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人烟阜盛之地,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古人还写出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名句,来赞颂江南的美好,文人更是把江南描述成了理想中的圣地,赞颂江南地区的名句佳作不可胜数。
历任朝代也非常重视江南地区的军政人事和经济民风,尤其是清朝。但清朝地域广阔,战略要地也不少,为什么偏偏如此关注江南,此处到底有多重要?
在解释清朝为何重视江南前,需要先说明清朝时期的“江南”到底指哪里。今天的人们一说起江南,会想到很多省份,例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和福建省,它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朦胧的人文概念,而非行政区划。但在清代,江南是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域称谓,明代以南京为核心规划出了江南省,被称为“南直隶”。
清朝建立后,为了有效管理江南省,派遣重要官员设立了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形式上继承了明朝,但行政中心搬离了南京。到了康熙时期,布政使司正式改为行省,此后人们就称其为江南省。正式确立的江南省包含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江西婺源和湖北英山县。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尤其适合发展农业,在古代一直是中国的核心产粮区。因此江南省成为清朝的财税大省,谁能成为江南省的封疆大吏,说话底气都比其他地方官员更足。了解了江南省的大概情况,接下来就比较容易解释它为什么有这么重要。
江南省是经济大省,清廷三分之一的国库收入来自这里。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治理,在乾隆中后期经济总量达到了顶峰。财政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南的经济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清朝的财政状况。结合《清史稿》中对于江南的诸多描述,可以看出历任清代皇帝都很关心江南,经常和大臣谈论如何治理江南的产业,了解江南的农业赋税等情况。
江南是人才大省,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人才输出地。孟子讲:“衣食足然后知荣辱”,粮食充足的地方往往教育发展得比较好,从宋代开始,江南一直都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科举考试是文人做官的途径,每年江南地区的科举考试都牵动着上下的人心。江南科场出了事,皇帝都要亲自过问,派可靠的钦差大臣查访,这关系到清朝中下层官员的士子人心,不敢不重视。
江南是战略要地,关系到清朝的政治稳定。清军入关后,在北方的战事比较顺利,很快攻占了北方全境。但清军在南下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尤其在江苏扬州,史可法的抗清斗争震慑到了清朝高层。史可法之所以能长期坚持抗清,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江南地区人民的支持。
清朝并不惧怕一个史可法,它真正担心的是江南人心不服,武力强行征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清朝历任皇帝一方面给江南一些优惠政策,同时又时不时打压江南士子,文字狱中有很多案件和江南文人有关。
江南是名胜之地,风景秀丽多姿,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乾隆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除了政事外,饱览江南美景也是乾隆的目的之一。乾隆自己也曾说过,下江南是为了孝顺母后,游遍江南名胜。乾隆皇帝本身很有才情,爱好诗词书画,他父亲雍正和爷爷康熙也都是有才华的人。
皇帝毕竟也是人,在紫禁城里生活几十年,总想出去看看。江南地方官为了配合皇帝,也修了不少行宫,帝王如此喜爱,江南怎能不重要。
江南水源充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不少水灾。围绕长江、淮河、运河以及洪泽湖的地区频繁发生水患,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江南地区多次因为水灾变成一片汪洋。清朝的赋税收入和粮仓都高度依赖江南地区,治水自然也成了头等要务。
然而治水历来都是一个容易贪腐的项目,皇帝派谁都不放心。乾隆六下江南期间公布了几百条治水令,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南水利工程的发展。
结合这五点,江南俨然成为清朝的命脉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了清朝的财政税收、粮仓储量、官吏选拔、政治稳定、自然灾害治理。这些都是关系一国之本的大事,由此可见江南对清朝来说有多重要。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6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