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袁崇焕第一次参加战争一战成名,打破了后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袁崇焕第一次参加战争一战成名,打破了后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一座孤城,一介书生,后金曾经势不可挡的铁骑却在此滞住了脚步。自起兵以来未尝败的天命汗为何在孤城宁远前倒下?书生出身第一次参加战争的袁崇焕,究竟身具何等的魔力?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躺在厚厚的毡毯上,身上的毒疽隐隐作痛。壮志未酬的他心中无限遗憾,虽然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却无法见到攻破京师的那一刻,而这,恰恰是他起兵反明时的愿景。

为了这个愿景的实现,努尔哈赤穷尽了毕生的精力:谋建州,平海西,统野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战萨尔浴,迁都辽阳,尽取辽西,确立起自己在东北边陲的绝对统治权。为了进一步对大明王朝采取行动,他甚至不惜放弃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新都辽阳,迁都沈阳。

迁都沈阳,是努尔哈赤在一统辽东之后做出的又—大举措。从战略角度上来说沈阳要比辽阳更为有利。同时,沈阳从经济利益方面来看,也是辽阳所无法比拟的。让努尔哈赤下定迁都决心的,更出于当时辽东、辽西的局势。

广宁之战后,后金的战线拉得过长,领地内矛盾纠纷不断,努尔哈赤无力维系后院的稳定,被迫作出了毁弃广宁、弃守辽西的决定。这就给了明廷以喘息之机。待到孙承宗、袁祟焕固守宁远,后金政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努尔哈赤弃守广宁的弊端显露出来。

另外,迁都辽阳之后、女真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努尔哈赤所采取的镇压手段只会激化矛盾。辽阳城已经是鸡犬不宁之地,丧失了一国之都的意义,努尔哈赤唯有再行迁都。

孙承宗毛遂自荐督师辽东的那一年,山海马世龙等人频繁出巡被努尔哈赤攻取又弃守的广宁、三岔河一带地区,驻守在辽南的毛文龙,没有了山海关的后顾之忧,也活跃起来,对靠近三岔河一带的牛庄(今辽宁省牛庄镇)、跃州(今营口北牛庄附近)等为后金政权所据的各城不断骚扰。此外,麻羊岛守备张盘夜袭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让女真人终日惶恐;复州(今辽宁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的后金总兵刘爱塔偷偷地向登莱(今山东省登州和菜州)地区运送军备物资,并且希望把复州当为明军的内应,一旦明军向后金展开进攻,便与其里应外合等。毫无疑问,这些对后金政权的稳定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除了来自明军方面的压力外,后金政权还面临着塞外蒙古各部的觊觎。这些不利之局逼迫努尔哈赤必须对他的战略防御问题进行重新考虑。因此,为了在战略上取得主动,他只能选择将后金的首府迁往沈阳,并将沈阳改称为盛京。

虽然迁都盛京,但后金政权的稳定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努尔哈赤能做的,只能迎着孙承宗和袁祟焕打造出来的铜墙铁壁进一步扩张领土。恰在这时,明廷的党争给了他一个天赐良机。

此时的明廷朝政大权已经完全旁落在了“九千岁”魏忠贤的手里,天启帝朱由校只知道在后宫当他的木匠,对朝政大事基本上是不闻不问,这更让阉党有恃无恐,大力排除异己。不幸的是、孙承宗正是阉党眼中的异己之一。

孙承宗经略辽东之后,一时间功高权重,誉满朝野。势力猖撅的魏忠贤和他的党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值得利用的人、威逼利诱,魏忠贤动用了各种手段去拉拢这位封疆大吏。而孙承宗对阉党深恶痛绝,对魏忠贤抛来的橄榄枝视而不见,这就让一向专横跋扈的魏忠贤对他怀恨在心。

明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孙承宗到蓟、昌西巡。此时恰临近十一月十四日,正值天启帝的生日、孙承宗便上书朝廷,希望入朝为皇帝庆贺万寿节,并打算借此机会当面向皇上汇报机宜。

把握朝政大权的魏忠贤在皇帝之前先得知了此消息,生怕孙承宗拥兵入京,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于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党羽借此次事件诬陷孙承宗是“拥兵向阀,叛逆显然“,意图借此事来扳倒孙承宗,但天启帝不是不理朝政的万历帝,心中还有点儿分寸,对魏忠贤的攻讦设予理会。

