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安石退休后一不坐车二不坐轿,喜欢骑个毛驴儿在山林里转悠

王安石退休后一不坐车二不坐轿,喜欢骑个毛驴儿在山林里转悠


关于拗相公王安石的拗劲,人们传说有许多与常人不一样的怪搞,有的说他甚至是不洗脸的,这恐怕过于夸张。不过他退休以后一不坐马车,二不坐轿子,“惟乘驴”倒是真的。但王安石的骑毛驴,其实也不能说是故意搞怪,他是大有讲究的。

第一个讲究,王安石是为了表明自己的退隐态度。他为什么不坐马车?这是因为马车是官员公务用车,北宋朝廷管理是很严格的。那时一般官员出门只能骑马,朱熹就曾经回忆说,“记得京师全盛时,百官皆只乘马,虽侍从亦乘马。”当然,到了宰相一级,朝廷规定是可以乘坐马车的,但无论是骑马还是坐马车,都只属于公务使用,不是给官员专配,解除公职后就不能使用了。

王安石退休,皇上对他很关照,让他挂了个和当地军政一把手平起平坐的闲职,叫做“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那当然是可以骑马坐车的。 但王安石执意辞掉了这个官衔,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也就是享受“国公”级别的待遇,不是实职,这就就不能坐公派马车了。王安石不坐马车,是一种完全归隐林泉的超迈态度。

王安石骑毛驴的第二个讲究,是出于一种仁者心态。王安石不坐公车,其实是可以坐轿子的。因为轿子是可以私家雇请的。那么王安石为什么也不坐轿子呢,那讲究就更大了。


当时亲朋好友看王安石年事渐高,都劝他乘坐轿子,你猜王安石怎么说,他正色道:“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

这话居然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不仅王安石持这种观点,当时几乎所有世大夫也是这样认识。北宋的士大夫都是很少坐轿子的,即使朝廷对有些官员“或有老病,赐令乘轿,犹力辞后受”。比如司马光,也“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的程颐,也是“自少时未尝乘轿”,有一次他与两位官员游蜀道,山路崎岖难行,作陪的官员提出要坐轿子,程颐坚决反对说:“某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

坐轿子是否“以人代畜”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而明清以后不但官员坐轿子,甚至民间有时也兴坐轿子,更属于时也势也,但不能“以人代畜”的思想意识无疑是很符合人道的,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仁者心态,这说明在北宋时期不仅经济文化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有些价值观也是很先进的。

王安石骑毛驴的第三个讲究,是他在精神上有一种高蹈的追求。王安石退休后,自己在南京钟山上筑了个“半山园”居住,喜欢骑毛驴在山林间漫游,其实是一种很高蹈的精神享受。


据说,当时著名诗画家、作家王巩前往拜见王安石,正赶上他骑驴出门,便问:您老要去哪里呀?王安石说:家丁在前牵驴,去哪听家丁的,家丁在后跟着,往哪去全凭驴高兴。

驴步子慢悠,特别契合一种忧思的精神状态。这位矢志改革的宰相虽然退休了,但许多国家社会难题依然在心中难以排解,许多道理哲学需要深入思考,也有许多丰神远韵的文思,骑在驴背上晃晃悠悠走哪算哪,正好继续琢磨。而这样一种精神悠游,也是古代许多思想深沉或文思独运的人所共同的。

比如唐代李白曾醉酒骑驴过华阴,杜甫自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贾岛的诗多来自驴背上的忘我思索。李贺的诗也是骑笨驴、背破囊一路写来。而南宋陆游也曾“细雨骑驴入剑门”。他们都曾骑着毛驴悠游在精神王国里。可见王安石也是和他们一样,把骑毛驴当做一种精神悠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0342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