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唐代官员担任台谏官需要具备什么资格?通过何种方式才可以担任?

唐代官员担任台谏官需要具备什么资格?通过何种方式才可以担任?

引言

唐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成熟期,在具体的机构设置上御史台和谏官机构分置,自然唐代的监察官也就分为台官和谏官。由于台官和谏官的职责有着明确分工,同时也因其职责重大,所以台谏官的选任倍受统治者重视。为了保证有一支高素质的台谏官队伍,唐代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选拔标准和条件。

选拔台谏官员的一般标准和条件,即所有台谏官人选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被选拔担任台谏的官员必须具备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品质。这是由于台谏官是以纠劾百官、讽谏君主为主要职责,与此同时在唐代台谏官有时候还会兼有一些监察以外的职责,比如谏官还供奉起居、制诰、翰林、侍读、史馆等。这样来讲,那些胆小避事的人则不适合担任监察官员的官职。由于给事中掌管封驳大权,所以必须要由敢于直言进谏,同时也勇于承担责任的官员担任,所以一向胆小避事的韦温也只适合做太子宾客之类的官职。

宰相李固言荐温给事中,帝曰:'温素避事,肯为我论驳乎?须太子长,以为宾客

韦温

在这个前提下,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王珪、狄仁杰、宋璟、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都曾担任过台谏官,并且成为历朝历代监察官的典范。

其次是被选拔担任台谏的官员要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在中国古代监察对象涉及行政、司法、经济、军事、文化等很多领域,工作量大,所以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也就很高。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各个朝代都确定了一套选拔录用官员的制度。

三代出于学,战国出于客,两汉出于郡县吏,魏晋出于九品中正,隋唐以后出于科举。

从新旧《唐书》《儒学传》中涉及的80多人中有30多人曾担任过台谏官职,30多台谏官中有15人是科举出身。而在《文苑传》和《文艺传》涉及的130多人中,有近50人曾担任过台谏官,其中27人进士出身,进士出身者占了曾担任台谏官员的半数以上。

旧唐书

最后就是选拔担任台谏的官员有着基层任职经验。由于古代监察涉及面很大,只有具备在地方州、县或朝廷基层部门任职的经历,才能更好地体察民情,了解为官之道和官场运作规律,这样在台谏机构任职,就能够有针对性地监察百官和讽刺进谏。所以唐朝廷曾多次强调没有基层任职经验的官员不能担任台谏官等职。

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除了选拔最基本条件之外,选拔台谏官员还有其他标准和条件.

由于台官和谏官的工作性质不尽相同,以及谏官内部不同职事之间的分工有差异,所以,唐代对台谏官的选任又有一些特殊要求。首先能够适应繁杂的政务。相比较而言,御史台官和谏官中的给事中、谏议大夫每天处理的公务更为繁杂一些,因而,担任这类台谏官的人选必然要具备熟知朝务、适应繁杂政务的能力。

其次选拔台谏官优先考虑那些出身于制举的人。在唐代有不少的制举高第者,或者是先参加贡举后来在参加制举中第者被直接选为谏官。同时在唐代的制举中又非常重视直言极谏科,所以这无疑也是唐代谏官选任的一种途径。

科举考试

另外选拔台谏官多半是皇帝的宠臣和功臣。尤其在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傅游艺、王弘义等都是得到了武则天的宠信成为台官,主要用来打击异己势力的。另外有些功臣如唐高宗时镇压起义的婺州刺史崔义玄就被授予了御史大夫一职。出现这种情况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与台谏官的选任标准相背离,而且通过这种途径担任台谏官的人也不会有多少称职的。

最后就是担任台谏官最好有着入幕经历。天宝以后,唐代在全国遍设藩镇,地方节度使有着自辟署下官吏的特权,所以唐代有许多名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都是有着出任地方节度使幕府的经历。由于他们本身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另外又熟知各地藩镇的实际情况,所以便成为了台谏官的理想人选。如元稹、韩愈、李贺、唐次、杜佑、温庭筠等人都是先出任幕府,而后又拜授台谏官。

韩愈

除此之外,台谏官也会选拔一些品性高尚的名士。这些所谓的名士往往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朝廷也非常乐意征拜这些所谓名士为台谏官。同时选拔一些名臣的后代,特别是诤臣,征拜他们的子弟为低级谏官

由于台谏官的职责事关重大,所以唐代台谏官选任过程还实行宰相的亲、子、僚、党的回避制度。

首先是唐代宰相的亲属或者是后代不能担任台谏官。这是为了防止台谏官的言行举止会被宰相所左右,也是为了保证监察权的独立性。在唐宪宗的时候,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就被授予左补阙一职,但是杜从郁说自己是宰相的儿子,按照惯例是不能担任谏官,于是杜从郁又被重新授予其他官职。

