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两年大火的一部电影《西虹市首富》中有一个插曲叫《卡路里》,里面有一句歌词“保温杯里泡枸杞”!从中也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现在要说起养生,那非常的热门,之前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中国人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不管得了什么病,别人都告诉你,要多喝热水,好像喝热水肯定是包治百病。
其实在喝热水这件事情上,国际差距还是挺大的。大部分欧美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居民比较喜欢喝冷水、喝冰水。而中国人喜欢出门就随手拿个保温杯,保温杯里边有带热水的,也有带热茶的,当然还有人放枸杞的。保温杯里边泡枸杞的90后,也让大伙戏称为是“佛系中年”。今天李夫子就跟大伙聊聊喝热水的讲究。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喝热水?
中国人吃“热食”的习惯是由来已久。《论语》中就记载:“见不善如探汤”。孟子也说过:“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这个“汤”指的就是热水或者是开水。所以说中国人喝开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是2000多年。在文物考古方面,中国人喝水的历史那更早了。比如说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盂”,用来煮水、做食物的器具,这类的陶器耐急热急冷,这说明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不论水还是食物加热过后更好吃。
其实在新石器时代到农耕社会,中西方都发明并广泛使用了陶器,但中西方使用陶器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中国这边咱们造陶器,最初用来煮食物和烧水的,但是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来的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创造出来的陶器,几乎都是瓶、罐、盆、盘、杯、盏之类的,都是单纯装物品的容器。
咱们的先祖很早之前就发明了烧水的器具,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认识到喝热水的必要性。现在很多中年人都认为喝热水养生、喝凉水伤身体,为什么会有这个认识?传统的中医理论给出了一种解释,《黄帝内经》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而在阴阳两气中又以阳气为万物之本。所以如果希望健康长寿,必须要温阳,热水就是可以温阳的。相反冷水是至寒之物,喝冷水会使寒气入体,导致体内虚寒,从而导致阴阳不调、虚热盗汗,易外感风寒,这就是咱们传统中医对热水养生的看法。
那么古人认为长期喝凉水有多可怕?举个例子,明代有一个大臣叫杨涟,他跟当时的宦官魏忠贤不对付,但是魏忠贤当时是权倾朝野的九千岁,杨涟敢跟他作对,这还得了?于是一本奏章弹劾了杨涟,直接被下狱了,杨涟在监狱中饱受折磨,就说:“知珰意不可回,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什么意思呢?杨涟就是希望每天早上起来能多喝凉水,能让我死的快点。这杨涟寻死的逻辑就是典型的中医温阳的思想。中医认为水能滋阴、热能温阳,热水刚好就包含了这两个功能,煎滚过的热汤才是养生的最佳选择。相反,喝冷水是相当不健康的。
热水是古代贵族才能喝的奢侈品
在古代多喝热水的观念受到追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能喝热水。宋代以前热水是王公贵族才能喝得上的奢侈品,底层百姓没有这个条件。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用不起燃料。唐武宗时期有一个日本僧人来到中国,看到山东一带的百姓,他就说“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意思就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就是热菜、热饭都吃不上,更何况是热水呢?宋元时期的普通人家,一年四季喝生水,只有老人和生病的人才煮开水喝。当时这个条件就差在这个地方。
普通人担不起燃料的成本,倒是促成了茶贩子生意的兴隆。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国人不可一日无茶,明朝才子唐寅就曾经说了,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文化的流行也就带动了热水上位,饮茶必烹、必烧开水。宋元时期就出现了独立运营的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到底层社会,茶贩们提着茶壶沿门挨家挨户叫卖“点茶”,就是用开水泡的茶。普通人自己担不起这些煮茶的燃料,想喝了,那就买点得了,这就促成了一门很兴盛的生意,叫“提茶瓶”。
