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新视角:超前且僵化地执行"隆中对"战略才是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原因

新视角:超前且僵化地执行"隆中对"战略才是关羽失荆州的主要原因

“隆中对”是刘备集团后来得以称雄一方、开国立朝的战略依据!

众所周知,"隆中对"是诸葛亮早年所设想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也是刘备集团后来得以称雄一方、开国立朝的战略依据。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两家于赤壁之战联合抗曹开始,刘备集团就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了,诸如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后攻汉中等等。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占领汉中地区后,刘备集团就已经全据益州、三分荆州了,其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是,风头无两的刘备集团也并不是固若金汤,相反地,刘备集团一直有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未能实现"跨有荆州"的战略目标,而仅仅占据了荆西三郡而已。

刘备集团一直有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未能全据荆州,而只是占据荆西三郡而已!

刘备集团要想完全实现横跨荆、益二州,进而为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做准备,就必须扩充其在荆州地区的实力。面对曹、孙、刘三家分荆的局面,刘备集团自然不能率先攻占孙氏领地,因为刘备还需要孙刘联盟以便于合力抗曹。也就是说,刘备集团当时只能去攻占曹操所占据的荆北地区。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219年),刘备麾下大将关羽率领荆州将士攻打驻扎在樊城的曹仁,这正式拉开了襄樊战役的序幕。

关羽在荆州战场上大展神威,先后围困樊城、水淹七军、俘虏于禁、斩杀庞德等等,这一系列辉煌的军事胜利使得关羽得到了"威震华夏"的美名,就连一代枭雄曹操在当时都想迁都以避其锋芒了。毫无疑问,关羽在襄樊战役前期几乎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

关羽在襄樊战役前期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

但是,随着曹操亲率大军支援曹仁和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等一系列反击行动的展开,整个襄樊战役的战争形势就急转直下了。

同年十月(219年),吕蒙以白衣渡江的方式成功夺取了关羽所镇守的荆西三郡,后院起火的关羽又在正面战场上被徐晃军击败。内外交困的关羽只能且战且退、退守麦城,但可惜最终还是被孙权擒杀,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关羽最终被孙权擒杀,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纵观整个襄樊战役,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以刘备集团彻底失败而告终的战役。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襄樊战役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关羽本人过于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大意失荆州"这句俗语就是由此而来的嘛。

但是,当我们纵观襄樊战役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并不是他轻敌冒进之举,而是谨遵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隆中对"的结果。虽然关羽要承担指挥失误的战术责任,但更大的战略失误责任则要刘备集团集体承担。

对于襄樊战役的惨败结果,刘备集团要集体背负战略失误的责任!

一、"隆中对"重益州、轻荆州的主张,导致驻守荆州的关羽军只能自保而无法进取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明确提出"若跨有荆、益……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规划。由此可见,诸葛亮早已有荆、益二州分治的思想。同时,诸葛亮还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进而建议刘备应当效仿汉高祖刘邦而将战略重心放在益州地区。

此后刘备确实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建议而亲自坐镇益州,至于荆州则完全交予心腹部将关羽统辖。史载"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要知道,刘备同时期任命张飞、马超等其他镇边大将时,仅仅赐予了他们"假节"的权力而无钺(钺,古代一种礼仪性兵器,象征先斩后奏之权力)。

关羽享有“假节钺”的权力,即先斩后奏之权!

刘备赐予关羽的权力远远超过其他将领,这一方面说明刘备比较信任关羽,另一方面也说明刘备已经注意到荆、益二州地理位置上的相对独立性。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益州与荆州这两大地区的主要沟通路径是蜿蜒曲折的长江水道和崎岖难行的沿江山路,这导致荆、益二州之间往来交通极为不便。即坐镇益州的刘备往往无法直接管理荆州事务。

另外,面对曹、刘、孙三家瓜分荆州的客观形势,整个荆州地区几乎就相当于一个随时会爆发的"火药桶",这也使得刘备必须给予关羽便宜行事的权力。毕竟战争一触即发,关羽需要先斩后奏的权力才能更好地处理荆州一应事务。

三家分荆的局势使得荆州地区斗争形势极其复杂,这使得刘备必须赐予关羽便宜行事的权力!

只不过,伴随着主公刘备从荆州地区进入益州地区,整个刘备集团也必须随之更改自己的战略重心。因为主公所在之地即是中央,而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刘备集团势必会将战略重心从荆州转向益州,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简单来说,中央集权的意思就是好东西要先给主公,无论是好的物品还是好的人才均是如此)。

也就是说,当刘备从荆州进入益州后,虽然荆州地区其本身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地位没有改变,但在刘备集团的战略总布局中,荆州战略地位已经下降并逐渐低于益州了。如果说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此时的益州是其核心地区,那么荆州就已经降为了次核心地区,其战略地位几乎只能与汉中地区相当。

对刘备集团而言,益州才是核心地区,荆州只是次核心地区!

