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公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927.5亿元,同比增长18.6%;净利润1295.6亿元,同比增长63.2%。这业绩,怎一个“牛”字了得,至少需要2个“牛”。
财报亮眼,评论里一片欢乐的气氛。华金证券憨厚的表示:“预期市场将做出正面反应”。周五,意念盘中的大阳线开盘直接切换为低开2%。
业绩大好,股价反跌,什么情况?!
解铃还须系铃人,平安下跌是机构洗盘还是事出有因,还是要先看看三季报。中国平安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63.2%,业绩大增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提振、准备金少提释放利润,以及所得税税率降低。
投资方面,三季度股市表现同比好于去年,沪深 300累计收涨-0.3%,而去年同期为-2.1%,净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4.9%,总投资收益率同比大幅提升2个百分点至6%,投资波动带来的收益为115亿元;准备金方面,截至 9 月末,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750日移动平均利率较年初上移 8BP,准备金相比 2018 年继续少提,寿险的折现率变动贡献 22 亿元利润;税收方面,今年三季度所得税率为19.4%,较去年同期 30.7%显著下行,增厚利润105亿元。
因此,扣除这些一次性影响因素之后的营运利润才是平安业绩的底色:前三季度营运利润同比增长21.5%,仍然保持20%以上的稳健高增速,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6.3%。
净利润高增背后的五个隐患
靓丽的净利润增速背后,却是关键指标增速的全线下滑,这或许是引发百亿资金出逃的原因。
第一,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5%,略低于预期。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在营收利润中的占比为66.4%,依旧是核心业务。其中,用于计算新业务价值的首年保费同比-7.0%,相比上半年的-8%显著收窄,但仍是负增长;季度级别尚且看不到拐点,年度拐点更是无从谈起,平安业绩高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二,个人客户数增速、财险保费同比增速明显下滑;财险的承保端逐级改善,但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至96.2%。
第三,代理人规模继续下滑。三季度末,平安的代理人规模为141.7万人,较年初的124.5万人下降12.1%。缩减代理人规模是平安的主动选择,人均个险新保单件数同比增长9.4%至1.39 件/月,代理人产能有所提升。但以质补量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此事被反复提及正是反映了投资人的担忧。
第四,平安的估值真的不低了。这个说法,估计很多人不同意,对于习惯看PE来估值的人来说,平安是地下室里的金砖。但保险股的估值,不看PE而是看PEV,即市值除以内含价值,因为保险公司的净利润随二级市场枯荣波动极大,典型如去年和今年,用PE估值容易失真。
目前中国平安在A股的PEV是1.4倍左右,远高于自2010年以来的平均值1.1倍,接近1.5倍的极致。不管是A股还是H股,平安的估值都不算低。平安的估值能不能继续飙车没人知道,但在当前环境下再像07年那样疯狂一把的概率不大。
第五,1/3的机构投资者在三季度“逃跑”,这是让平安股东们最寒心的数字。二季度末机构投资者数量为1696户,三季末锐减至1130户。整个三季度,平安的股价窄幅盘整,或许正是机构投资者持续套现的结果。
以价投之名 行投机之实
17、18年价值投资的理念在A股走红,公募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冲在宣传一线,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大蓝筹得到市场认可,疯狂补涨。但平安的三季报告诉我们,机构投资者群体云龙混杂,有人是真价投,有人是真投机。
持股平安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在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分别为936户、1696户、1130户。半年之内,中国平安的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来而又去的机狗们,多数是在爽一把,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干着搏反弹的投机勾当。对价投的信仰,不存在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十大流通股东和小股东们,才是平安的真爱粉。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合计持股占比稳定在59%以上,持股数很少变动。股东数从一季度末的44.4万户稳步增加到54.7万户,人均持股数从年初的2.46万股下降至1.99万股。
第三季度北上资金减持4600万股后,从十月份开始加仓。最近一个月累计加仓2600万股,持股数量从7.01%上升至7.25%。
2016年中国保费同比27.50%,2017年同比增长18.16%,2018年同比仅增长3.95%,逆境之中平安的保费增幅远超整个行业发展,所占比重更是逐年递增,以寿险为核心的各项经营指标仍全面优于同业,这是平安股东们信仰的源泉。
写在最后:
一年五倍者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点击头像,关注公号一手研报,分享全球明星股的成长红利。在一手研报,做更确定的投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4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