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拖欧”5年终于分手!英国脱欧,400年前早已注定

“拖欧”5年终于分手!英国脱欧,400年前早已注定

2020年1月,英国下议院对英国脱离欧盟法案投票表决通过,欧洲议会将于1月29日对英国脱欧法案进行审核,如无意外,英国将于1月31日正式脱离欧盟。

但英国正式脱欧并不意味着事情告终,英国将于此后和欧盟展开贸易协议谈判。持续5年,换了3位首相,英国脱欧才算是告一段落,真可谓是“拖欧”。

那么,英国脱欧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这个格格不入的棋手为什么要一再掀翻棋盘呢?今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英国脱欧的历史原因。


1.日不落帝国的“傲娇”情结

英国自从在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来,国力就蒸蒸日上。

1688年光荣革命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及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在三个一百年间分别完成了势力准备、制度准备和国力准备,并于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世界进入大英帝国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英国以其高悬孤岛和国力远胜于其他国家的姿态,在外交上维持着“光荣孤立”的政策。

什么叫光荣孤立呢?大概意思就是,我的国力最强,我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我不需要和你们欧陆那些妖艳贱货结盟,但是我要保证我的地位,我就隔岸观火,我看你们谁起来了,我就把谁拍下去;谁快不行了,我就扶持下。我就乐意看你们半死不活却又拿我毫无办法的样子。

应该说,这种地缘上的隔绝是英国“退群”的历史基因。


2.二战以来欧洲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整个欧洲被打成了一片废墟。此时,美国适时地提出了以金钱无偿援助欧洲(主要是西欧)各国进行战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

在该计划中,英国、法国和西德是获得援助最多的三个国家(当然也是被打得最惨的三个国家)。美国给出大量援助的目的并不如何光明磊落,而欧洲各国对战后重建和之后的政策走向也洞若观火,目标是尽可能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趋向团结合作。

而英国再一次发挥了“离岸操盘手”的搅屎棍精神,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英国都未加入。不过,英国在二战后的国力大大衰退终于让这个矜持端庄的公主顶不住了。

60年代,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被当时的欧洲一把手,法国总统戴高乐给否决了。直到1973年,英国才在国会微弱优势下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3.现实利益的需要

简单说吧,欧盟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内无边界,外有共同外交防务等等政策,而英国连欧元区都没加入,实际上和欧洲大陆还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欧盟内部有些穷兄弟,像希腊这样的,你每年不光得补贴不少纳税人的钱,还得因为内部无需签证即可自由通行和移民的宽松条件而付出不少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欧盟近年来对接受难民的积极态度也让英国国内的犯罪率上升,社会安定程度下降。这让本来就爱惜羽毛的英国人怎么能忍?


4.英国国内party的支持率问题

“脱欧”对于近年来支持率一直比较低迷的保守党而言算是一个“武器”,比如卡梅伦就打算以退为进,以“脱欧”为筹码,来吸引一些倾向于脱欧的独立党的选票,从而以此要挟欧盟,争夺欧盟领导权。

算盘虽然打得响,结果却不一定能算准,英国国内倾向于脱欧的民众竟然超过了留欧派,可以说是“玩脱了”。

卡梅伦面对这种局面也很干脆,老子不干了,拍屁股走人(顺便说一句,笔者去年期末考试的翻译题原文就是卡梅伦的辞职演讲,还真是有缘啊)。

对于这种局面,英国人自己都吓了一跳,公投之后不久就有人在白宫网站上请愿,希望举行二次公投,这难道不是一种儿戏吗?脱也是你,留也是你,简直是把欧洲议会当猴耍。而且据Google的数据,公投完了以后,类似“欧盟”“脱欧”这样的词语在英国范围内的搜索量大量增加,也就是说,英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结语

总而言之,从卡梅伦到梅姨再到约翰逊,谁最后能把脱欧这件事搞定,谁就能在历史上写一笔。至于这一笔是光彩还是骂名,那就要看后世的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265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