次年,太监刘应坤在魏忠贤的委派下前往山海关犒军,带去帑金十万两,然而孙承宗一点儿也没给魏忠贤面子,鄙视之意溢于言表。

同年八月,马世龙轻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 (其实是后金方面的间谍)刘伯镪的话,派兵渡柳河,袭取耀州,结果掉进了努尔哈赤早已设好的圈套,惨败而归。

柳河之败正给了阉党挤垮孙承宗的口实,以马世龙损失670匹马、大量甲胄等军用物资为借口,向马世龙发起了围攻,其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弄倒孙承宗,弹劾奏折雪片一样飞向天启帝的御案。阉党的无耻手段让孙承宗大为恼怒,连上两书称病辞官。天启帝拗不过去意已决的孙承宗,只得应允。

孙承宗罢官,辽东经略—职再度出现空缺。魏忠贤趁此机会将自己的同党高第推上了辽东经略的位置。胆怯无能、对军事又一窍不通的高第抵达山海关后,将孙承宗所做的军事防御部署全部推翻,将锦州、右屯、大凌河、宁前诸城守军,连同器械、枪炮、弹药、粮料等后勤物资一并移到关内,绵延400里的关外土地尽皆放弃。

高第的胡乱部署让朝野上下响起一片反对之声,袁崇焕更是怒不可遏,他直接给高第写信质疑其做法。然而袁祟焕仅仅是一个监军,无力改变身为兵部尚书、手持尚方宝剑的高第的决策,更何况高第背后还有把持朝政的阉党撑腰,所以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高第将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的屯兵屯民尽皆驱赶入关,10余万石粮谷被抛弃。这次不战而退,闹得军心不振,民怨沸腾,尸体塞路,哭声震野,刚刚振奋起来的士气又再次陷入低谷之中。

得不到上司支持、朝中又没有后台的定祟焕不甘心就此放弃辛辛苦苦打造出的防线,决意死守宁远。在关外城堡撤防、兵民入关的极为不利情势下,袁祟焕率领一万余名官兵孤守宁远,抵御后金。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八旗大军,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直取孤城宁远。十三万士气高昂的八旗大军,一万多被朝廷弃之不顾的明朝军队;一位是积蓄了数年力量、一生未逢一败的后金国主努尔哈赤,一位是孤立无援、从未参加过战争的山海关监军袁祟焕。双方就在这样的悬殊中,于正月二十三拉开了战幕。

袁祟焕驻守孤城宁远,城中士卒不满2万人。但城中兵民, ”死中求生,必生无死”,誓与城共存亡。他面临紧急态势,上奏疏表决心。他采纳诸将的建议,做了如下守城准备:

第一,制定兵略,凭城固守。宁远战前,明军和后金军强弱悬殊。袁祟焕前临强敌,后无援兵,西翼蒙古不力,东冀朝鲜无助,关外辽西,宁远孤城,只有扬长避短,凭坚城以固守。他汲取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西(平)、广(宁)失守的惨痛教训,不出城外野战,决意凭城坚守,拼死固守。敌诱不出城,敌激不出战。袁祟焕守卫宁远的要略是:孤守、死守、固守。

第二,激励士气,画地分守。袁祟焕携总兵满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通判金启倧等,集将士誓死守御宁远。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画定责任: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南面,副总兵朱梅守北面;满桂提督全城,分将画守,相互援应。袁祟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让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的是,历时四天的大战,久攻不下,宁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和后金军的失败而结束。八个月后努尔哈赤最终背发痈疽愤恨而死。

宁远之战首功在于孙承宗,虽然他引病罢官,但他在辽东督师近四年,运筹帷幄,修筑了宁远城,建造武器装备无数,并垦荒五千顷,每年岁入十五万,为宁远之战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努尔哈赤的轻敌和后金兵的准备不足也是助因,在这次大战中,西洋大炮显示了远比中原火炮先进的威力,袁崇焕也因此一战成名。这一仗并没有使后金军一蹶不振,只是挫败了他们的战略意图。但对于辽东战局却影响空前,明朝上下大为振奋,打破了后金不败的神话,更增强了抵抗的信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923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