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救过刘备、评为十大名骏的“的卢”,为何后来被黑化为凶马?

救过刘备、评为十大名骏的“的卢”,为何后来被黑化为凶马?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的卢马不陌生。小说中刘备就是骑着的卢马才能在檀溪水中一跃而起逃上悬崖,躲过蔡瑁的追兵。

在小说中先后有蒯良、蒯越、伊籍、司马徽、徐庶等人提到过的卢马会“妨主”,而后来刘备将的卢马赠给庞统乘骑而导致了庞统陨落于落凤坡,似乎也印证了的卢马是凶马、“骑之妨主”的说法。那么的卢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认为会妨主呢?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凶马的象征呢?

一、“的卢”的由来

的卢,指额头上有白色斑点以及面部带有泪槽的良马。古籍之中可考据的最早关于的卢的记载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裴松之注里出现了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的卢的记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注: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人,裴松之是南北朝刘宋时人,由此可见的卢马的说法最晚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的卢马的专属称谓或许已经存在,但是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看裴松之的记载笔法不似当时才有的专有词汇,“的卢”的名称应该是秦汉时就已经存在。

二、“的卢”成为凶马的时间

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庾亮不卖的卢的记载,关于的卢的注解中写道“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而这条注解摘选自伯乐的《相马经》。

伯乐据说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人,而《相马经》是否为伯乐所著尚无定论,而且《相马经》一书世代流传时多有失轶,至今能看到的《相马经》中并没有关于的卢马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许多人都喜欢托古人之名伪作经典文章,比如郭冲就托名古人写了许多诸葛亮的故事。那么《相马经》流传到南北朝时也很有可能被人修改、增编,但至少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已经有了的卢是凶马的说法是可以肯定的。

三、的卢成为凶马的原因分析

南宋时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使得的卢马作为“军中良马”的形象代表而闻名天下,可见至少在两宋时期的卢是良马的代名词之一,不然也不会作为军马使用了。那么在南北朝时期的记载中“的卢”又因为什么原因而被当做“凶马”了呢?

1、战争的残酷性造成

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战斗力也十分强大。在没有特殊防护手段和特殊战术、战斗环境时,骑兵相遇步卒就是一场屠杀的开始。汉帝国在早期与匈奴通过“和亲”来保持和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汉朝当时没有足够的马匹来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张骞出使“凿空”、“通西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寻找良马,汉武帝晚期征伐大宛也是为了大宛的良马。而当时北部边疆的百姓更是深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骚扰抢掠之苦,导致远远看见骑兵出现就会惊慌失措。马也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凶兽,看见马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躲避。

2、额头的白斑引人注意而成为众矢之的

在战争环境下的大规模骑兵作战都是一拥而上,而且当时的骑兵因为马镫并不普及,需要骑手至少一只手来控制战马。这就造成了骑手不能双手使用武器,也不能全方位的保护自身安全。步卒对战骑兵大多用弓箭来进行远距离攻击,或者使用矛、枪等较长的兵器来抵御。

而的卢马作为战马时因为额头有白色的鬃毛而格外引人注意,大多在远方发起冲击时就被对方关注,成为第一批被攻击的目标,造成的卢马的骑乘者在每场战役时死伤人数最多,久而久之成为了“凶马”的代名词。《三国演义》中庞统的阵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罗贯中在叙写这一段时采用了这个说法。

3、古人对于额头白色的忌讳

《齐民要术》中对于额头有白色痕迹的动物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定义,叫做“白章”。书中认为动物带有“白章”的会给人带来灾祸,并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白额虎、白额牛、白头鸡等。

白额猛虎自然不必多言,孔子即有“苛政猛于虎也”的感慨,虎从远古时期就是人类所惧怕的动物,那么牛、鸡、马等动物又是什么原因而被认为额头白色是不吉利的呢?

其实这与中国人特有的丧葬习俗有关。中国人历来忌讳素白的颜色,认为这是代表死伤的颜色。而中国人在丧葬时的“披麻戴孝”就会在额头用白布包裹,恰好类似于“白章”。

这也给人造成这些动物是在“戴孝”,会给主人带来不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于这些动物的忌讳。这也是的卢会被看做凶马的原因之一。而《齐民要术》成书时间也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侧面印证了的卢马作为凶马的时间证据之一。

4、南北朝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气造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船北马”的说法。东亚的大地理环境决定了优良马匹都集中在北部地区和西北地区。那是因为马匹的大规模饲养需要大量牧场,而北部的蒙古高原和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及西域天上以北地区恰好符合这样的地理特征,可以大规模的饲养马匹,成为战马的培育基地。

南部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多为山川河流,平原地区极少而且缺少牧场,造成了南方地区一直无法大规模地饲养马匹。

南朝无论时南迁而来的东晋,还是后来的宋、齐、梁、陈,都是由士族门阀占据主导政治中心的朝代,也是士族门阀的巅峰。他们通过政治权力占据了大量山川、土地和人口,把这些资源化为自己家族的私产。

又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保持政治地位,加强政治权力。也造成了士族门阀生活上的腐化堕落和不思进取。因为出生后就可以获得官位,家族大量的财产又保证了其优渥的生活,南朝士族对于兵事和其他事都漠不关心,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们在这方面的一无所知。

同样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中记载:“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

文中提到的果下马是产于南方的一种矮小的品种。士族门阀眼里骑这种马都是放浪不羁的行为,更不要提北方的高头大马了。

以至于后来王复看见了马匹长声嘶叫就被吓得半死,连说:“这是虎。怎么会被叫做马?”也是“畏马如虎”的由来。可见此时马已经在士族的眼里成为凶恶的象征,更不用说额头有白斑的的卢马了。

5、由魏晋南北朝时频繁的政权更迭和血腥杀戮造成

魏晋南北朝时经常发生政变,多数为武力政变和军队逼宫。曹魏晚期的皇帝曹髦被司马昭属下杀戮,孙吴的权臣诸葛恪、孙綝先后在宫廷宴会时被杀,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东晋、宋、齐、梁、陈的政权更迭和皇室内部争斗杀戮等,都严重破坏了政治稳定,也造成了皇室和大臣之间的大量非正常死亡。

大量的宫廷政变和争斗杀戮,经常出现军队在宫廷甚至街头的直接厮杀。从而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心里负担,经常看见马匹出现就逃跑,作为当事人的士族大臣更是感同身受,对于马产生了天然的惧怕。

而一匹强悍的战马更是在直观感觉上对人造成强烈的冲击,要是额头再有白色的斑点这种类似于丧葬仪式上经常出现的标志,就可以说是死亡的象征了。

综上所述,不仅是的卢被看做凶马,一般的马也会被看做凶兽。“奴乘客死、主乘弃市”的说法更像是战争和政变活动中直接的武力对抗所造成的伤亡。

或许在当时就有不少达官贵人骑乘的卢这种马时被杀害,被人们引申为的卢是凶马,骑则妨主。根据上文提到的《颜氏家训》中的记载,皇室或者大臣骑马都会被弹劾、议论,也可以说在当时骑乘马匹甚至被看做是图谋不轨、意图作乱的象征了。

结语

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的卢是凶马的印象已经影响到国人对于的卢的感知。但也正是这种感知和印象更给的卢带来了关注度和人气。

古时候的良马名称何止百余种,只有少数的寥寥几种被人们记住,而的卢就是其中之一,发展都两宋时期甚至成为良马的代名词。真可谓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典型例证。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梁书》

《齐民要术》

《世说新语》

《江表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9003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