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让日本人放弃汉字到底有多难?

让日本人放弃汉字到底有多难?

2019年12月12日。清水寺。奥之院。


79岁的住持森清范,打开保密严格的二重封筒,抽出了一张小纸条。


纸条上是一个字。据说是一国的社会讯息,国民的心灵图像。


森清范看罢,拿起毛笔,蘸取墨汁,在1.5米高、1.3米宽的巨大和纸上,抄下了这个字:


「令」。


并把它供奉在千手观音菩萨尊前。



从挥毫,到写毕。这段不足30秒的汉字书法视频,被电视台转播,网络平台直播,传到数以亿计的观众眼前。


但是,视频拍摄的地点并不在汉字的发源地中国。


而在日本。


书写汉字的主角也不是中国人。


而是日本人。



一年一度,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面向全日本征集汉字,反应当年的世态。票选第一的字将成为年度汉字(今年の漢字),由住持亲自书写,公布于京都市清水寺,登上东亚乃至全世界的新闻榜。


2018年,年初寒潮、三场地震、夏季豪雨和高温的天灾不断,日本年度汉字定为“灾”


2013年,东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日本国家队晋级2014年世界杯,日本年度汉字定为“轮”


2008年,新首相麻生太郎上任,奥巴马提出竞选口号“Change”,日本年度汉字定为“变”


而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奥姆真理教制造沙林毒气袭击事件撼动全社会,日本将第一个年度汉字定为“震”......



每年一个字,不仅总结了大事记,也留下了人们当时的感受。


只是...



大和民族公元4世纪确立王权,早就创造了日文体系,有片假名和平假名。


但是,只要遇上庄重、正式的场合,比如年度字的评选、年号的颁布、护照甚至货币的设计等等,汉字永远是不二之选。



日本人对汉字为什么执着?


日文为何总也离不开汉字?


这事儿说来话长。



故事开始的地方不在日本岛,而在“乐浪”,今朝鲜半岛。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国,设置了乐浪、玄菟 、临屯 、真番四郡 。临屯 、真番在他死后相继废止,玄菟也被移到了辽东。


是乐浪,吸收三个郡改废后的属县,范围扩大,成了汉朝统治东方民族的最前沿


《汉书》里写,“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处“倭人”,就是指日本人。


他们分散在北九州,属不同部族,定期去乐浪郡的首府朝贡,接收文化输出。


一来一往,岁月更迭,中日友好,越来越甜。



对日本人来说,乐浪只是个起点,从这里,他们逐渐接触到中原。


福冈平原出土的西汉镜、博多湾沿岸发现的铜剑、丝岛郡小富士村遗留的“货泉”(汉代铜钱),说明两国交流很早就上升到了经济文化层面,已经抵达权力中心。


自然而然,汉字在两国间流传。



从东汉光武帝赏赐的印绶、汉魏时期出口的铭文刀剑判断,最迟公元1世纪,汉字已经进入日本岛。


但当时的日本人仍把汉字当做某种图案或装饰。


奈良一面仿制自王莽镜的古日本方格四神镜,把表示十二地支的汉字顺序都给写错了。


仿佛汉字的意义并不重要,日本人只要好看。



他们对汉字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已经是5世纪末了。


日本应神天皇向朝鲜半岛百济国求贤。百济王先后送上两名学者:阿直歧和王仁。


他们能读懂汉字和汉典,被应神天皇封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官方指定教材包括十卷《论语》一卷《千字文》


而读懂课本,跳不过识字这一课。


汉字就此切入皇室血脉,用于达官贵人的书面交流。


△ 皇太子菟道稚郎子宇治墓,牌子上几乎都是汉字


公元7世纪,百济学者的间接讲授对日本皇室也已经不够用了。

天皇向中国特派“遣隋使”“遣唐使”,直接吸取先进文化。同时期,百济国和高句丽灭亡,又为日本列岛增添了一大批懂汉字的移民。

双管齐下,日本人的汉字能力狂飙突进,已经能连篇累牍地撰写汉字文章。

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七条宪法》,完全由圣德太子以汉字写成。开篇即是工整大气的“以和为贵,无忤为宗”



埼玉县稻荷山出土的一把古日本铁剑上,也赫然刻着7个大汉字——“獲加多支鹵大王”



这个名号看上去很野鸡,其实来头不小。


獲加多支鹵,读作“wa ka ta ke lu”,也就是“わかたける”,也就是“大泊瀬幼武尊”。

也就是,雄略天皇


汉字在这里不表意,只是标注了天皇本名的日语读音。


回想小六子学英语那会儿,曾经用汉字标注读音,在课本上写满“古德阿夫特农”“优而威尔康母”。


日本人假借汉字,拼读日语读音,大概也是如此自然的选择。


他们并没有多想,但一种专属日本的拼音文字,已经萌芽。


假借,假借。


假汉字之名,读日语之音。


日文之始:万叶假名,就这么发明出来。



万叶假名取自《万叶集》。里面4500多首长、短和歌,多用汉字标记日语。


比如和歌八五〇,原文是:



短短五行字好似“乱码”,但标上罗马拼音再读一遍,味道就不一样了。不信你来,瞬间口吐日式芬芳——



不错,万叶假名的用法,你已经会了。



有了万叶假名,记载天皇口述命令的宣命体中,很快出现了大小汉字混用的形式。靠右的小字,就是假名。



但用一个个方块字标读音想想都麻烦。平安时期,日本僧人通过拆字的方式,简化出了片假名


这些很像注音汉字的符号,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日本正式政府公文、课本、学术书籍的指定假名。



但这还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可爱、写意的日文。



比如小叮当这句“不是啦”,用到的是另一种假名。


它们的发明者是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也就是,电影《妖猫传》里那个能解咒的高僧。



相传,空海在长安留学期间,学会了唐朝人很爱的草书,并用它尝试书写万叶假名。


随着笔划逐渐变得飘逸,简约、美观的文字跃然纸上。平假名诞生了。


尽管笔划不过一到两笔,书写成本比片假名低得多,平假名却没有获得官方首肯。


它们最初只被日本女性使用,多见于私人信件、小说、日记与和歌中,还被称为“女字”,社会地位不高。



直到纪贯之的《古今和歌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大火,假名文学才登上大雅之堂。


而等到官方确定平假名的标准写法,一晃已是1900年......



