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元代的辽东地区

元代的辽东地区

元朝(1271~1368)初期,东北地区除设有南京万户府、开元万户府外,还设有辽东路。辽东路设于至元四年(1267),止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历时20年,此期关东名城开原隶属辽东路。

一、诸王管辖咸平府

元代初年,咸平府先为东辽国辽王节制,后为割剧势力东夏国天王节制,不久为蒙古东部诸王节制。

东辽国辽王管辖

1213年,耶律留哥起兵反金,不久建立东辽国,称辽王,定都咸平,号为中京。三年中,东辽国依附蒙古国,两国军队与蒲鲜万奴等所率金兵斗争,咸平府基本在辽王控制之下,且处战乱状态。

东夏国天王管辖

1215年,蒲鲜万奴在看与蒙古国及东辽国争斗中,看不到金国在东北地区的希望,为复兴女真民族中兴伟业,起兵反金,建立东夏国(初称大真国),自称天王。东夏国前期(1215—1218)政治中心不在东京,而在咸平。

东辽国辽王统治

1218年,东辽国在蒙古帝国支持下,打败了东夏国,蒲鲜万奴率众离开辽东地区,迁往远东地区,重建东夏国,咸平府仍归东辽国统治。至1226年辽王耶律薜阇撤藩,东辽国裁撤,咸平府等辽东地区纳入蒙古东部王统治之下。

蒙古诸王监镇咸平府

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从1207年到1214年成吉思汗大规模分封诸王,其中分封地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诸弟和外戚、重臣等蒙古贵族,“辽左之地命斡赤斤镇守,其权势愈重”。在蒙古国前期的十几年时间里,紫霞山等咸平府一带自1213年耶律留哥创建东辽国后,一直为辽王统治,受蒙古东部诸王监镇,直到1226年辽王耶律薜阇撤藩。成吉思汗对其幼弟贴木哥斡赤斤十分宠爱和信任,分封民户最多,封地也最广,外兴安岭以南松花江及东西辽河以北地区皆为其封地。“自斡赤斤至乃颜凡五世,前后五六十年,父子祖孙兄弟雄居辽东,早有轻视朝廷之心”。直到1259年忽必烈即位之前,东北地区是以蒙古诸王监镇地方。

二、派出机构管辖咸平府

开元万户府管辖

1228年成吉思汗病逝,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继位,开始着手在东北地区设立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1235年设立开元万户府、南京万户府两个万户府,治所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咸平隶属开元万户府。

开元宣抚司管辖

大蒙古帝国时期,咸平府一带即隶属咸平路宣抚司。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朝廷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蒙古诸王管辖权,由军政合一体制逐渐向军民分治转变,在东北地区重置宣抚司。1260年立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等十路宣抚司,在东北地区设置辽东路宣抚司。中统二年分置开元等处宣抚司,不久仍隶北京。二年末罢北京宣抚司,割辽河以东隶开元路,留开元宣抚司(一说为咸平宣抚司)。三年(1662)立十路宣慰司,置北京宣慰司。四年(1263)四月罢开元宣抚司。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始立行省于北京,二年罢北京行省,仍立宣慰司以控制东北诸州郡。三年(1266)二月立东京、广宁、懿州、开元、恤品、合懒、婆娑等路宣抚司。元《经世大典》载有“辽东路宣慰司”。开元路宣抚司治开元,分领辽东咸平府等地。宣抚司的频繁设立与罢免,表明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斗争的残酷程度。

开元路转运司管辖

转运司是各个朝代最重要的赋税征收输送机构,咸平府早在辽金时期就设转运司。1267年正月,立开元等路转运司。6月,罢各路路治,设总管府,以转运司兼领。1270年7月,以辽东开元等路总管府兼本路转运司事。

辽东路总管府管辖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六月,罢各路路治,设总管府。开元万户府、南京万户府更名辽东路总管府,咸平府转属辽东路,受总管府管辖,以转运司兼领。后直属山北辽东道宣慰司。《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至元六年(1269)设东京行中书省简称东京行省于北京。1270年7月,以辽东开元等路总管府兼本路转运司事。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

1271年11月,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改蒙古国号为“元”,建立元帝国(1271~1368)。“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1215~1294)是宪宗拖雷之子。1251年受命管理汉地,1260年称蒙古国汗,1271年建立大元,1279年灭宋,1233年藩国东夏,1234年灭金。忽必烈是蒙古自成吉思汗后最杰出的大汗,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在战略上尤为出色。

开元宣慰司管辖

由于东方诸王的反对,至元十五年(1278)罢北京行省改立宣慰司,开元宣抚司亦改为宣慰司。

咸平募兵征日本

洪茶丘(1244~1291),曾先后为高丽和元朝将领,担任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东征日本的副统帅。洪茶丘在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东征日本的文永之役中,担任元军的副统帅。在1281年五月第二次东征日本的弘安之役中,任东路军统帅。作为东路军统帅,洪茶丘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至东北的辽阳行省,赴咸平(今开原古城)、沈阳等地招募自愿从军者。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招募,共募得自愿从军者三千人。这三千东北子弟编为洪茶丘的突击队,直接归洪茶丘统领,在征日过急中多有贡献。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忽必烈再次遣使再次受辱,于是决定二征日本。特立行省专任其事,大臣阿剌罕与高丽王任右、左丞相,忻都、茶丘率蒙、汉、高丽军四万发合浦,范文虎等率新附军十万发江南,会师一岐岛,共乘战船900艘,与日军激战。《元史·日本志》载,八月一日,夜半“飓风大作,波涛如山”,元军船“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忻都、茶丘、范文虎等将帅“各自择坚好舟乘之”,弃军自归,十四万多元军得归者仅五分之一。此役日本史上称为“弘安之役”。

