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浅析藏汉“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

浅析藏汉“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中亚等地区贸易交流的古路,既是商业古道也是文明古道,不光加强了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还增加了文明文化的交流。而今天要讲述的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为藏族)的贸易形式“茶马贸易”,也被称为“茶马互市”。古代中国各民族国家林立,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产生一定的交流也是必然,茶马贸易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探究竟。

与丝绸之路一样,“茶马贸易”顾名思义是以茶叶与马匹为主要交易物品的贸易方式,但与丝绸之路不同的是,丝绸之路是最初以丝绸交易为媒介建立联系的商路,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它不限于交易丝绸。但是茶马贸易在早期则较为严格,它有独立的贸易制度,对于贸易物品有所管制。既然建立了联系,就将它打造成内地的“丝绸之路”不是更好吗?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这一现象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脉络呢?

一、“茶马贸易”形成原因

那为何会形成茶马贸易呢?产生交易行为的本质在于供需关系,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西藏好茶这其中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藏族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气候偏寒、氧气稀薄并且干燥,水果蔬菜等不易种植,在生活饮食结构上存在缺口,所以藏族人常年以牛羊肉、奶茶为主食,很少吃到蔬菜,导致身体脂肪较高,而茶能够帮助身体化解体内脂肪、促进消化,让身体保持健康。从口感来说,常年的油腻让藏族人对能解腻的茶产生了好感,于是在健康与口感的两种诱惑之下,藏族人爱饮茶的习惯就保存至今。

西藏地区不产茶,那是如何知道茶叶的呢?迄今为止,茶叶是谁传入藏区有一定的争议,但由唐朝时期传入吐蕃这一观点确有相关文献明确记载。在《藏汉史集》中记载,在赤都松赞(也称都松芒布杰)在位时期(670年-704年),赤都松赞患上重病,王宫飞来一只衔着树枝的小鸟,赤都松赞将树枝上的叶子放入口中咀嚼,觉得十分舒畅,又尝试煮沸饮用,味口大开,所以命人寻找,最后在中原地区找到,然后逐渐形成全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在《藏史》中记载,茶叶是由松赞干布之孙杜松孟波运回,还有另一说法是由唐朝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之妻)带入藏族,这三种说法存在一定争议。但确定是由唐朝时期传入无疑,所以茶在藏族生活中有极高的地位,加上藏族马匹资源充足,于是逐渐形成了茶马贸易。

二、“茶马贸易”的发展脉络

茶马贸易最初并没有完全形成茶马贸易制度,但为了加强对茶叶贸易的管理才慢慢形成。在公元731年,唐玄宗就在赤岭开展了茶马交易市场,根据《旧唐书》中记载,“五涯献榷茶之利,乃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榷茶”意为茶叶专卖制度,而设立“榷茶制”的目的自然是将茶叶交易纳入官府管控之中并增加财政税收。在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797年),藏族便以盛产的马匹作为交易物品,也相应的对茶叶贸易进行监管,总的来说,唐朝时期的茶马贸易还在孕育,还未发展成熟。

而正式的形成与兴起在北宋时期,北宋设立了茶马司这一监管机构分布于边缘地区,并且逐渐形成官方之间的交易,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模式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初期是以“贡”“赐”的官方交易为主。比如在1077年董毡(吐蕃唃厮啰政权第二代主)以进贡方式向宋朝运送马、珍珠等物品,这样的交易从1008年到1098年发生了39次。而榷茶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管理上更为严格,《宋史·食货志》中记载,“下令川陕民茶尽卖入官,严禁私行交易,全蜀茶尽榷”,正式对私下交易明令禁止,而继续沿用此制度的原因也是因为茶马交易所带来的巨额税收,并且马匹也是战争年代所需资源。到南宋时期(1127-1279),成都府路转运使判官赵开提议将榷茶制变为茶引制,茶引制的意思是茶商需从官方进茶,并交纳百分之十的税收,然后发给茶商“茶引”,类似于现代的专卖凭证,也代表纳税凭证。在《宋史·赵开传》中记载,“(建炎二年)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这种方式恢复了自由贸易方式,并且官府也能减少人力,此时的茶马贸易制度已经成熟。不过北方的元朝统一后,战马的生产能得到保证,所以元朝时期的茶马贸易并不受官府重视,但是元朝重视对驿站古道的建设,将茶马贸易古道进行了延伸,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往来。