不过,汉字与平假名、片假名混用的日文,其实在20世纪以前就已经成型。


日本人还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了成百上千个“和制汉字”。比如,表示山口的“(とうげ)”、表示旱田的“(はたけ)”,表示十字路口的“(つじ)”,和去年那部爆火日剧里你怎么也读不对的“(ゆうなぎ)的新生活”。



一些“和制汉字”甚至反向输入中国,至今留用。比如“腺体”的“”,“鳕鱼”的“”。


随便翻开一张《人民日报》,你更会发现,那满纸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干部”“中央机关”,都是当年被留日学生带回国内的“日文”。


就连启发了战时中国新青年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从日文版翻译过来,才传遍中国。



此时的日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靠朝贡、求贤,苦读汉典的“倭人”了。


借用汉字,他们创制了完备的文字体系,撰写了大量的日文经典,还拥有了独具特色的国风文化。日益富强。


有人因此安居乐业,岁月静好。


有人却贪心不足,虎视眈眈。


后者在不断追求更大、更强的道路上,投入了军国主义的怀抱,走入极端。


于是,海上传来一声炮响。


战争开始了。死难者无数。



与日本军队一起侵入中国、朝鲜的,还有大街小巷上那些煽动人心的海报。


海报用工整的汉字写着:“大詔奉戴日”“一億玉碎”“神州不滅”


何其讽刺。


曾经用来书写友谊的文字,转眼竟用来书写狂妄。


但狂妄的结果,必定是失望。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点,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梦醒时分。


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让7000多万日本国民听到了战败结果。



据说当时有人没有听懂天皇的演讲,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


因为天皇的《终战诏书》是用汉文训读体写成的,言辞考究,颇有古人遗风。


而且这蝇头小楷,一笔一划,宣扬的仍是“神州不灭,国体精华”,掩饰着战乱带来的满目疮痍。



可失败毕竟是失败。


战后日本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被美军按住了命门。


就连天皇手中代表“皇宗遗范”汉字,也被盯上,为军国主义的罪行背锅。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带着战胜国的骄傲和专断的态度,美军进驻日本之后,立即要求日本政府废除汉字,理由是要彻底拔掉军国主义的恶根



按照美国人的逻辑,日本之所以发起战争,是因为汉字 太 难 学


日本民众搞不定汉字,知识无法传播,民主思想不能渗透,军国主义乘虚而入。


所以,汉字必须“go away”



这当然是毫无依据的谬论。


但战败严重打击了日本人的文化自信力,即使没有美军煽风点火,支持“废除汉字”的日本学者也不在少数。


于是,日本文部省很快就拿出了一套《当用汉字表》,罗列1850个汉字,把原本上万的常用汉字量直接斩到了脚脖子。



可美国要的不是限制,而是废止。差一个字,一个偏旁部首,都不算。


为了看似体面地达到这个目的,美国军官还提出在日本搞一次“全国识字测试”。如果日本国民的测试结果不达标,则汉字必死,日文拼音化将全面推行。


他们特地找来日文拼音化的推崇者柴田武,负责组织这次测试,让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套路,就等“不识字”的日本民众往里跳。


但他们没有想到,在日本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汉字,远比想象中坚强。



这是当年测试题中的两例。


两万名参与测试的日本人面对这种难度,在事先没有被告知测试目的的情况下,奋笔疾书。


最终,识字测试结果揭晓——



把柴田武和驻日美军都吓了一跳。


一名美国军官的脸当场就黑了,说这结果看上去不太好。


柴田武听了也只能苦笑,“日本的识字率,恐怕比美国都高。”


这话毫不夸张。


因为在2013年,美国国家识字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仍有14%的人口不识字,有21%的人口阅读能力低于小学5年级要求......


碾压级别的事实,击垮了废除汉字计划。1850个汉字得以幸存,为汉字日后的崛起留下了火种。


等到21世纪,逐渐走出战争阴影的日本已将常用汉字量扩充到2136个,且文部省预估,未来还会不断增补、扩充。


2011年的民调同样显示,72.4%的日本人认为“汉字是书写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可以消除日语同音字带来的歧义,60.1%的日本人认为“汉字一目了然,有助于阅读”


从庄严场合到商业宣传,汉字在无所不及。与字形结合的设计创意,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从乐浪,到清水寺。


从战争,到和平。


汉字在日本走过几千年,已经融入血脉,无法被移除。


相关证据有:报考人众多的汉字能力检定考试,日本年度汉字,汉字综艺节目,以及,日本游戏人发明的汉字俄罗斯方块......据说中国人都不太会玩。



但要说汉字对日本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小六子想到的是一名叫杏奈的女孩。


她曾写下一个汉字,展出在京都的汉字博物馆。



这个字,是“手”


写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


亲历了这场灾难的杏奈,在“手”字下回忆道:



这就是汉字的力量吧。


四道笔划,不仅仅是写字那么简单。


记忆中的那只还有温度的手,仿佛又被握上。


而这一次,用心写下“手”字的杏奈,再也不会放开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9848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