以妻子易马

元朝初年,东北地区贫富分化加剧。他们中已出现了能“自请造船运粮赴鬼国赡军”的富户,也有穷得无法维持生活的“鬻妻子者”。为此,朝廷不断地赈济灾民。咸平一带贫富分化极其严重,一些军士买不起马,就卖掉妻子来换马。1281年2月,针对辽东路新增兵士中大量出现的“以妻子易马”现象,大元皇帝忽必烈敕令官府,用他们应该交纳的赋税,来赎回卖出的妻子。1281年开元等六路严重饥荒,许多人穷得无法维持生活,不得已而“鬻妻子”。8月,大元皇帝命令赈济给饥荒户币帛12000匹,对其中“鬻妻子者”命官府代为赎回。

咸平赈灾

元代初年,咸平多灾,朝廷积极赈灾。史载,1272年赈辽东等路饥;1282年“开元等路饥,减户赋布2匹”;1283年因自然灾害,元朝先给水达达地区的鳏、寡、孤、独绢千匹,钞300锭,接着发粟赈水达达49站灾民,给千户“女直”饥民布万匹,再宣布“罢女直造日本出征船”;1286年十二月辽东、开元饥,赈粮;1291年“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并对“女直”部民饥“借高丽粟赈给之”;1292年闰六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雹害稼,免田租七万七千九百八十八石”。20年间,咸平等地多次遭灾,朝廷多次赈灾。

女真人迁来庆云县

由于女真人生产力遭到战争破坏,因而抵御抗击灾害能力变弱。好在凡遇大水、风雪、冰雹等自然灾难,政府每每发放粮食、布匹和钱钞,使之度过荒年。同时,不少女真人被迁到滨州、辽河、庆云等处,专事耕耘,元朝发给农具、耕牛。朝廷赈灾巩固对女真人的统治,也使得开元等处女真人的社会农业的获得发展。

咸平手工业发达

1283年因自然灾害,元朝宣布对开元路女真人,“罢女直造日本出征船”,“罢女直出产金银禁”,说明当时咸平一带女真人的纺织、造船、金属冶炼和制造等手工业生产也很发达。但1284年4月,朝廷又命开元等路宣慰司造般百艘,付狗国戍军。

咸平军器匠人局

《元史》载,辽阳行省下设辽河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下属辽盖弓局、盖州甲局)、大宁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咸平府军器人匠局。咸平府军器人匠局,秩从七品,设官达鲁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员。《元典章》作咸平府甲局,达鲁花赤、大使俱正七品。咸平地区的农业及手工业发展,使得社会转趋稳定富庶,从而有力地支援了东征日本。

咸平剿匪

1283年春正月,辽阳行省被巨匪攻陷,懿州路总管吕震战死。受朝廷诏命咸平路总管几次进兵辽阳,都未能收复。半年中,巨匪几次北上进攻咸平城,皆为咸平府军民击退。到了7月,朝廷派出搠思监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令其归复辽阳。出搠思监挥师北击,并令咸平总管率军南下,终于恢复了辽阳行省。

三、东京行省管辖咸平府

元世祖忽必烈经过反复设立地方官府以限制蒙古王爷的行为,在加强了中央对东北地方行使管辖权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蒙古王爷的抵制与反抗,特别是在咸平设立东京行省,直接引发了乃颜叛乱。

乃颜家族镇守咸平

蒙古国前期,1227年辽王耶律薛者撤藩,“辽左之地命斡赤斤镇守,其权势愈重”,在元设置行省之前这一家族曾监镇辽东地区。在东北诸王中,辽国王帖木哥斡赤斤及其后裔实力极为雄厚。“自斡赤斤至乃颜凡五世,前后五六十年,父子祖孙兄弟雄居辽东,早有轻视朝廷之心。”乃颜(?~1287)是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四世孙。以乃颜为首东北诸王杂居辽东,且又年少狂妄,在东道诸王中颇有影响力。自斡赤斤、塔察儿、阿木鲁至乃颜的五六十年间,其祖父孙世据东北,逐渐形成割据之势。是时,乃颜见海都等西北诸王反叛,元移重兵西去,东部有机可乘,谋应海都起兵,夹击元军,反相毕露。

咸平府正式纳入开元路

在设立东京行省的同时,1286年3月,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路治在后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元史·地理志》“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复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宣慰司。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三百六十七”。最初建立的开元路辖区很广,其“辖境西起今辽宁铁岭开原、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北抵黑龙江口,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东至于海”(《辞海》缩印本第619页)。此时开元路领黄龙府、咸平府、合兰府、奚关总管府(今吉林珲春)、双城总管府(朝鲜永兴)、肇州等五府一州。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

三设东京行省于咸平

北京宣慰使亦力撤哈察觉乃颜有异志,密奏世祖忽必烈,要求防备叛乱发生。《元史·世祖本纪》载,1286年2月,忽必烈得到辽东道宣慰使关于乃颜“有异志,必反”的报告,为了抑制东北诸王,特别是乃颜的专擅,以东北地区诸王所部杂处,宣慰司位轻,不足镇御,乃罢北京、开元宣慰司,立东京等处行省。“罢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慰司”,“丁丑(3月4日),徙东京行中书省于咸平府”。朝廷以阔阔你敦为左丞相,辽东道宣慰使塔出为右丞相,佥枢密院事杨仁风、宣慰使亦力撒哈为参知政事,以资监护。设立东京行省,目的就是为了中央集权,削弱藩王势力。第三次设东京行省,省治设于咸平。在元代咸平府历史上,“东京行省”的行政级别是最高的了,它是整个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首脑机构。东京行省地域辽阔,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下辖辽阳、广宁、沈阳、开元等七路。

