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非洲的津巴布韦继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后,也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交换协议。这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又加快了一步,同时也意味着津巴布韦在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多了人民币结算、支付的选项。
南生注意到,近期中国不仅和津巴布韦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前不久还和新加坡、乌克兰等国也签署或续签了相关协议。以乌克兰为例:在2019年12月10日,中国央行与乌克兰国家银行续签了有效期三年的货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达150亿元人民币(约等于620亿乌克兰格里夫纳)。
此外,中国还曾经和日本、英国、韩国、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菲律宾、阿根廷、土耳其、阿联酋等数十个国家有过“货币互换”。
正确理解国家间的货币互换
南生注意到,似乎很多网友并未正确理解货币互换的含义。其本质含义是“货币互借”,而且是有需要的时候才借。以中国与津巴布韦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为例,两国签署一定规模,一定期限的货币互换协议。
这并不代表两国就开始货币互换了,而是当某一方需要时,可以向对方申请互换,以当时的汇率来兑换。假如是50津巴布韦元兑换美元,对方以此标准兑换了100亿元人民币——如果此时中国相关的企业没有使用津巴布韦元的需求,那就是对方“单方面兑换”。
即,中国央行借给了津巴布韦100亿元人民币,并未收取对方的货币。并且津巴布韦还要支付利息给中国央行。到期后,津巴布韦将这100亿元人民币的本金偿还给中国——咱们国家不仅本金未损失,还获得了利息。
当然了,如果中国的企业也需要使用津巴布韦元,那我们的央行也会向“对方借取”。期间支付利息给对方,到期后将借来的津巴布韦元如数归还。这就是“货币互换”,实际上只是借对方的货币使用,并且还需要支付利息。
为什么各国愿意货币互换呢?
全球有超过200个国家、地区,彼此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时,一般会采用美元、欧元这样的“通用型货币”。但很多国家赚取外汇的能力有限,往往储备的美元、欧元较少,因此在对外贸易时有使用自己国家货币的强烈愿望。
但如果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薄弱,其货币是其他国家难以接受的。这个时候就诞生了“货币互换”,即可以和自己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兑换货币”(本质就是借对方货币),从而使得自己获得了大量外汇,顺利开展国际贸易。
对津巴布韦来说,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较低,也没有特别有竞争力的工业品,主要是出口农产品、矿产品、初级产品等。积攒的美元外汇较少,因此在对外贸易时想“尽量减少使用美元”。现在和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后,可以获得大量人民币,不仅可以和中国企业在进行贸易时支付人民币,而且也可以和其他拥有或接受人民币的国家来进行贸易。
对中国来说,由于对津巴布韦元的需求较低,完全可以不兑换或少兑换。使用人民币或美元与津巴布韦结算,这样不仅使得津巴布韦能顺利开展国际贸易,而且还增加了人民币在全球使用力度,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