而到明朝时期茶马贸易已经盛行,此时的茶马贸易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并且从经济政策上附带了一定的政治属性,即通过茶马贸易巩固对西藏的统治,制度上更为完善、严格,甚至有相应茶客、茶法制度诞生。根据《太祖实录》记载:

“户部言,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朱、汉阴、平利、西乡县诸处,茶园共四十五顷七十二亩,茶八十六万四千五十八株,每株官司取其一,民所收茶,官司给直买之。无户茶园,以汉中府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十分为率,官取其八,军收其二”。

对于私自买卖茶叶的人严刑峻法,“凡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议者立论死”。由此可见茶马贸易制度的严格程度。而在贸易方式上也有不同,将原本的茶引改善成“金牌信符”也称为“茶马金牌”、“金铜信符”,是直接颁发给藏区部落的缴纳凭证,金牌分为两半,部落缴纳马匹时出示金牌,两半合一则给予相应茶叶补偿,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差发马”制度,根据《录居封事·马政疏》记载:

“考金牌之制,上一行曰:皇帝圣旨,左一行曰:合当差发,右一行曰:不信者死。夫不曰互市,不曰交易,而谓之差发”。

但这种制度也并非唯一贸易制度,还有朝贡贸易与私茶贸易(虽然有相应制度,但私茶之风盛行),所以明朝的茶马贸易制度已经十分成熟,从生产、贸易以及法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则,并且以藏区对茶的依赖性加强对藏区的控制,这也是执政者严格制定茶马制度的原因之一。所以明朝时期的古道更加完善,四川也因此成为主要的茶叶生产地与贸易区,加强了贸易往来。也由此可见,以史为鉴能加深个人思维深度,甚至对社会、国家的制度加以完善。

三、“茶马贸易”的衰败

到清朝前中时期茶马贸易依旧盛行,沿袭了明朝的贸易制度,在各地设立了茶马司以便管理,后逐渐改善成“引岸制”,将四川雅安、天全等产茶专卖于康藏地区,茶叶也称之为“边茶”,成都西边产地所产茶叶称之为“西路边茶”,而供应内地的茶叶称之为“复茶”,分开供应不同地区,用此种制度控制私茶行为,加强官方茶马贸易的往来,这时茶马贸易的地区也得到扩大。在1661年,藏区五世达赖向清庭请求在云南开展茶马贸易,所以云南也变成了主要的茶马贸易地区,云南所生产的茶叶也受到欢迎,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

“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认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滇”就是云南别称,并且藏区对茶叶的产量需求一直不降加上更多生活物资的需求,所以清朝前中期的茶马贸易是十分繁荣的,相比于之前交易物品更加广泛。但随着清朝疆域扩大至北方更远的地区,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也设立了马场之后,不同地区的军队可以自己购买配置,于是茶马贸易逐渐淡出,虽然依旧有贸易往来,但不以茶叶与马匹为主,由此可见,政局形势、政策对商业的影响。

四、总结

通过详细的表述,我们也明白官府为何多此一举进行干涉,其主要原因自然是经济税收问题,古代还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科技,税收一直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税收,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所以古代的贸易行为大多是由官方进行监管。禁止私自交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宋代时期藏民将卖马所得铜钱用来铸造兵器,对于宋朝来说,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所以就正式禁止了以铜钱买马的方式,主要用茶叶、药材物品等进行交易,其管控的违禁物品自然是铁、铜等矿石类,但随着朝代的统一也逐渐放开。从现代视角来看,茶马贸易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从茶马贸易制度的变换中可以得知没有能够长久使用的制度,往往都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

参考文献:

1.邓锐龄等.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M].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2.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西藏大学学报.2006.2

3.赵志忠.清王朝与西藏[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4.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5.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A].中国藏学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508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