东京行省撤销

东京行省治所移至辽王乃颜封地内的咸平府,招致乃颜的不满,以乃颜为首的东部蒙古诸王由此加速了反叛进程。“东路诸王多不自安”,勾结斡赤斤四世孙乃颜,阴谋策划叛乱,女真、水达达中也多有从者。在诸王的反对下,为缓和东北地区的紧张局势,1286年7月26日元廷撤销东京行省,恢复北京、咸平等三道宣慰司,即所谓“再立东京行省,同年罢”(见《世祖本纪》288页)。元廷三次试图设立东京行省,都为时不久就撤销了,第三次设于咸平府的东京行省时间更短,存仅五个月。

乃颜叛乱

忽必烈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直接威胁了蒙古东部诸王的利益,引起诸王的极大不满和坚决反对,尽管东京行省仅存五个月就撤消了,然而一场持续六年之久的乃颜叛乱终于爆发了。乃颜率叛军高举十字旗,自称授命于上帝,有大量基督教徒参与其中,极具迷惑性和煽动力。十年后马可波罗在其口述而成的天下奇书《寰宇记》中记述这次战役时写道:“由是双方部众执弓弩骨朵刀矛而战,其迅捷可谓奇观。人们只见双方发矢蔽天,有如暴雨。双方骑卒坠马而死者为数甚众,陈尸满地。死伤之中,各处声起,有如雷震”,并说乃颜曾受过基督教的洗礼。叛军席卷咸平等城,军至辽阳,围城不攻。遣传教士詹姆斯入城,与诸军论圣经故事。辽东道宣慰使阔里吉思惑其言,领城中蒙古军降。汉军千户刘文中不肯屈身事敌,被杀。自此,乃颜势大。半月之内,横扫辽东,东道诸王宗王如哈撒儿(成吉思汗弟)后王失都儿、合赤温(成吉思汗弟)后裔胜纳哈儿、哈丹秃鲁干等宗王纷纷影响,起兵反元。辽东诸统军万户府也屈于其兵威之下,咸平(今开原)也为乃颜攻下。
忽必烈咸平平叛

至元二十四年(1287)四月,东北爆发了以乃颜为首的诸王叛乱,东北诸王都有参加。五月,七十八岁高龄的元世祖忽必烈扶病亲征,以玉昔帖木儿领蒙古军,虎贲将军李庭领汉军,从上都北进,亲征乃颜。由于元朝军将多是乃颜的将校或戚属,两军对阵时往往“立马相响语,辄释杖不战”,忽必烈命李庭、董士选等统领汉军,用叶李“汉军步战”之计,李庭和刘整指挥元军步兵,猛冲叛军大营。乃颜前锋金刚奴被李庭一枪挑落马下。元军步兵越战越勇,大获全胜,塔不歹率领剩下残兵仓皇逃回大营。不久,大军在咸平前沿阵地大战,战役结果乃颜军被击退,平定辽东,这是忽必烈平叛中比较大的一场战役。两个月时间内,忽必烈元军在东北西部地区连续两战两捷,叛军北撤蒙古大草原。六月,乃颜退至呼伦贝尔高原的不里古都伯塔哈(在哈尔哈河与诺木尔金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集结重兵,与元军决战,大败。乃颜溃败后出逃,在失烈门林(今地不详)为追兵所获,被忽必烈处死。元世祖忽必烈两个月亲征,三战三捷,擒杀乃颜。乃颜死后,其余党继续为乱,这场平叛战争又进行了五年。

失都儿两据咸平

六月,诸王失都儿部下铁哥率领他的党羽夺取咸平府,渡过辽河,图谋夺取豪州、懿州,守臣因兵力不足请求支援,敕令北京驻军一千人赶赴那里。乙亥,世祖一行驻扎在干大利斡鲁脱这个地方。缴获乃颜辎重一千多件,并下达禁令,让军队秋毫无犯。秋天七月十四日,乃颜党羽失都儿进犯咸平,宣慰塔出跟随皇子爱牙赤,会合军队出沈州进军讨伐,宣慰亦儿撒合分兵进逼懿州,乃颜党羽全部被扫平。这些有史料中都有记载。《元史》:“秋七月癸巳,乃颜党失都儿犯咸平,宣慰塔出从皇子爱牙赤,合兵出沈州进讨,宣慰亦儿撒合分兵趣懿州,其党悉平。”《新元史》:“秋七月癸巳。皇子爱牙赤等叛王失都儿于咸平。”《全辽志》:“元末诸王乃颜叛党失都儿犯咸平宣慰搭出从王子爱牙合兵出渖州讨平之。”

塔出咸平勘乱

世祖亲征胜利,刚刚得胜班师回朝,就接到辽东宣慰使塔出急报,说乃颜余党失都儿、帖古歹等人,又发动战争,入侵咸平。塔出势单力薄,请求朝廷速派援军,平息叛乱。

咸平东北边境大多与乃颜部落相连。东北诸王失都儿所部铁哥率叛军铁骑横扫辽北,攻取了咸平府。1288年7月14日,世祖派皇子爱牙赤,率军一万,增援咸平。爱牙赤与塔出刚会师咸平,就遇到失都儿的先头部队,大撤拔都儿率数千叛军,来战塔出。塔出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很快就打退了大撤拔都儿的进攻。塔出身中两箭,从容镇定,指挥自如,经过激战,收复咸平(《元史》卷一四)。

