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教授程先生说:“傅斯年把一个萧伯纳,一刀劈下去了。萧伯纳经他这一劈,由神奇化为腐朽,把萧翁一生的魔术全揭穿了。孟真的不朽,那一篇文章就够了。”
程沧波说的那一篇文章指的就是民国大学者傅斯年撰写的《我对萧伯纳的看法》,孟真就是傅斯年,而萧伯纳则是当时享誉世界的国际文豪。这几乎是傅斯年人生最后一片辛辣的文艺评论。写得酣畅淋漓,好有一比,东汉末年袁绍阵营骂曹操的那篇檄文,讨伐之战,檄文当前,文字比刀枪更有杀伤力。文章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
作为文学大家,萧伯纳在学贯中西的傅斯年眼中怎么会如此不堪呢?他们近日无仇往日无怨的。要说二者之间的交集也不过是二十世纪初,傅斯年到英国留学,期间和萧伯纳与韦伯一家有过一面之缘。其他就更少了,其实要弄懂傅斯年痛“扁”萧伯纳,究竟还是要了解一下傅斯年这个人的。就像李敖贬了那么多人,不一定都是哪些人该,而也应该了解一下李敖。
说来也是巧合,像傅斯年和李敖这样的“狂人”真是千万分之一,不多年不能见一个,后辈的李敖恰巧也欣赏傅斯年。
在李敖眼中,傅斯年是和胡适一样的正派人物,我们都知道,李敖能看上的人,起码条件是完人,其次才是学识与才情。而傅斯年正是李敖眼中的完人,当然胡适之更是欣赏傅斯年。
李敖说到,当年傅斯年游走于派别之间,总能够全身而退,得益于哪个派别也接近,也不得罪,即便有也是私下议论,这点与鲁迅有点相像。但在鲁迅的弟弟那里,傅斯年完全是“中空”的。
周作人评价傅斯年: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又怕人家看出他懦怯卑劣的心事,表面上故意相反的显示的大胆,动不动就叫嚣,人家叫他傅大炮,这正中了他的诡计。”
但其他民国文人除了周作人外,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可傅斯年,认为傅斯年是全才,胡适最为欣赏。
同为西欧留学的胡适更懂傅斯年,当年傅斯年在英国,德国都待过,特别是德国人求证的谨慎思辨,傅斯年很受用。在看到英国作家萧伯纳的幽默意识时不免产生了个人的反感。
萧伯纳上海一行
萧伯纳被邀请到上海前,他这一趟本打算前往东亚,不料宋庆龄和蔡元培挽留,萧伯纳才在决定停靠八个小时。
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姿态,特别是天晴后,由宋庆龄、林语堂、杨杏佛、石墨莱特、蔡元培等人的陪同下在孙中山故居游玩。蔡元培找话,故意说,太阳一出来,萧伯纳就来了,言外之意是萧伯纳追求光明来了。而萧伯纳则说;我来了,太阳要在上海见萧伯纳,是太阳的荣耀。
尽管是玩笑,但显然是有点离谱了,和他此行的勉强构成有居高临下的成分。上海的报纸足足为萧伯纳之行作了多日的宣传报道,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为期两天都在大笔特笔介绍和渲染,并邀请鲁迅作序。
如此大张旗鼓自然会落下口舌,在聊天时,萧伯纳贬低我们,竟然说:“这里固然无文化可言,有也是在乡野田间。”
爱国文人中,傅斯年最为痛恨此类贬低中国文化的现象。面对萧伯纳对中华古老文化的一知半解,傅斯年不会忍得太久。加之傅斯年在英国留学多年,对英国本身了解多,在英国的萧伯纳多少有点像我国的现代某些作家,于国内名气一般,在国外却格外吃香。
残雪,阎连科,李锐包括贾平凹都是这样的。萧伯纳成了英国社会“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作家,国际名誉很高,但在英国政界宣传上一般般,甚至黑幕不断。这也是傅斯年狂扁萧伯纳的原因之处,当然,原因不止表面这么简单。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迷信了萧伯纳带来的学术神秘,最后无人拆穿,而傅斯年见此状况,岂能袖手旁观?
傅斯年在《我对萧伯纳的看法》一文中这样评价他的“世纪骗术”。
萧伯纳“自己实在无多创造的思想,而是善于剽窃别人的思想。”他所剽窃最得力的人就是韦伯夫妇。萧伯纳的文字啰嗦,思想浅出,作品风行一时,一辈子赚了很大的钱。他对于出版税是丝毫不苟的。章士钊求见,说:‘先生在中国很出名。’他说:‘在中国出名何用?中国不曾参加国际版权协定。’这虽然带有笑话,但我在英国读书时(三十年了),大学学生演他的戏,版税一道决不放松——尽管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这一点,笔者也感同身受,因为萧伯纳出身贫寒,家庭破败,早年经历极其曲折,作为大文豪,萧伯纳对自己的少年变故印象很深,谁还能忘记自己的童年吗?没有。后来的《圣女贞德》及数十部戏剧都是在写底层人的艰难困苦,萧伯纳作品包含对穷苦人和不幸者的怜悯。
但作为一个从底层劳动者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本该对贫弱的世界伸出援手,然而没有,相反,他却加紧敛财。
“萧伯纳将老,怕要死,大约在1920年写了一本《返于老彭》还是一部影响很广的作品。从此以后,剽窃得越发光明正大,见解越无中心,越说越无责任心。我想,假如不返于老彭,少活三十年,岂不更为完美?这实在不像人死后的说话,但这样场合,这样说法我却有点模仿他的调儿。”
在傅斯年眼里,尽管萧伯纳的思想抄袭韦伯,但韦伯夫妇也不是什么好鸟,是一对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的新官僚派”。傅斯年在文章中颇负义气地指责道:“魏伯夫妇晚年赞誉苏联,以为是一个新的文明。在东方的民族中,三个人(萧伯纳和韦伯夫妇)都极其佩服日本,他们认为我们是‘乱哄哄’。”
最后,傅斯年对萧伯纳作出的总体结论是:“他在政治上,是看效能比人道更重的;在思想上,是剽窃大家;在文章上,是滑稽之雄;在戏剧上,是一人演说;在艺术上,是写报纸文字。”
总之,在傅大炮眼里,这个顶着世界文豪身份的萧伯纳是一个相当糟糕,无一是处彻头彻尾的骗子、街头小混混式的丘八。
丘八是什么?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兵的意思,旧社会指对兵痞的贬称,可见萧伯纳被傅斯年狂“扁”成什么样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