新生活运动催生的“熟水店”生意
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喝得起热水,那从什么时候起普通百姓也都能喝上热水?真正让中国老百姓都喝上热水,爱上喝热水,也不过是90年的事。说到中国人彻底爱上热水,不得不提两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中之一就是“新生活运动”。1932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场霍乱,当时死亡的人有3万人之多,为了让国人都能喝上健康的热水,蒋介石、宋美龄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其中“水不沸不喝”就是里面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个时期许多城市都兴起了“熟水店”的生意。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从家里长辈那儿听过“熟水店”?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卖给市民廉价热水的商店。老百姓为了节省自己家的燃料费,喝的水、煮饭的水,都从“熟水店”里买,一些单身汉怕麻烦,都不自己生风炉,而是抱着热水瓶到“熟水店”泡开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余华写的小说《活着》,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他妻子家珍跟女儿凤霞经营的就是一家“熟水店”。那会的“熟水店”好比今天的咖啡厅,是很时髦的。
光上海地区“熟水店”的数量,就从民国初年的159家飙升到2000多家,在上海“熟水店”又叫“老虎灶”,街头巷尾设有大量的“熟水店”,人们都拎着热水瓶在店里边排队打水,到了夏天都带着椅子坐在店门口聊闲天,反正是个景。“新生活运动”虽然让城里人喝上热水了,但大多数农村的老百姓还是喝生水。在农村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才花这么一两分钱,上“熟水店”买热水。真正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养成喝热水习惯,其实是建国之后的“爱国卫生”运动。建国以后的“爱国卫生运动”,它倡导的是“喝热水要从娃娃抓起”。
全民喝热水的普及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政府对幼儿园的老师就有一些要求,比如说给孩子喝开水,养成喝热水的习惯,保证每天喝三次。当然现在孩子们已经自觉的喝热水了,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喝热水,哪都有接热水的设备。“免费开水供应”也是源自于那个年代,喝开水的小广告遍布大街小巷,无论是社区、工厂车间、部队机关、居民大院,都有开水房。那时候大家伙上开水房打水,人人都拎着个暖水瓶。这个运动也成功的带火了暖水瓶。暖水瓶在那个年代有多紧俏?上世纪20年代上海才刚有进口的暖水瓶,当时的价格很贵,一般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到30年代,国产热水瓶兴起来了,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
到1986年上海“向阳牌”的热水瓶上市的时候,市民们就疯抢了。那个情景就跟咱们如今手机出新款了,年轻人抢着买的场景是一样的。那时候年轻人结婚,除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之外,最好的彩礼那就是暖水瓶。1954年暖水瓶是比“搪瓷缸子更高级”的奖品,甚至还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宾。现在暖水瓶越来越少见了,好多人都拿一保温杯。
神奇的枸杞,悠久的历史
谈养生也不仅仅是喝热水这么简单,还得往热水里添加点材料,比如柠檬、蜂蜜、茶叶等等泡着喝。当然了,中国人最爱往这保温杯里泡的东西,枸杞一定是排第一。为什么说中国人热水养生偏爱枸杞呢?因为枸杞的养生功效自古就是被捧上天的,它自古被称为是“生命之树”。原始社会的时候,《山海经》中就把它写成是“神奇果树”。三皇五帝的时代,《神农本草经》中把它列为上品。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也有对枸杞的记载。可以说中国人对枸杞子的种植、采摘、食用,最少得有4000年的历史了。
