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下台后,德国在国际外交的舞台上,开始了作死的节奏。先是与俄国断交,把俄国推向了法国,接下来更大胆的是开始与英国产生矛盾,展开全球竞争。
在1890年之前,德国与英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法国与俄国,德国的野心也还没那么强,只限于欧洲大陆内维持几个大国之间的均势平衡。英、德两国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当然英国也不会轻易与别国结盟,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不加入任何实质性的同盟,以便在各方势力中可以左右平衡,这也是当下大英国帝国作为霸主别国无可匹敌的一个优势。英国难得一见的签署的《地中海协定》也只是口头上的支持声援,这个协定随着局势的发展也早已是不了了之,无人提及。
1884年开始,德国才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殖民地,而且大部分都在非洲。但是,在非洲的那几块殖民地还都是支离破碎,全为飞地。如果爆发战争,殖民地会被各个击破,很容易被敌人夺取,德国几乎无法从殖民地获取有效资源和人力,等于说殖民地对帝国的帮助和贡献,实属聊胜于无。因此,为了把非洲的几块殖民地串联在一起,德国开始了新的计划。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非洲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由开普敦至开罗,再连通至加尔各答的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C计划”。
但是,德国抢先于1890年占领坦噶尼喀,挡住了英国的去路。当英国企图经过比属刚果修筑铁路时,德国又压迫比利时拒绝让英国铁路过境,破坏了英国修建纵贯非洲铁路线的计划。德国还极力破坏英国在非洲南部的扩张,最明显的表现是支持布尔人抵抗英国。1896年,布尔人粉碎了英国南非公司组织的偷袭,德皇威廉二世特地发出示威性的贺电,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后面英国提出了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诱饵,于1898年9月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才没有卷入英布战争。但即便如此,双方在这场殖民地争夺中也已经结下了巨大的矛盾。
在欧亚大陆,德国则欲实行三B铁路方案。铁路线从德国首都柏林开始,通过奥匈帝国及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地区抵达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然后渡过海峡,取道安卡拉直达巴格达。1888年,由奥匈帝国至伊斯坦布尔的铁路干线竣工。同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修建至安卡拉的铁路租让权。1892年安卡拉铁路竣工。接着,德国又与土耳其谈妥修建至巴格达的铁路租让权。这个以三B计划驰名于世的铁路干线建成之后,德国的侵略势力将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威胁着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
在贸易上迅速崛起的德国也在不断的冲击着英国,让英国恨得牙痒痒。到一战前夕,德国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英国,全球第二。在海军的发展上,德国也逐步加大了投入,甚至与英国展开了军备竞赛。德国在19世纪最后短短的十年内就同时对英国三大安全支柱:欧洲均势、殖民利益、海洋权益发起了挑战,这就让英国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威胁,而英国也必然倾尽全力剪除德国这个威胁。
实际上,19世纪90年代整个欧洲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和平阶段,1895年,俄国通过划定与中亚国家阿富汗(此时已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的边界线,暂时缓和了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冲突。1896年-1899年,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划分了两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势力范围。1897年,俄国和奥匈帝国达成维持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半岛现状的协定。虽然俄法结成了同盟,但俄国并没有放弃缓和与德、奥矛盾的一切机会。此时,似乎只有德国这个愣头青出生牛头不怕虎的样子不断的挑战着大英帝国的利益底线,最终把自己卷进了这个世界的漩涡中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7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