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与会领导嘉宾共同启动第十一届金博会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红实习生张越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王永胜
全球科技加速变革,竞争越发激烈,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措施,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金融系统责无旁贷。
2015年7月,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过四年探索,闯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新模式;2017年4月,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更是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但科创型企业要发展,却因风险高、资产轻、链条长、投入大等原因,融资依然面临不少难题,该如何借助金融力量去推动科技创新?昨日的主论坛和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论坛上,来自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的嘉宾代表畅言热议。
重大产业变革成于金融创新
“产业革命的实践表明,重大产业变革源于科技创新,而成于金融创新。健康蓬勃的金融发展也必须要深植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科技部资管司巡视员郭日生在昨日上午的主题演讲时表示。
如何让科技和金融二者深度融合、良性互动?近年来,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25个城市地区开展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先后出台300余项政策文件,有效统筹和集成科技、财税、国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部门政策和资源优势,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21支,总规模超过313亿元。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武汉东湖和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创业投资家银行信贷试点,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仍面临不规范不平衡、科技金融机构量少质不高、优秀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在加强资本扶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欠缺。郭日生认为,今后要积极将科技创新目标转化为科技金融的风口,将科技计划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投资的跑道,让更多关注科技创新富有远见的价值投资者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分享国家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红利。
聚焦信息不对称和高风险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则从研究者的角度,讨论如何落实推动科技金融。他说,2015年7月,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案为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很多经验,特别是设立科技金融的专营机构、设立科技金融的专项机制、推出一些科技金融的专项产品、搭建了科技金融信息信用专业平台等探索,都是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的。
但是,湖北的科技金融仍然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莫万贵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信息不对称,这些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的科技企业,它的信用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估值的信息是缺失的,而且质量不高。第二是高风险,特别是在萌芽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往往是百死一生。
莫万贵认为,要聚焦信息不对称和高风险两个关键的因素。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他说,浙江台州市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非常好,金融机构都说管用。它解决了小微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把企业的用水、用电、海关、税务、司法信息汇集到一起,金融机构查起来特别方便。“这个是政府能做的,关键是要下决心来做。”
针对高风险因素,莫万贵表示可以借鉴以色列的做法。以色列政府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科技投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哪怕亏了也无所谓,只需要考核杠杆率和覆盖面。目前各地政府的引导基金比较分散,覆盖面难以撒开,政府可以整合这些基金,发挥它的规模效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