太子司议郎杜从郁拜左补阙,(左拾遗独孤)郁与同列论之曰:'从郁是宰臣佑之子,父居宰执,从郁不宜居谏列。'乃改为左拾遗。又论曰:'补阙之与拾遗,资品虽殊,同是谏官,若时政或有得失,不可令子论父'。从郁竟改他官。

唐宪宗

然后就是宰相之前的僚属也是不能担任谏官一职。裴庭裕在《东观奏记》中记载了在唐宣宗时期身为宰相的郑朗和崔慎由能够自觉地不任命自己的僚属为谏官一事。

以左拾遗郑言为太常博士。郑朗自御史大夫命相,朗先为浙西观察使,言实居幕中。朗建议以谏官论时政得失,动关宰辅,郑言必括囊形迹,请移为博士。至大中十一年,崔慎由自户部侍郎秉政,复以左拾遗杜蔚为太常博士,蔚亦慎由旧僚也,踵其故事。

最后就是同属于宰相集团的党人也是不能够担任谏官。在唐代后期党争激烈,唐宣宗时期,李逢吉担任宰相,推荐自己的党人李虞、程昔范、刘栖楚等人为左拾遗,然而右拾遗薛廷老认为李逢吉的党人张权兴、程昔范不适合担任谏官。李逢吉十分生气,便将薛廷老贬职。虽然谏官遭到了报复,但看来在谏官选任中回避宰辅党人在唐后期还应该是被施行的一项规定。

在唐代对于已经具备任官资格的人如何取得台谏官任职资格。

在唐代,有明文规定凡是五品以上的台谏官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给事中、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都是由皇帝制授,而三院御史以下,补阙、拾遗则为敕授。不论制授还是敕授,首先都是由由宰相提前拟出担任台谏官的名单,然后再由皇帝亲自确定。那么唐代台谏官不由吏部铨选这一点则是明确的。但这也只是一般原则。

而实际上,唐代历时三百多年,担任台谏官的人数众多,除了在由宰相拟出名单,皇帝亲自确定的大前提下,台谏官的实际选任方式却是比较复杂的,还有其他几种。首先是皇帝亲自挑选,只要是君主看中的人选,往往会被破格擢用,比如武后任用韦什方等人。

武后时,傅游艺"迁左补阙。武后夺政,即上书诡说符瑞,劝后当革姓以明受命,后悦,擢事中。

另外一些高洁之士和制举高第者的辟用一般都是直接由君主决定的。

武则天

然后就是宰相推荐选拔。也就是由宰相把由自己确定的人选进呈皇帝,皇帝只是补办一下确认手续。皇帝由于长期深居宫中,对宫外事务的了解毕竟有限。于是,宰相就利用有权荐举和拟台谏官人员名单的权力,从而决定了大部分台谏官的选任权。而且谏官系统本身就归属于中书门下统管,谏官实际就是为宰相的僚属。

开元中,"姚崇引宋璟为御史中丞,顷之入相。

姚崇宋璟

另外就是宪台自选,其实在北魏时已有御史台自选台属的先例,到唐代已形成为台官选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是由御史台长官确定自己的下属名单,然后呈递皇帝敕授。在唐代宗时期 ,陆质就认为宰相任命百官的权力太大了,所以他建议限制宰相选任百官权力。

宰相不过数人,岂能遍谙多士!若令悉命群官,理须展转询访;是则变公举为私荐,易明扬以闇投,情故必多,为弊益甚。

到了唐德宗朝和唐宪宗朝,御史台可以自行向皇帝呈递担任台谏官人员的名单。到唐敬宗时,独孤朗担任御史中丞再一次建议由御史台亲自选拔台谏官。从此,御史台自选御史成为一个惯例。

宪府故事,三院御史由大夫、中丞自辟,请命于朝。

唐敬宗

最后是中央及地方具有推荐资格的官员也可以向朝廷推荐合适的人选,最后由皇帝确定。除此之外,唐代的一些皇亲国戚、宦官也是可以干涉台谏官选任。

结语

唐代监察制度上革魏晋、下启宋明,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谏诤之风古已有之,但谏官制度真正发展成熟还是在唐代。白居易在论及唐代谏官设置的必要性时说道

故立谏诤讽议之官,开献替启沃之道,俾乎补察遗阙,辅助聪明

由于台谏官的职责重大,唐代统治者不得不格外重视台谏官的人选,渐渐的也就形成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台谏官选任体制。

参考资料:《新旧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8187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