《诗经》中就曾说过:“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其中关于枸杞的作品有七首之多。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写道:“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关于枸杞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话说战国时期秦国的境内有一个青年农夫,乳名叫“枸子”,以农耕为业,娶了一个妻子叫“杞氏”。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块奉养老母亲。
后来秦国并吞六国,狗子就被派去边疆打仗,十年之后衣锦还乡,发现家里边闹饥荒,尸横遍野,街坊四邻、乡亲们都面黄肌瘦,他就慌了,自己的母亲,妻子怎么样呢?于是赶紧回家。到家一看老太太神采奕奕,媳妇面色红润,还惊讶地说:“你看外边闹饥荒,人人面黄肌瘦,怎么咱们家人都红光满面,这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这饥荒的时候颗粒无收,都没饭吃。媳妇上山间就采一种红果给老太太吃,自己也吃,才让这娘俩活了下来。后来邻居们听说这事,乡亲们就都采这个去了,把它叫做“枸杞石”。后来人们发现这个东西,滋阴补血、养肺健胃,这就给当成了补品。
当然了,这故事有这么一点夸张,可是也从侧面证明了古代人很早就发现枸杞具有养生的神奇效果。关于枸杞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是北宋翰林医官院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有个路人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子在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就说:“你怎么打人?你十五六岁打一个八九十岁的人,这像话吗?”于是就制止了她,这女的就说:“这老人是我的曾孙,因为他不听话,不好好吃药,所以他老了走不动道了。”路人一听,大惊!忙问:“那你今年多大了?”女子又说:“我今年372岁了。”路人都吓坏了,忙问:“你吃了什么仙丹妙药?”女子说:“这个药春天叫天精,夏天叫枸杞,秋天叫地骨,冬天叫仙人杖,一年四季吃枸杞,能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
看起来挺神的,那么实际上枸杞有哪些个具体的功效呢?《本草纲目》中记载:“枸杞,味甘性平,主要功效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因为有滋补肝肾的功效,所以才能够补肾壮阳。古人告诫家中男子,离家千里,勿食枸杞,就是说男人要出门在外,别吃这玩意,吃完了壮阳容易沾花惹草。除此之外,吃枸杞还可以增强免疫力、清热止咳、降血脂、降血压,缓解腰跟膝盖的酸痛,强身健体。因为好处多,所以中国人的保温杯就离不开它。
走出国门的“枸杞”
不过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泡枸杞不能用太沸的开水,否则会破坏养生的成分。所以建议用45度到60度温水来泡。还有一种说法说最好的吃法是直接嚼,而不是泡。各位小伙伴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枸杞可以说是在中国人的养生圈相当火爆,没想到走出国门之后在国外更火。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枸杞传入了中东和西方,就被誉为是“东方神草”。如今枸杞在国外被各路明星和美食博主追捧,美国《赫芬顿邮报》还专门介绍过19种枸杞的吃法,比如枸杞炒饭、枸杞蛋糕、枸杞果酱、枸杞养生啤酒……反正这玩意只你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
全民养生观
相比而言,中国人热水泡枸杞的养生,那算是非常朴实了。人都是这样,生活条件好了,希望自己能够身体健康,尤其是现在有一部分家里的爸妈天天爱看一些养生的科学,当然了,有真有假。有人就抱怨:“好像是我爸爸现在拿养生的伪科学一洗脑,我们家就没喝过放盐的汤;青菜只能烫着吃;一年用一瓶油;感觉自己真要长生不老了。说这个不能吃,能致癌!那个也不能吃,也能致癌。做饭前都得查一下,哪些东西搁在一块相克……”
还有的小伙伴说:“家里边做酵素,水果放在缸子里一年多了,说等发霉出汁以后喝。”还有人说:“听专家说的吃鱼鳞补钙,妈妈就天天上市场买鱼鳞,回来给我们吃的嗓子眼跟砂纸似的,天天是各式各样的,养生的方法都听了。”
李夫子说养生
由此可见,无论年纪大小,身体健康都是大家普遍的追求。事实上来说很多养生的真理,其实现在听着也挺好玩,比如有人说了:“你看电视距离要远一点,离电视近会近视。”其实咱实话实说,这个伤害眼睛的不是电视,是你看电视的那个时间,离的近不会近视,看的时间长才会近视。当然了,养生之道这个东西要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不过李夫子认为不用过于追求所谓的养生之道,只要把握住饮食“根茎叶花果、酸甜苦辣咸”都吃,然后每天一小时的适度运动,每晚保持充足的睡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习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