸的分享,他的分享只是为了分享喜悦。如果他觉察到自己的分享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感,他会闭口不谈。所以,生活中有些人从来没有表达,分享过什么,但真正接近他的私生活时,才发现他的幸福,喜悦,和真正强大的地方。

每个人选择什么状态的生活,都是独特的,需要自我承担的。生活或者生命是没有可比性的,在自己选择的当前状态当中,去成长才是重要的。在每个人生命的维度里,不应该轻易被外在什么东西给绑架意志和步伐,也不应该轻易被纳入攀比体系。所以我们的主动性意识尤为重要,它清晰有反省能力,内在不缺乏感,不依靠小我二元吸附外在能量而存活。主动性的意识地去抉择生活,去行走生命,适当分寸的分享生命过程中的喜悦。

轻风淡花,缓开慢香。那是真正的生命节奏,自己主动性意识抉择的生命状态,那是喜悦,那是幸福。而这些跟别人是什么样,自己什么样无关,也跟自己和别人以及优越和不优越无关。

这样,你才能看清生活本质,开拓心能量的维度,思维打开,意识进化,言行累积,赚取生活,改变生命品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56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