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年,14562名举人参加省试,219人被赐予进士功名,录取率1.5%,用这个数字乘以州试的录入率,则所有考生们进士及第的概率为万分之十五至万分之四五,恐怕比考个清华北大还难。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以后,彻底结束了门阀士族世袭的特权,科举开始成为通向财富、权力和名望的主要路径。“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愿景每年都吸引着几十万举子皓首穷经、跋山涉水,展开你死我活的角逐。
神笔书生吕落第
欧阳修就是一位通过科举逆袭的宋代名士。他“四岁而孤,家贫无资”,而且相貌丑陋,是个不折不扣的“穷矮挫”。宋仁宗天圣八年,23岁的欧阳修以进士及第,被翰林学士胥偃“榜下招婿”,从此平步青云,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还兼任当时的“文联主席”。
欧阳修
完成华丽转身的欧阳修自是春风得意、少年风流,有娇妻美妾相伴仍不满足,还常常与失足妇女暗通曲款,送首词就要了人家的青春芳华。
一碗土鸡变凤凰的浓鸡汤激励着无数志向远大的读书人,不过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欧阳修那么幸运,更多时候科举制度都会展现它残酷无情的面孔。
苏洵 屡试不第 痛焚书稿
科学考试的第一关州试就能让人脱层皮。这次考试由地方官主持进行,通过这个考试的叫举人,可以在地方州县学和私塾担任教师,还可以管理官家的谷仓、庙宇,或者做地方官的幕僚。宋朝初期,每年概有10万人参加州试,而到1250年左右,每年应试的人数已经达到惊人的40万。首次参加州试的应试者,可能要提交一打“证明”,包括由县衙所发的担保证明,本人在官学或私塾里学满至少300天的证明。如果是以前未通过州试的应考者报考,他还必须在官学或私塾额外再学100天才可报考。
苦读的考生
宋真宗非常喜欢这种选拔统治精英的方式,因此他把通过州试的名额压得很低,确保只有最优秀的应试者才能取得功名。据《宋会要辑稿》记载,1106年有8万人参加州试,只有2334名幸运儿通过考试,通过率只有3%;1090年福州有3000人应考,最终只有40人通过,这意味着每75个应考者中只有一人获得功名。
考试
皇帝心情不佳时,录取的名额会变得更少。比如1200年后,外敌骚扰越演越烈,应试者中只有1%最终通过考试。北宋末期,每年通过州试的人数仅约1.5万人,只占1亿人口的0.015%。州试的通过者成了名副其实的精英。
大多数州试的中举者凭借功名和人际关系,得到了教师或官吏的职位,想成为欧阳修的人,会继续参加省试。省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晚春之际在京城举行。工匠、商人、店员、佛教僧侣和道士以及有犯罪记录者被禁止参加进土考试。
因为省试地点在京城,所以举人们从备考,到赶考、回程,往往要历经好几个月的时间。考虑到路费和京城的食宿费用,真正的贫寒之家恐怕无力承担。
进京赶考的穷书生
1002年,14562名举人参加省试,219人被赐予进士功名,录取率1.5%,用这个数字乘以州试的录入率,则所有考生们进士及第的概率为万分之十五至万分之四五,恐怕比考个清华北大还难。
最后一场考试被称作殿试,由皇帝亲自坐镇主持,亲自挑选他相中的才子。有时,倒霉的进士会在这一关被皇帝撸掉。史书有言,“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经过千辛万苦,功名得而复失,真是要人命啊!
殿试
这个考试只有很小比例的考生能上榜,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一甲”,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到了这一步就全面完成升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对平头百姓来说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门径。不过官老爷家的笨小孩考不中怎么办?也要给出路。北宋初期,就有许多官家子弟通过所谓的恩荫制,即 “走后门”,进入了官场。高品级的官员有特权举荐自己的子、侄和孙子担任官职。
知否里顾廷烨 本可以承袭爵位
1009年后,官家子弟不能直接当官了,而是通过隐晦的方式“曲线救国”——即安排他们进入国子监学习,完成规定的课业后,孩子们也要参加科考,不过朝廷规定他们的录取率为50%,还是要比平常百姓轻松许多。
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几百个或是上千个家族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宋代也不例外,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家郝若贝的研究,几乎所有宋代功名获得者在官场中都有亲戚。
知否里的官二代小侯爷 还是学霸
这样看来,在宋代仅仅成为一名学霸还是不够的,还得有资金支持,还得有官家担保,还要有一两名“姓赵”的亲戚,如此方能达到“高车大马、金屋藏娇”的人生巅峰。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