再战咸平

7月末,乃颜死党失都儿率大军再犯咸平,并再次攻占了咸平。宣慰使塔出急忙与部下的12名骑兵卫士,连夜到边境的险要关口进行视察。他沿途招兵买马,征集数百人,壮大了力量。塔出跟随皇子爱牙赤,合兵出沈州向咸平进讨,一战下咸平。塔出击溃叛军,侦知叛军西渡辽河,欲袭爱牙赤军。塔出急忙调集一千名士兵,间道渡辽,截击叛军。再战懿州,大败失都儿部帖古歹军,其党悉平。世祖嘉奖塔出,赏以明珠和虎符,擢万户之职(《元史》卷一三三)。

平灭哈丹

乃颜死后,其余党哈丹继续为乱,这场平叛战争又持续了五年。1287年,哈丹率部响应乃颜叛乱。翌年7月,哈丹随失都儿北犯咸平,被元军击败,哈丹及其余党北逃。哈丹流窜辽东、辽西及高丽之间。哈丹兵寇胡鲁口,开元路治中兀颜牙兀格,连战破之。忽必烈留玉昔帖木儿辅皇孙铁穆耳进讨,元军收复辽左诸地,捣毁哈丹巢穴,哈丹不知去向。1292年,塔出与博罗欢追讨,哈丹赴水死,历时五年的叛乱被平息。

平叛后的东部诸王

乃颜叛乱被平定后,东道诸王的势力大为削弱,接受朝廷所置辽阳行省节制,乃颜家族衰落。后来乃颜之弟乃蛮台部族强盛起来,乃蛮台和儿子被封为寿王、辽王,权势炙手可热,一直活跃到元末明初。

四、咸平路管辖咸平府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乃颜东部诸王叛乱,结束了东部诸王的分地,消除了割据,在东北普遍建立起了路府州县之制,对加强东北地区的进一步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加强对咸平等地统治

乃颜叛乱平定后,忽必烈将大量的参加叛乱的蒙古人及汉人南迁,使其远离故土,难再形成反叛力量。咸平以北的蒙古叛军,被忽必烈迁到咸平以南直至辽东半岛,甚至迁到中原地区,分置于河南、江浙、湖广、江西诸省。这次人口迁移,是咸平历史上较大的一次。经过这次打击,东道诸王的势力大为削弱,受朝廷所置行省的节制。至元二十四年(1287)十月重新在咸平府确立了辽阳行省,在东北实行与中原相一致的地方行政机构。乃颜家族衰落后,其弟弟乃蛮台部族强盛起来,他本人和儿子被封为寿王、辽王,权势炙手可热,一直活跃到元末明初。元末明初大尉、海西王纳哈出再度崛起,开元(今开原地区)成为抗击明军的大本营。

四设辽阳行省

1287年12月5日,平定了乃颜叛乱后,世祖诏立辽阳行中书省(今辽中茨榆垞),以控制东北州县。辽阳行省下辖辽阳、大宁、沈阳、开元、水达达、咸平等七路,咸平一府,属州十一,属县十,辖境南至辽东半岛,北达外兴安岭,西隔大兴安岭与“岭北行中书省”相邻,东临日本海,东北至鄂霍茨克海和库页岛。元朝终于在东北实行与中原相一致的地方行政机构。

  咸平散府

平定乃颜叛乱后,世祖诏立辽阳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或东京行省,今辽中茨榆垞),以控制东北州县。以薛阇干、阇里帖木儿同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洪茶丘右丞,赤儿撤合左丞,杨仁风、阿老瓦丁并参知政事。元朝在全国分设1中书省11行省、185路、33府、359州、1127县,设在东北的辽阳行中书省管辖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其下设路、道、府,路有大宁、广宁、辽阳、沈阳、开元、合兰府水达达、东宁等七路,道有山北辽东道、海西辽东道,府只有一个咸平散府。

咸平重地

世祖二十五年(1288),咸平府是一个多事之秋。十一月庚寅,床哥里合引兵犯建州,杀三百余人,咸平大震。辛卯,兀良合蒙古粮荒,饥民多殍死,朝廷给三月粮。饥民涌入咸平,府官赈之。癸巳,赐咸北北诸王也里干金五十两、银五千两、钞千锭、币帛纱罗等二千匹,以安定北边。甲午,北兵再次犯边。十一月,朝廷鉴于咸平四边严峻的形势,以察忽、亦儿思合言其地实边徼,请益兵镇守,以备不虞故,以期弹压。朝廷同意增加咸平府戍兵三百,加强咸平府戍卫,形势方见好转。二十六年(1289)秋七月丁酉,命辽阳行省益兵戍咸平、懿州。二十九年,以咸平府、东京所屯新附军五百人,增戍女直地。

咸平驿站

元朝以站赤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在咸平设立大安驿。世祖二十五年(1288)六月,咸平府辖咸平城迤东地区形势不稳,多有滋事者,于是朝廷设立咸平至建州四驿和咸平至聂延十五所。建州四驿是朝廷为加强对长白山区的统治,咸平府尹命有司勘探线路,最后选定先前的故道,部分路段栽弯取直;设立咸平、建州等四座驿站,修筑站点,分配站丁,配设驿马;完善制度,操练兵丁。世祖二十六年(1289)春正月戊申,朝廷再立咸平至聂延驿间戍所十五所,以加强咸平以北防务。驿站官员多为蒙古人,称脱脱禾孙。咸平以北女真水达达路万户府、总管府、招讨司等各机构的官吏都是食俸禄的流官,其俸禄领取等诸事都要到驿站。朝廷又以提刑按察司监督他们。

