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涧县名的由来

清涧县名的由来


唐朝时,设宽州,安置内附的吐谷浑(谷yù)。


清涧地势狭窄,踢个足球都找不到场地,唐政府为什么称其为“宽”呢?是缺少平地,希望地势宽阔吗?


老郭想,不是。之所以称其为“宽”,表示大唐帝国有宽广的胸怀,对少数民族宽大为怀,有海纳百川的气量。


清涧出了个路遥

北宋时,种世衡镇守宽州,就是今天的清涧,修了座城,但城中无水,士兵干渴难耐,眼看守不住。


种世衡一边抵挡西夏人的进攻,一边下令在城内抓紧打井。


在干旱的黄土高原打井哪那么容易,挖了150丈,没水,这仗可怎么打?打不出水,意味着这是座干城,只得放弃。


种世衡命令,继续打。


手下回答说,打不下去了,已打到干石板上了。


种世衡不信邪,说,我就不信打不出水,继续打,凿出一簸箕石屑,奖励100文钱。


石头快有铜钱值钱了,军士们信心倍增,还不死命地挖?


又挖了几丈,穿透数层石层,史书说,“水乃大发,既清且甘,城中牛马皆足。”


这件事,连皇上都知道了,赐名“青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五行缺水,他看见带水字的地名就喜欢。一天他看到“青涧”两字,喜欢得不行,但感觉还不够味,提笔给“青”加了三点水,于是就成了“清涧”。


所以说,清涧县来头不小,是陕北25县里唯一皇帝亲自命名的县,而且是两次。


这口古井现在还在,在清涧中学操场一角,是清涧的文物啊,背后还有这样动人故事,而且写进历史文献,非常宝贵,应该像神一样供奉起来。


但很不幸,听说清涧要修公共厕所,在这口古井上面盖了一座豪华的厕所。


清涧有古井,清涧还出了“种家军”。


陕北有“两军一将”,分别是神木的杨家将,府谷的折家军和清涧的种家军。


杨家将家喻户晓,不多说了。

府州折家是鲜卑人,从唐初,经五代,到北宋末,镇守西北数百年,代代出武将,与西夏、契丹鏖战数百年,被誉为宋朝最能打的部队,没有之一,被称作“铁血折家军”。


折家军所处位置非常奇特,东边是辽,西边是西夏,南边是宋,它正好处在三家势力的焦点上,它就像一个重要的法码,“助汉则汉兴,助楚则楚威”,是三国博弈中的重要法码。


折家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有自主性,是坐镇西北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听调不听宣。折家军功绩远远盖过杨家将,只所以后世无名,是因为有历史污点,它最后投降了金。问题是,折家降金时,北宋已灭亡,连徽钦二帝都被北掳了,孤悬塞外的折家军报国无门啊。


应该给折家还原历史公道,洗清污点。


佘太君,是府谷折家女

提起种家军,好像名气不大,说起来大家也都知道。《水浒》里反复提到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就是宽州的种家。“老种经略相公”即种世衡,一会儿青面兽杨志去投靠了,一会儿鲁智深去投靠了,东京80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九纹龙史进,也千里万里投奔“老种经略相公”。


杨志,杨业之曾孙


种家军第一代领导人种世衡镇守清涧,巧施妙计,收复了当地羌人部落。当时陕北土著还是少数民族。


杨家将“七郎八虎闯幽州”,满门忠烈,名震千古,其实多为说书艺人虚构。种世衡却真有实实在在8个儿,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个个生猛威武,全是跟随父亲征战多年的武将。其中最厉害的是五子种鄂。


种鄂取得米脂川大捷,神宗皇帝激动的凭栏西望、老泪纵横,王圭写下《闻种谔米脂川大捷》,大文豪苏轼非常激动,欣然写下:


闻说官军取乞银,

将军旗鼓捷如神。

故知无定河边柳,

得共中原雪絮春。


本文来源于老郭说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55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