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大灭绝是一颗小行星飞速撞向地面,恐龙在哀嚎声中死于高温?还是西伯利亚的火山岩浆像潮水一样涌出地表,把整个地球变成“冰与火之歌”实录,各种动物四处逃散但最后却被岩浆吞没?
但无论场景如何,在人们的广泛认知里,大灭绝发生的时候一定是比它兄弟大灭霸打响指还要恐怖的场景,大部分生命都会因此而消失。诶,等等。那这就意味着还有生命能活过大灭绝?有。
坚挺的海洋生态系统
地球历史上一共发生过五次大灭绝,每一次都对地球生物进行赶尽杀绝式的袭击。不过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到中侏罗纪的生物化石记录,时间跨度大约7000万年,却发现大灭绝虽然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上升,但由于带来海水污染远没有上一次那么致命,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没有一个类别下面是完全消失了的。
2亿年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上升丨W. Jackson Davis
虽然第四次生物大灭绝让很多海洋物种惨遭其害,不过幸存下来的生物却足够多样化,就像是一艘大船,各部门依然配备齐全,只是“员工数”被裁减了。所以这些海洋生命已经足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海洋生态系统的适应力在大灭绝面前显得极强,颇有敌强我更强的架势。
第四次大绝灭后珊瑚礁、平底生物和远海生物的恢复丨Dunhill, A. M., etc.
值得拿出来说道的是,在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中,珊瑚是“受伤”最深的海洋生物。但是化石记录显示,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在大灭绝后不仅能一直正常运转,而且这个系统用了大约2000万年就恢复到三叠纪晚期生物大灭绝时的状态。[1] 简直太励志!
今天,珊瑚礁再一次深陷危机
2亿年后,珊瑚礁的噩梦再一次到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珊瑚礁的生死存亡再一次摆在了人们面前。从1920年到现在的这一百年,地表的温度已经升高了1℃。
图片丨NASA 1880–2020
而这1℃的升温除了会让大家在夏天把空调温度往下调一些,更多的是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就拿海洋来说,温度的升高会造成海水的含氧量逐渐降低,进而给海洋生物造成致命打击。20年来,太平洋某处的低氧带已经延展到了200米,直击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
太平洋某处的含氧量监测,蓝色代表氧含量低。1℃升温带来了海水低氧带的扩张。丨宋海军
其中珊瑚就是受害者之一。由海洋升温、含氧量下降引起的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已经横扫全球——当珊瑚上的共生藻逐渐脱离,只剩下雪白的骨骼时,珊瑚就产生了白化现象。而这种现象代表着珊瑚走向了最终的死亡。
2018年下半年到现在的珊瑚礁变化:黄色代表珊瑚礁受到了影响,红色代表它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丨
身先士卒的珊瑚礁,可能只是人类的缩影。有这样一个“2˚C理论”:当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C,人类将面临危险,这并不再是把空调温度调下去就能简单解决的了。当这个临界温度被跨过,大自然的自我平衡机制会慢慢减弱,质的转变将逐渐发生。比如,雨林会从水分制造器变成一个自我烘干机,最终退化为热带草原,并在整个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夏季北极海冰将大量融化[2]……
如果全球的冰川导致海平面上涨66米,我们的地球会长这样丨Earth Science Stac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行业、企业、NGO 坐不住了。交通运输行业也是其中之一。为了让所有交通运输的参与者共同迎接挑战,第三届米其林开拓前行峰会(Movin’On Summit)就以“构建多模式的交通生态系统”为主题,针对诸多具体问题,拿方案订计划,譬如,更加安全、节省资源的免充气轮胎Uptis发布、多个城市制订了减碳行动计划,撰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白皮书等等。通过打造一个全新的交通生态系统,为曾经挺过大灭绝的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一些希望。
交通生态系统将如何挽救地球生态系统
第三届开拓前行峰会主要聚焦五大议题:脱碳进程与空气质量;城市交通运输多样化;科技创新带来危与机;改善多模式货物运输;循环经济直面新挑战。
在峰会期间,5000 多位来自学术界、政界、商界、城市规划和初创公司的领导人们接受了“英雄令”,在现场分享了他们关于五大议题如何联动的远见卓识,共同探寻如何让这个全新的“人造生态系统”有效联动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的核心离不开“可持续”,因为关乎全球生存现状的空气质量和碳排放问题是所有发展可以进行的基础。在峰会上,与会嘉宾和专家都基于“脱碳进程与空气质量”这个全人类生存相关的议题,共同探讨快捷有效的短期方案和长期策略,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呼吁国家、企业和世界性组织引领脱碳进程。让我们的星球走向“致命的2˚C”的步伐再慢一点。
城市交通运输多样化是确保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议题。截至 2045 年,城市人口预计将增长至 60 亿。为应对城镇人口剧增带来的出行压力,现有基础设施需要全面升级改造。在会上,行业大佬们提出了“出行是特权”向“出行即服务”的理念转变,无论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是共享出行、零排放出行还是残障人士出行,更加丰富的出行方式应该被推出,满足各类人群的出行需要。
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但人类拥抱科技的同时,更应该正视科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物联网、智能驾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让人们在出门上路这件事上越来越不用“动脑子”了,但是数据和智能科技如何更好地与现有的出行方式进行有效磨合,却依然是亟待解决的挑战。不过,现在的货物运输已经大大享受到了科技的红利。从智能港口数字化转型,到以自治网络取代中心辐射模式,再到降低货物运输对亚洲、欧洲和北美城市的影响,货物运输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单条供应链的碳足迹将显著降低,而低碳物流和智慧物流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计划性报废和资源使用效率是2017年的峰会的挑战,而在今年的峰会上则拿出了具体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号召随着越来越多的营利性企业加入循环经济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开拓前行峰会本身就实施了一系列可持续举措,减少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口渴了?欢迎在饮水站畅饮一番,也有可循环使用的水壶“待命”;会场周边布置了垃圾分类与降解站点,所有一次性餐具和厨具均为可回收或可降解材料。而且会场上还为参与者提供了大量的低排放交通选择……将活动现场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低碳基地。
同时,现场与会者将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从交通运输服务、多模式交通出行、公共交通、能源转换和点到点运输等主题的交流与分享中,获取创新灵感与惊喜体验。一切的细节,都为了让现场的参会者,或者关注活动的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清楚自己能在生活中为“可持续”做些什么。
在第三届开拓前行峰会看到的,只是整个交通和环境保护理念、科技的一小部分。但正是通过这样直接的体验和倡导,更多普通的你我才能感受到交通可持续发展一点一滴的进步。为了让我们的生态系统陷入危机的步伐再慢一点,我们也应该在可持续的“交通生态系统”中做更负责任的交通使用者。毕竟,和珊瑚相比,现在的选择权在我们人类的手中。
米其林开拓前行峰会精彩视频
参考文献:
[1] Dunhill, A. M., Foster, W. J., Sciberras, J., & Twitchett, R. J. (2018). Impact of the Late 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on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marine ecosystems. Palaeontology, 61(1), 133-148.
[2] [3] Steffen, W., Rockström, J., Richardson, K., Lenton, T. M., Folke, C., Liverman, D., ... & Donges, J. F. (2018).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33), 8252-8259.
来源:果壳
作者:Kiwid
(更多海洋行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海洋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