"隆中对"重益州、轻荆州的战略规划,以及荆、益二州自身的相对隔绝性,这都决定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基本只能依靠荆州本土力量。但是,反观关羽所需要攻占的目标—襄、樊、宛、洛等地区皆是曹魏集团极其重要的战略屏障,尤其是宛、洛二城均是中原重镇,是曹操集团的战略核心区,可以说是寸土不可与人的核心地带。

正因为如此,对于关羽所发动的襄樊战役,曹操集团不仅早已有所防备,而且曹操本人后来更是亲率大军以支援曹仁,此足可见曹操集团对襄樊地区的重视程度了。两相比较而言,关羽举一隅之力对抗整个曹操集团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关羽北伐必然会失败。

襄樊之战相当于关羽以一隅之力对抗整个曹操集团,这注定关羽必然失败!

二、"隆中对"要求刘备集团兵分两路,这导致关羽只能铤而走险地发动襄樊战役

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明确建议刘备应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由此可见,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刘备集团应该兵分两路、逐鹿中原。然而,这个兵分两路、逐鹿中原的战略部署,或许才是关羽彻底失败的关键原因。

在用兵部署上,著名军事家孙子曾经明确指出:"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这一原则格外强调集中我方力量,以分散敌方力量,即首先保证己方力量的集中,而非首先考虑如何分散敌方力量。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分散敌方力量的目的而刻意分散自身力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孙子曾明确指出战场之上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己方力量!

而"隆中对"原则上就是分兵,这严重违背了战争常理。要知道,即便是占据了全部益州和部分荆州的刘备集团,其整体实力也是远弱于雄踞北方的曹操集团,更不要说兵分两路后的刘备集团了。也就是说,刘备集团兵分两路后不仅无法牵制曹操集团,而且还导致自身的两路人马均无法形成对曹操集团的战略优势,反而还处处处于劣势。

总得来说,"隆中对"要求刘备集团兵分两路、逐鹿中原的战略规划严重分散了自身有限的军事力量,这使得刘备集团无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另外,受制于荆、益二州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两路兵马也很难快速汇合。这些原因都导致关羽只能铤而走险地发动襄樊战役以策应刘备的汉中战役。然而,自古以来"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再强的人也需要队友的扶持啊!

关羽只能铤而走险地发动襄樊战役以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

三、"隆中对"过于强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这使得刘备集团过于信赖孙刘联盟

刘备集团希望占据荆州以便于自己将来兵分两路、逐鹿中原;孙权集团则希望占据荆州以稳固自身在江东地区的统治基础。可以说孙、刘两家都极度渴望占据荆州地区。因此除非有一方主动退出荆州,否则孙刘两家在荆州问题上就不可能达成彻底的协调。也就是说,在荆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之前,孙刘联盟就不可能长久地、和平地维持下去。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得知刘备已经夺取益州后,就派遣诸葛瑾前往成都索要荆州诸郡,而刘备以"攻取凉州即还荆州"的无赖理由搪塞诸葛瑾。气急败坏的孙权单方面地派遣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长吏,但皆被关羽武力驱除出境。

孙权曾派遣诸葛瑾去向刘备讨要荆州,但被刘备以“攻取凉州再还荆州”的理由搪塞过去了!

至此,孙权彻底发怒,当即派遣吕蒙领军三万准备武力夺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而刘备得知此消息后也毫不示弱,当即命令关羽领兵三万与吕蒙军在公安、益阳一带隔江对峙(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益阳市等周边地区)。同时,刘备还高调宣布自己将亲率五万大军出川支援关羽。

这是史书记载孙刘两家首次因为荆州问题而兵戎相见,这充分说明孙刘两家因为荆州问题已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隔阂和矛盾。

孙刘两家因为荆州问题已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隔阂和矛盾!

只不过恰在此时,曹操已经劝降张鲁、攻取汉中地区了。刘备担心曹操会从汉中进犯益州,所以就主动妥协,与孙权和解。最终刘备同意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吴,而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等地则归属刘备。

至此,整个荆州地区就被曹、孙、刘三家正式瓜分了,其中曹操占领荆北地区,孙权拥有荆东三郡,刘备割据荆西三郡(此前只是事实占有某郡,而没有明确划分边界)。

曹、孙、刘三家瓜分了荆州!