《析津志》天下站名,详细地记载了从大都(今北京市)通往东北的交通线,各驿间的方向、里数及各路的分出走向。通往咸平的路线是:

大都——通州——夏店——蓟州——北京(今宁城);

北京——叉道——西部落——桥子站——鹿窖——柳柳部——安驿;

安驿——洪州——宁昌——庆云(今开原西)——大安(咸平)——贾道铺——韩州(今八面城)——信州(今公主岭)——大水泊——胡里出——西洋州。

咸平屯田

元代东北边疆地区的屯田,主要集中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古城)、金复州(今辽宁金县)、瑞州(今辽宁绥中西南)、茶剌罕(今黑龙江绥化、安庆一带)、剌怜(今黑龙江阿城南)等地。世祖至元七年(1270)创立高丽国屯田,是时东征日本,欲积粮饷,为进取之计,遂以王綧、洪茶丘等所管高丽户二千人,及发中卫军二千人,合婆娑府、咸平府军各一千人,于王京东宁府、凤州等一十处,置立屯田,设经略司以领其事,每屯用五百人。世祖二十六年(1289)二月癸丑,爱牙合赤因咸平等地军多饷缺,请求以所部军士屯田咸平、懿州,以省粮饷。二十九年(1392)十月,浦峪路屯田万户府命蛮军三百户、女直一百九十户,到咸平府屯田种作。

咸平赈灾免赋

世祖二十八年(1291)二月,元廷“遣官覆验水达达、咸平贫民,赈之。”成宗三年夏四月,辽东开元、咸平蒙古、女直等人乏食,以粮二万五百石、布三千九百匹赈之。六月十五日下令赈女真等站饥民。十一月二十一日元世祖下令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3万人牛畜、田器。元贞元年(1295)六月初九,因为咸平靠近边境,因而差役繁重,并且遭遇水灾的缘故,朝廷免除咸平府百姓八百户今年的赋税。皇帝诏令辽阳行省进献海东青鹘快传驿站二十四处,每处驿站供给牛六头,驿使食米五石,鹰食羊五头。又加狗传驿站十二处,每个驿户供给钱钞十锭。

咸平军器匠人局

《元史》载,辽阳行省下设辽河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下属辽盖弓局、盖州甲局)、大宁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咸平府军器人匠局。咸平府军器人匠局,秩从七品,设官达鲁花赤、大使、副使各一员。《元典章》作咸平府甲局,大使、达鲁花赤俱正七品。

清河寇河合流

元代中期以前的开原历史上,清河、寇河与柴河、沙河一样,都是独流注入辽河的。泰定二年(1325)三月十一日,紫霞山下咸平府大暴雨造成清河、寇河发大水,清河、寇河毁堤堰,失故道,两河合流。咸平大水震动了朝野,因为咸平是蒙元统治东北的战略要地,忽视不得。于是皇帝敕令赈灾,并派遣蒙古族军士千人及民工若干,修筑清河冠河堤防,加固咸平城。经过数月施工,城与河工程告竣,咸平城更加坚固如金城,两水成了天然护城河如汤池,时至今日未有太大改变。

咸平难民

咸平府历为富庶之区,因此流民进入并定居咸平的情况多有发生。1288年,咸平府西北兀良合蒙古大闹粮荒,饥民多殍死,朝廷给三月粮以赈济。但乃未解决饥民的温饱,大量饥民涌入咸平,咸平府官开仓放粮,赈济咸平难民。

咸平镇抚蒙古

兀良合蒙古粮荒,造成咸平局势动荡。1288年,朝廷赐咸平府北诸王也里干金50两、银5000两、钞1000锭、币帛纱罗等2000匹,以安定北边。不久,咸平北诸王兴兵再次犯边。11月,察忽、亦儿思合上奏,其地实为边徼,请益兵镇守,以备不虞,克期弹压。朝廷鉴于咸平四边的严峻形势,同意增加咸平府戍兵三百,加强咸平府戍卫。经过小规模的战斗,咸平府北诸王势敛,形势方见好转。为彻底扭转咸平地区的危局,1289年7月,朝廷再命辽阳行省益兵戍咸平、懿州,弹压蒙古诸王,形势方大为好转。

咸平镇抚女真

1289年以来,咸平及其以东地区,由于连年饥荒,加上军旅摊派劫掠,贫民大增,饥民遍野。特别是女真人,反抗情绪更大。1291年,朝廷一方面以咸平府、东京所屯新附军500人,增戍女真地,派兵镇抚女真人。一方面积极赈灾咸平等地。2月,元世祖“遣官覆验水达达、咸平贫民,赈之。” 6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雨雹。7月,辽阳诸路连岁荒,加以军旅,民苦饥,发米2万石赈之。咸平地区女真人的生活才略有保障,民众情绪渐平。

咸平女真民屯

辽东地区在金元易鼎之际,生产力因战乱受到极大破坏,所以不能与辽金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去比拟。

