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论语》:学而不思,就会迷茫;思而不学,就会迷路

《论语》:学而不思,就会迷茫;思而不学,就会迷路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去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面所蒙蔽,只去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这里的关键词是“思”和“罔”,还有两个关键词为“学”和“殆”。

01.“学”和“思”:

“思”和“学”好理解,表面可理解为思考和学习,但思考和学习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概念去对待,对待思考要谨慎,对待学习要认真。

一个人思考不谨慎,就会出现纰漏,纰漏会致使我们出错,出错又会导致更多纰漏,就会出更多的错。

一个人学习不认真,就会失去自我,自我不是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在结果中体现出来。这个结果就是你学习所得,是你认真学习所得。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学要思,要细学,要深思。既然学习为一件苦差事,那么思考就是苦差事里的劳力活。用思考去带动学习,思维在运动,在运转时,你就在进行一种学习,这时,脑在做脑力活动,这件困难事情正是你思考的事情。


学习是你主动去学,需要你亲力亲为完成,但细学,学有所思,学有所记,就需要“思考”这个做劳力活的动作来完成,学习时不思考,好比吃了饭,却没有尝出味道,只是为填饱肚子;学习时思考,好比吃饭尝出了味道,知道这顿饭的价值和意义,知道一顿饭不仅仅只为你提供的是消化,而是一顿饭背后的能量,一顿饭背后你的思考和学习效果。

思考是你下次继续学习的动力。思考也为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怎么个高级法呢,且听细述而来,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的一种过程。

怎么分析,是由学习获得,学习可为无心和有心,有心则有思,有思的第一步就是分析你所想的,再联系一些已有或者去查询未知概念去综合所思考的问题,再去进一步概括这个问题。

所以,“思”和“学”最为不易,最为困难,即使再多困难,当“思”和“学”结合起来的时候,学而思,思而学会发生真正的作用,这个作用来自你学习时的思考,你思考时的学习。

学习的时候思考会使学习更加深入,思考的时候去实践,会让学习更巩固,更有效。


02.“罔”和“殆”:

然而“罔”和“殆”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不仅伴随而且更加紧密,越紧密就越有关系,看看这段奇妙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 罔的意思为:迷惑而无所得。
  • 殆的意思为:是通假字,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再回顾一下这两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迷惑是一种走不出困境的状态。什么时候我们有走不出困境的感觉,那就是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和找不到出口的路。遇到一个问题,想不到任何角度,甚至连问题本身都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就会迷惑,迷惑了,什么思路都没有了,于是就没有得到想要到达的效果或者预期。还有一种,一条路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不知去向,往周围着急一看,不见人影,这时候就是迷路加困惑,迷路为事实,困惑是为什么见不到一个人影。

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么一种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很奇妙,奇妙的你下次也会想这样,因为逃避一个自己想逃避的问题,那就是变相的在找一种舒服。

紧接着看看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不去实践性学习就会造成精神上的迷惑,然后得到自己想要预期的效果。


精神迷惑了就像抽烟的人焦虑时抽根烟,无聊时也要抽根烟,不是抽根烟就能解决问题,而是抽根烟可以暂时性让精神从现实的生活中得到迷惑。

很多人说抽烟是一种习惯,那精神迷惑也是一种习惯吗?如果为一种习惯,经常迷惑是不是就带你陷入无止境的黑洞,最后连出口都找不到。找不到出口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不去找出口,而是一直想待在这舒服的黑洞里,也就是精神迷惑而无所得。

要“思”我们就不要“罔”,要“学”我们就不要“殆”。

“思、学”要结合为一体,“罔、殆”则要剔除,有时候也可以利用“罔、殆”让自己迷惑,从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一种反向思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6009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