虽然孙、刘两家在公安、益阳隔江对峙的紧张局势因为曹操的关系而最终和解,但孙刘两家却也因为荆州问题而变得不再那么亲密无间了,甚至还变成了联盟表面下的竞争对手。只不过当时的刘备集团依旧没有认识到荆州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反而还认为依湘水划界,割让荆东三郡就已经彻底解决了荆州问题。

有一个很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刘备集团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做出了何等错误的判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襄樊之战爆发前两年,孙权曾以朝见汉献帝的理由而主动派遣使臣与曹操修好。此番朝见后,曹、孙两家不仅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而且还结为了姻亲关系。

建安二十二年,孙权主动派遣使臣与曹操修好!

面对这种巨大的政治局势变化,刘备集团却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回应。甚至于当孙权派遣使者前往荆州欲与关羽结为亲家时,还被关羽以"虎女岂可配犬子"的理由严厉斥责了一番。这进一步恶化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

总的来说,当时的刘备集团完全没有充分认清荆州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他们也没有在孙、曹两家战略部署调整后,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也就是说,刘备集团的外交策略过于死板,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做出了严重误判。对于孙刘联盟的过分信赖也是导致襄樊战役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刘备集团过于信赖孙刘联盟了!

四、关羽需要背负贪图军功、刚愎自用的战术责任

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接替鲁肃职务的吕蒙就曾向孙权密陈计策以武力夺取荆州。孙权虽然对敢想敢拼的吕蒙颇为满意,但当时的孙权也深知一代名将关羽镇守的荆西三郡并没有那么容易攻克。所以孙权只是安抚吕蒙,而没有立即对荆州关羽采取军事行动。

虽然孙权没有直接对关羽采取军事行动,但一系列的政治、外交行动却早已实行了。例如一方面,孙权在与曹操修好的同时,还始终与刘备保持貌合神离的联盟状态;另一方面,孙权也常常主动派人向关羽示弱,以麻痹关羽,为以后武力夺取荆州地区做好准备。

孙权频频示弱的举动非常符合自尊自大的关羽的心思。而关羽后来敢于调动全部荆州将士参与襄樊战役,而只留老弱病残守护荆州,这也是因为孙权频频示弱麻痹了关羽,使关羽觉得孙权等人根本不敢谋取荆州。

孙权频频向关羽示弱,这极大地降低了关羽对孙权集团的防备心理!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围攻樊城开始,襄樊战役的战争规模就在不断扩大。先是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救援樊城;之后是徐晃率军支援樊城;最终是曹操亲率大军驰援樊城。再加上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等一系列战役。这就使得原本一场有限规模的局部战争逐步发展为三方势力集体参战的全面战争。

在这场全面战争中,曹、孙两家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而反观刘备集团,则几乎都是关羽以荆州将士在苦苦支撑。仅论三家各自率领的军队数量而言,关羽就已经处于必败之地了,更不要说还有吕蒙偷袭荆州的釜底抽薪之计了。

吕蒙趁着关羽在襄樊前线,荆州防务空虚之际,果断偷袭夺取了荆州!

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最应该承担的战场责任是贪图军功而不肯调整既定策略。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襄樊战役的战场形势已经由初期有利于关羽而逐渐转向有利于曹操和孙权了,尤其是郾城、四冢屯等地失守后,关羽军的颓势就更加明显了。

郾城、四冢屯等地失守后,关羽军的颓势就更加明显了!

但是此时的关羽并没有根据战场情况而调整策略,反而还是按照既定策略,要求麾下将士们继续围攻襄阳、樊城。当孙权修书曹操企图联手夹击关羽,而曹操为将关羽引向孙权,就命令徐晃故意将孙权出兵的消息用箭射入关羽营中,以便让关羽知难而退,主动解围。但此时的关羽仍旧迟疑不定,不肯撤军,反而还宣扬这是曹操故意扰乱己方军心的阴谋。

直至最后确切得到吕蒙偷袭了荆州的消息后,关羽才正式下令全线撤兵。只不过,此时腹背受敌的关羽已经无力回天了,襄樊战役败局已定。

腹背受敌的关羽已经无力回天,襄樊战役败局已定!

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纵观襄樊战役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关羽悍然发动襄樊战役并不是轻敌冒进之举,而是他谨遵"隆中对"这一战略规划的结果。

只不过,"隆中对"作为刘备集团的最高战略规划,它虽然指导刘备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但却在关键部分有所失误。例如"隆中对"主张重益州、轻荆州,这导致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往往只能自保而无法进取;再例如"隆中对"明确要求刘备集团应该兵分两路、逐鹿中原,这导致驻守荆州的关羽只能铤而走险地发动襄樊战役以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再例如"隆中对"过于强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这导致刘备集团在荆州问题上过于信赖孙刘联盟;最后,关羽本人在襄樊战役中需要背负贪图军功、刚愎自用的战术责任。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614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