咸平地区的女真人,是诸支女真人中最先进的部分,朝廷令其屯田。1292年10月,浦峪路屯田万户府命190户女真人,到咸平府屯田种作。到1298年,这190户女真人,种田已达400顷,平均每户耕种2顷多。他们向元朝政府缴纳的赋税是“地税”、“田租”,反映了农业社会的赋税特征。

咸平军屯

元代东北边疆地区的屯田,主要集中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古城)、金复州(今辽宁金县)、瑞州(今辽宁绥中西南)、茶剌罕(今黑龙江绥化、安庆一带)、剌怜(今黑龙江阿城南)等地。1289年2月,皇子爱牙赤因咸平等地军多饷缺,请求以所部军士屯田咸平、懿州,以省粮饷。1292年10月,浦峪路屯田万户府命蛮军300户和100户女真人,于咸平府屯种。第二年,命本府万户和鲁古领其事,仍于咸平、茶剌罕、剌怜等处立屯。1298年,拨这300蛮军屯田户属肇州蒙古万户府, 屯田交给当地190户屯田女真人屯种。

咸平济困

乃颜叛乱对咸州一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1292年11月21日,元世祖从辽阳行省言,以乃颜、合丹相继叛,颁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1293年6月,辽阳、沈州、开元等路雹害稼,免田租77988石。

咸平免赋

开元路连年水旱灾害严重,饥民生活无着,官府不断对咸平赈济。1295年6月9日,因为咸平靠近边境,因而差役繁重,并且遭遇水灾的缘故,朝廷免除咸平府百姓800户今年的赋税。1296年12月,辽东、开元二路旱。1297年4月,辽东开元路咸平府的蒙古、女直等人乏食,以粮20500石、布3900匹赈之。6月15日下令赈咸平女真等站饥民。

咸平灾害

1303年6月,辽阳、昌国、沈阳、开元等六郡雨水,坏田庐,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1312年6月,开元路风雹害稼。1319年6月,辽阳、广宁、沈阳、永平、开元等路水。1328年6月,南宁、开元、永平等路水。1330年7月,开元路雨雹。

清寇二河合流

元代中期以前,清河、寇河与柴河、沙河一样,都是独立注入辽河的。《元史·泰定本纪》载,元泰定(1325年)二年三月“辛酉,咸平府清河、滱河合流,失故道,坏堤堰,敕蒙古军千人及民丁修之”。《元史·五行》又载,“三月,咸平清、滱二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1325年3月11日,咸平大水,清河、寇河合流。“合流”说明此前未合流,“失故道”说明此后改道而合流。考之两河,故道昭然。寇河原在咸平城北的黄龙冈下,独自西流入辽河,故道即今古城西之大清河。清河原在咸平城南,故道当为今小清河,今天的大小清河在将入辽河处汇流。古城南墙西段,有中华民国初年显示曾被冲毁,河道与渡船直抵城墙下。考古城西墙,不似其它三面皆为笔直,惟其南段内敛严重,可能为毁后复建所致。再考城南开丰铁路,20世纪初尚能跨河于南墙东段外绕行,右转半径足够,毁后再建则绕行不开而穿墙入城,再东拐出城,是为河道北移所致;然曾直抵南墙西段之河,今已远离城墙2公里不止。可见古城外河流曾多次泛滥甚至改道。

五、开元路管辖咸平府

开元路南迁咸平

开元路于至正二年(1342)正月南迁至咸平府,咸平从此有了开元之名。开元路路治由黄龙府(长达56年)迁到咸平府即今开原老城,降咸平府为县隶之,升懿州为路,以大宁路所辖义州属懿州。至此咸平有了开元之名,开元路在咸平府一共46年。南迁后的开元路,统辖黄龙府、咸平府、合兰府、肇州、奚关总管府(今吉林珲春)、双城总管府(朝鲜永兴)。开元路南迁咸平散府后,降为咸平县至,为开元路倚郭。

其迁移的原因,一是元朝中后期,由于蒙元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东北地区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黑龙江下游的水达达(女真)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反压迫斗争,为加强对这些游牧部落的管理而专设了一个水达达路。更主要的原因,是因元朝的国力日衰,滨海一带的高丽人、水达达人不断攻城掠地,元朝对遥远的边疆地区已无力管辖,只能不断往内地收缩,迫使蒙元统治者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军政机构开元路路治,再也无法在后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安稳地维持下去了。

北元纳哈出占据开元

在明朝打击下,元顺帝北逃,史称北元。明初,辽东仍处于北元势力控制之下。当时东北是北元势力最大的地区,许多元朝高官重臣汇聚辽东。行省丞相也速亥雄踞辽西大宁,元平章刘益镇守辽南得利赢城,王哈剌不花团结民兵睛复州,元将洪保保据守辽阳,“本卫地方辽远,肘腋之间,皆为敌境。元平章高家奴固守辽阳(平硕山)山寨,知院哈剌张屯驻沈阳古城,开元则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则有太尉纳哈出之众,互为声援。今洪保保逃往其营必有扬兵之衅”(《明太祖实录》卷六六)。尤其是太尉纳哈出拥兵20万据开元以北的金山,势力最为强大。

明军迫降纳哈出

至正二十二年(1362)2月,纳哈出据沈州,称辽阳行省左丞相。北元以纳哈出手握重兵,封其为丞相,继封太尉。不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辽东大部为明所有,纳哈出领兵踞开元路(今开原),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持畜牧丰盛,与明军对峙。当时元顺帝早已于明洪武三年殁,不久太子又死,由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继位,纳哈出成为元末主要势力,有史料言,曾封其为开元王。明取得辽东后,明太祖数遣使招抚,其置而不答。洪武八年(1375),纳哈出兵犯辽东,兵锋直达金州,为辽东都卫马云、叶旺等击败。其后屡入塞犯,皆为明军所败。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大军二十万逼金山,再遣故元将乃刺吾至纳哈出处招抚。纳哈出见大势已再难更变,遂降于明。降后,朱元璋亲封纳哈出为海西侯,赐铁券丹书,后其子察罕改袭沈阳侯。从此,紫霞山等开元一带纳入大明版图。

