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
保富贵顾名思义就是保存财富、把家中的钱财存起来。在很久以前,中国人就不单单满足于赚取钱财,还十分注重如何保留住财富,为子孙后代留下可用之财。《论语-述而》就提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都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所以,历朝历代追求财富形成了一定风气。财富越来越多的累积,人们不由自主的会想到保富贵的。那么“不差钱”的宋代为何会产生保富贵观念,真是穷怕了么?
前朝战乱不断,催生宋初“保富贵”观念热潮
- 五代十国帝王更迭频繁
唐朝之后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局最为动乱、政治最为黑暗、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五十三年之间,更换了五个姓十六名君王。《宋史》中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是这样形容五代十国的:“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灵涂地。”可见当时政治之黑暗。
平民
王朝的长期更替,不断变化着政治制度,这就使平民百姓最受影响。遇到稍微贤明的统治者上位后,还可以为百姓减税减轻免费劳动。遇到一系列残暴的昏君的话,沉重的赋税徭役简直压的百姓喘不过气来。
平民百姓要想在君主的统治下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活下去的资本——钱财。要想长期富贵单单会赚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学会“保留钱财”。所以在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社会稍加安定后,人们不由自主得萌生出“保富贵”的思想。
- 士族门第的逐渐衰落
在两汉到隋唐期间,士族的势力最为旺盛。士族的不同等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史料中是这样形容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小的士族,无非可以影响家族成员的仕途,大的士族可以影响到统治者的更替。所以,五代十国时不管是黄巢、朱玫、还是朱温,掌握大权后都极力打压士族力量,在政治官场上大力的清除士族势力,导致士族逐渐没落。
陈寅格先生就曾经形容过这段历史事件:“斯又一中古政治社会一大变也。”
士族势力的衰败,犹如一个巨人的轰然倒下。这也强有力的冲击着黎明百姓脆弱的心灵。这不得不驱使人们再一次思考生存之道。发展权力,扩大势力是肯定行不通了,那么只有保存财富,钱财在任何时候都是硬通货。所以这也是导致宋初人们特别是贵族“保富贵”思想盛行的原因之一。
战争
- 藩镇割据的影响
唐朝中期以后,各地藩镇将领拥兵自重,不受中央朝廷的节制。这也影响了五代十国,导致五代十国战乱纷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人们对战乱的麻木。
长期的战乱,打破了人们安定生活的美梦。因此在宋初时,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在对前朝战乱不已的反思中得出:要想在乱世中生存,必须要保住家底。加之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较为繁荣,人们财富的来源变多。因此宋初“保富贵”思想比较盛行。
宋初帝王提倡节俭,行动上努力践行“保富贵”
- 宋初帝王的“保富贵”思想
各朝各代帝王的富贵就是国家的臣民、国土。所以帝王的保富贵就是保住江山社稷、保持国家境内的臣民对国家的认可。宋朝初年,因为国家刚刚建立,全国也才统一,国家根基还未稳固。所以宋朝帝王们保富贵的行为显得由为重要。宋太祖就是一位保富贵的践行者,宋太祖的保富贵行为就体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俭。
宋太祖
根据史料记载永庆公主有一次穿华丽的衣服被宋太祖指责说:“生家服此 ,高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寝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永庆公主听后,立即痛改前非。在这种情况下不惩治的话,会影响臣民对宋王朝的看法可能会导致阶级矛盾的加深。
- 宋初帝王利用武将的“保富贵”思想来掌握兵权
武将,一直都是一个备受重视和争议的对象。特别是在战乱时期,武将既是战争的领导者,也是政变的重要参与者,更是统治者防范和猜忌的对象。所以,帝王们对武将的思想十分看重,毕竟这可以说得上是国家大事。多数武将的保富贵思想无非两种。其一就是手握重兵,谋权篡位,最后黄袍加身。其二就是希望战争结束,按功封赏,颐养天年。
宋太祖之前就是后周的一员大将,所以深知武将们的想法。宋太祖登基后,就利用多数武将们的保富贵思想来劝他们交出兵权,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在宴会上说:“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 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最后武将们无一不感激涕零的交出兵权远走去颐养天年。宋太祖就是因为深知武将们的思想,所以恩威并施,最终重掌兵权。
南方
- 宋初南方人的“保富贵”观念
宋初相对于北方,南方更容易养成“保富贵”的思想。长期的战乱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积累财富。财富的长期积累,人们“保富贵”的思想就油然而生了。另一方,在宋初还未统一全国时,南方的诸多统治者横敛民财、奢侈享受。
据史料记载,吴越“钱氏据两浙逾八十年,外厚贡献,内事奢僭,地狭民众,赋敛苛暴,鸡鱼卵菜,纤悉收取,斗升之逋,罪至鞭背。”
但是这些王朝无一幸免,全部都因为残暴的统治和贪图享乐而被取代。所以鉴于这些南方王朝的贪图享受而自取灭亡行为。南方人们心中更加认可“保富贵”的思想,因此在宋初的南方“保富贵”思想相对盛行。
“保富贵”的盛行对宋朝内政外交影响深远
-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富贵"就是臣民认可,社会安定,国库充盈。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保富贵"就是用措施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宋初帝王们在"保富贵"思想的影响下,想方设法的去维持国家安定,最终来巩固自身统治。例如宋太宗在位时,楚王因病而未能赴宋太宗的宴会,胡思乱想自以为被抛弃宋太宗抛弃,于是焚火烧宫。
宋太宗
扑灭大火后,宋太宗指责楚王,并不顾大臣的劝说将其贬为庶人,理由是楚王不珍惜荣华至极的生活、奢侈浪费并且违背国家法律。不论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倡导"为百姓守财",还是宋太宗"严明赏罚,大义灭亲"。都是在"保富贵"思想的影响下而发展出的行为思想,最终目的都是来加强统治,维护其统治地位。
- “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
一个国家的富贵就在国家安定、国库充盈。那么外交政策也是保住国家“富贵”的一种措施。一说到宋朝立马就会想到“积贫积弱”,“弱”这个字几乎贯穿整个宋代的历史,当然宋朝在外交政策上的“保富贵”就表现为“弱”。其外交政策的“保富贵”就弱在一味的求和,可以说是委曲求全,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就是最好的例子。
史载:“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说简单一点就是被打了还要赔偿辽国,宋代外交政策的力求“和平相处”保住了国家的稳定。
宋代文人
- 诗坛的富贵之气
宋初“保富贵”思想不光影响政治方面,对文化风气方面也可以说是有巨大影响。北宋初期的士大夫们受“保富贵”观念的影响,普遍萌生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意识。宋初有众多著名诗人,写宋朝繁华的当属柳永。
他的《迎新词》就写到:“列华灯、 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鏊山耸、喧天箫鼓。”
短短的几句词,就满满的流露出宋朝之繁华。对于柳永词的富贵之气,常得史学家的称赞。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云:“柳词格 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总结
古代“保留富贵”的思想都渊源已久,五代十国帝王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官场上大力清除士族势力士族逐渐没落,到宋代,人们意识到要想在乱世中生存,必须要保住家底。宋代统治者以仁治国,帝王厉行节俭,内政外交积极贯彻保富贵观念,为国家积累财富。保富贵观念在宋初盛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也的确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弊端,后期的割地求和、偏安一方、奢靡享受也是此观念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宋史》
2、《宋会要》
3、《宋朝诗词的“富贵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