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题解】
本则是孔子与弟子分享各自志向。
【译文】
颜回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和好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我也不会有所遗憾。”颜回说:“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想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朋友之间可以互相信任,年幼的人能够得到关怀和照顾。”
【精读论语】
子路和颜回都是孔子喜爱的弟子,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
子路性子急、直爽,是孔子弟子中唯一一个在孔子跟前使点小性子的。
如果我们用性格分析DISC工具来看,子路是典型的I型性格。这样的性格行为表现为语速快;表情夸张且肢体语言丰富;开心就笑,不开心立刻表现出来;有亲和力,沟通能力好;害怕被忽视,喜欢被认可。
孔子让颜回和子路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性子急不加思考第一个抢着先说。颜回向来不善言辞谦虚低调,等子路说完才说。等他俩说完,子路要听先生的志向,于是,孔子坦率的把自己的志向跟两个弟子分享。
夫子之志为仁者之志
孔子与颜回、子路的志向,分别体现了三个层次。
子路之志是“义者之志”;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乐学之人,对孔子的教导“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先生怎么说,颜回就听话照做。所以颜回是“谦者之志”;而孔子呢是仁爱天下的“仁者之志”。
三人志向虽境界不同,但共同点都是积极向善。
子路性格豪爽,对物质财富看的很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崇权贵,不慕富贵。孔子曾表扬他:“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意思是说穿着破旧的丝袍和穿着狐貉皮袄的站在一起,并不觉得羞惭,这样的人只有仲有吧,就是指子路。
所以,子路热衷于帮助他人,财富可以与朋友分享。与颜回和孔子的志向相比,子路的志向在舍物的层面。也就是说,子路认为财富是身外之物。
颜回对先生的话都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夫子说的话就去照做。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颜回说自己之志是无伐善,无施劳,不标榜自己的长处和功劳,克己以修仁。颜回的感悟在子路之上。
孔子一生践行仁道,夫子之志超越了“物、我”,达到了“仁者爱人”的境界,即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夫子之志,即超越了外在的物和内在的个人得失,而是想着社会大众的关怀,所以我们说夫子之志是“仁者之志”。
孔子的志向之高远,如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既竭吾才,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说老师的学问越看越觉得崇高,越钻研越觉得身后。我已用尽了我的才力,目标似乎就在眼前,我想追寻,又不知如何着手。
子之志是颜回和子路远远不及的。庄子里有“小知不及大知。”智慧小的不如智慧大的,有大志向者必有大成就。历史上,无数伟人们立长志,立大志者,如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国崛起而读书”;岳飞的“精忠报国”,甚至拿破仑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志当存高远,在大志向的激励下,有志之士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发挥潜能,创造不凡业绩。
激发孩子梦想
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的著作《驱动力》书中说,“人有三种驱动力,第一种是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第二种是来自外在的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胡萝卜加大棒模式;第三种是来自内在的动力,也就是内心把一种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通过自己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内在需求。”
企业管理中“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管理策略,其实在教育孩子中家长们也存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但无数事实验证,第三种驱动力最能激励人,不管是员工还是孩子,甚至有的负责人由此感慨:管理员工就如管理孩子,因为交代问题时,别指望跟孩子说一遍,孩子就不会再犯错误。员工管理亦如此,比如企业文化的灌输,要管理者时时刻刻抓住机会就要贯彻执行。
只有家长从激发孩子内驱力着手,孩子才能真正开始主动学习,乐于阅读。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得到及时反馈,这样孩子就会启动自驱力发条,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
从《我用阅读教育孩子》的作者周璐的经验里,学到了给孩子看些伟人传记的方法,激发孩子内驱力,孩子读了大人物的人生故事后,从主人翁故事里领悟何为精彩人生;通过与圣贤对话,能找到人生榜样,点燃自己的人生梦想。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