元代咸平,为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东北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咸平有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咸平地位的重要。

咸平征兵东征日本

至元十七年(1280),元军第二次东征日本。由于南宋、西夏、西藏、安南等地皆降,欧洲各国也为蒙古军队征服,只剩弹丸岛国日本未服,为了处理南宋降兵,忽必烈决定第二次东征日本。此时开元一带汇集大量元军,并有许多汉人自愿参加征日大军。元世祖忽必烈命征日统帅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元等地自愿从军者。元军在开元一带不几日就征兵三千,洪茶丘带着他们会合大队人马,由朝鲜陆路东征日本。元军以忻都仍统领蒙族军,洪茶丘统帅汉军,征东都元帅金方庆统帅高丽军,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十万大军征日。由于镰仓幕府军的坚决抵抗和忻都抢功等原因,第二次征日失败了。

蒙古东部诸王统治咸平

成吉思汗对其幼弟贴木哥斡赤斤十分宠爱和信任,分封民户最多,封地也最广,外兴安岭以南松花江及东西辽河以北地区皆为其封地。其封地的南缘就是旧长城内镇城咸平城(今开原古城)。蒙古国前期,1226年辽王耶律薛者撤藩,“辽左之地命斡赤斤镇守,其权势愈重”。

在元设置辽阳行省之前这一家族曾监镇辽东地区。在东北诸王中,辽国王贴木哥斡赤斤及其后裔乃至四世孙乃颜实力极为雄厚。“自斡赤斤至乃颜凡五世,前后五六十年,父子祖孙兄弟雄居辽东,早有轻视朝廷之心。”

乃颜,元朝蒙古宗王,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玄孙。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斡赤斤所得分民独多(一说五千户,一说与其母合得一万户),其分地在蒙古最东境,以哈剌哈河(今哈尔哈河)流域为中心,并不断向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以东扩展,据有辽东大部分地区。乃颜祖父塔察儿曾以东道诸王之长率先拥戴忽必烈为汗,因而特受尊崇。乃颜继其父阿木鲁为斡赤斤分地之主。他信奉基督教。

东京行省设于咸平

蒙古诸王位高权重,拥兵自大,极易产生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倾向。忽必烈即位后,开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1260年在东北地区设置宣抚司,由军政合一体制逐渐向军民分治转变。之后忽必烈又向行省制过渡,于1269年以赵壁为中书左丞,设东京行中书省简称东京行省于北京即内蒙宁城之大宁,由于东方诸王的反对,1278年改为宣慰司。1286年又设东京行省于懿州即阜新,以控制东北诸王,在诸王的反对下,于同年七月废止。元庭两次试图设立东京行省,都时过不久就撤销了。

至元二十三年(1286),西北诸王海都﹑笃哇进攻按台山,元朝以重兵防御西境。乃颜见有机可乘,自恃军队众多,封土广大,谋起兵应海都,对忽必烈进行东西夹击。

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咸平附近的呼图特穆尔的部族,对乃颜所部的叛乱意图一清二楚,于是他向辽东道宣慰使阔里吉思报告了这一情况。忽必烈得到辽东道宣慰使关于乃颜“有异志,必反”的报告,立即第三次设立东京行省,并将行省治所移至地近辽王乃颜封地的咸平,藉以镇慑诸王,控制辽东。在咸平设立行省,足见咸平城战略地位之重要。

在咸平设立行省,足见咸平城战略地位之重要。而据程妮娜等东北史专家考证,辽阳行省,包括此前的东京行省,从来未曾设于辽阳,倒是咸平城,又一次历史地担负起了统领东北的重任。

乃颜叛乱占据咸平

忽必烈第三次设立东京行省于咸平,尽管东京行省仅存五个月就撤消了,但东道蒙古诸王之长乃颜见忽必烈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咸平设立行省,甚不自安,更加紧了反叛中央的活动。这年四月,与哈撒儿(成吉思汗弟)後王势都儿﹑合赤温(成吉思汗弟)後裔胜纳哈儿﹑哈丹秃鲁乾等结盟,举兵叛乱,一场持续六年之久的叛乱终于爆发了。半月之内,横扫辽东,东道诸王纷纷归附。辽东诸统军万户府也屈于其兵威之下,咸平(今开原)也为乃颜攻下。西北诸王闻讯,亦起兵应之,一时间,草原上硝烟四起,天下震动。

忽必烈咸平平叛

五月,世祖忽必烈率军从上都出发,亲征乃颜。六月壬戌,抵达撒儿都鲁这个地方。乃颜党羽塔不带率领部众六万人逼近世祖驻扎地而摆开阵势,世祖派遣前军打败了他。壬申,征调各卫军一万人、蒙古军一千人戍守豪州、懿州。诸王失都儿部下铁哥率领他的党羽夺取咸平府,渡过辽河,图谋夺取豪州、懿州,守臣因兵力不足请求支援,敕令北京驻军一千人赶赴那里。秋天七月癸巳,乃颜党羽失都儿进犯咸平,宣慰使塔出跟随皇子爱牙赤,会合军队出沈州进军讨伐,宣慰亦儿撒合分兵进逼懿州,乃颜党羽全部被扫平。

忽必烈咸平平叛

天下无法不震动,辽东的乃颜与西北的海都联手,双方兵马总计超过了二十万。这是二十万货真价实的蒙古军,天下精锐。想当年,成吉思汗横扫西域,攻破金、西夏、花子谟诸国,所带不过六万兵马。拔都汗西征,从北方大草原一直打到多瑙河畔,一路屠灭四十余国,所凭借的仅仅是两万蒙古铁骑。即使在灭宋之战中,也没有二十万蒙古军同时上阵的情况。现在这么多的蒙古劲旅四下来攻,形势异常危急。

五月,忽必烈率军亲征。忽必烈以玉昔帖木儿领蒙古军,李庭领汉军,从上都北进,亲征乃颜。大军在咸平(今开原)前沿阵地大战,这是忽必烈平叛中比较大的一场战役,战役结果乃颜军被击退。钦察人土土哈(1237~1297)受忽必烈之命组钦察军,统帅蒙古劲旅,与海都、乃颜叛军作战。也不干叛乱,土土哈率军日夜疾行7日,全歼叛军。1288年火鲁哈孙叛乱,土土哈两度大胜,全歼叛军,平定辽东。两个月时间内,忽必烈元军在东北西部地区连续两战两捷,叛军北撤蒙古大草原。

六月,乃颜退至呼伦贝尔高原的不里古都伯塔哈(在哈尔哈河与诺木尔金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集结重兵,与元军决战,大败。乃颜溃败后出逃,在失烈门林(今地不详)为追兵所获,被忽必烈处死。

元军继续进兵,北至海剌儿河,东逾哈剌温山,进至那兀江(嫩江)流域,追击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干降,不久又叛,后逃窜高丽,至元二十八年始被平定。至此彻底平定了乃颜叛乱。

1289年平定海都叛乱。乃颜家族衰落后,其弟弟乃蛮台部族强盛起来,他本人和儿子被封为寿王、辽王,权势炙手可热,一直活跃到元末明初。元末明初大尉、海西王纳哈出再度崛起,开元(今开原地区)成为抗击明军的大本营。

忽必烈迁徙开原叛军

乃颜叛乱平定后,忽必烈将大量的参加叛乱的蒙古人及汉人南迁,使其远离故土,难再形成反叛力量。咸平以北的蒙古叛军,被忽必烈迁到咸平以南直至辽东半岛,甚至迁到中原地区,分置于河南﹑江浙﹑湖广﹑江西诸省。叛王的分民﹑财产没收,另分与他人,并对分置于咸平以南者加强统治。又命在乃颜故地立肇州城(今黑龙江肇源西),加强对该地的控制。经过这次打击,东道诸王的势力大为削弱,受朝廷所置行省的节制。

这次人口迁移,是咸平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其规模大体与清代“三藩之乱”后滇军流徙开原尚阳堡的情形相似。

历朝历代都有流人逃亡的现象,这些蒙古人南迁中原后,不习惯于南北汉族地区的生活习俗,他们习惯于蒙古民族的铁马刀弓的生活。流人远离乡土,不仅仅在肉体上,而且在心灵上都遭受痛苦的折磨。古代中国社会,在一旦遭受流放前途就极其渺茫的情况下,逃亡也许是流人的出路之一。对于有些流人来说,要终生在流放地备受折磨,很多时候生死也很难保障,如果逃走,兴许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觅得一条活路。这就造成在流放地的流人千方百计伺机逃走。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于汉人,但仍然出现大量逃亡,回到家乡故土。
  然而,逃亡之路不仅苦难重重,更是危机四伏。逃亡路途遥遥,生计难以保障,更主要的是政府的追捕也极其严厉。政府严令任何人不得私自逗留窝藏逃人。

开元路设治咸平

至正二年(1342),元顺帝下旨,令开元路治所由今农安迁至咸平城(今开原古城)。开元路下辖咸平府、黄龙府、合兰府、肇州、奚关总管府(今吉林珲春)、双城总管府(朝鲜永兴)。由于咸平府是开元路路城,大量的军政机构和军民迁入开元城,因而咸平城再次尊崇繁华起来,并逐渐改称开元城。

开元路转运司迁至咸平

元世祖七年(1266)六月丁亥,罢各路路治设总管府,以转运司兼领。乙丑,以辽东开元等路总管府兼本路转运司事。至正二年(1342),开元路迁至咸平,仍兼开元路转运司事。

卞元亨谪戍咸平

元末明初,元朝永王兵败被俘,其大臣卞元亨作文生祭,申明大义。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三次徵诏卞元亨,他都不应诏归顺。于是被中丞李炳之陷害,发配辽东开元路咸平县。卞元亨在戍所著《辽海集》,还有《辽东有感》、《戌归》、《示后》、《戌归咏牡丹二首》等诗文传世。明永乐元年(1403)被赦免归乡,自称东溟叟,又号柏门老人,死于1419年,享年90岁。卞元亨是《水浒传》中行者武松的原形,他年轻时是卞仓一带的武举,曾经一脚踢死过一只老虎,据说是踢中了老虎的下颔,施耐庵觉得脚踢老虎不够生动,遂改为铁拳打死老虎。

元史中关于东北的记载十分有限,然而关于咸平的记载却这样多,不能不说咸平的地位相对重要。

原文题目:开原蒙古族史话·元代开原蒙古人

作者:开原旅游局长刘兴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6147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