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微信公布过一份“令人汗颜”的报告。
2018年十一期间,全国共2000万成年人(微信用户),任意一天步数未超过200。
今年数据又创新高,3480万人微信运动步数不足百步。
80、90后作为主力军,成了当之无愧的“百步青年”。
浙江省超过全国其他省份,跻身成为新一届“最懒”省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小长假旅游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假期宅。
家里的一张小床,是成年人喘息的通道。
01
补觉,成年人最大的奢侈
小长假前,不少人“磨拳擦掌”,为即将到来的“肥宅生活”做准备。
一个满满当当的零食柜,一台手机,满格的WIFI……全都必不可少。
“百步青年”把门一关,就过起了最惬意的生活。
说到宅在家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有的是因为懒(没)得(钱)折腾。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出门小聚一次,钱包就会“骨折”。
人均200元的网红餐馆吃完(拍完、修完、定位完),路过昂贵的橱窗,想到刚被划走的工资,顿时悲从中来……
“我为什么要出门?为什么又花这么多?”
不如在家宅着。
起码,睡觉是一种享受。
那些回老家过节的人,也是自己的无奈。
国贸工作的Cindy和Peter,回老家立马变回翠花和二狗。
接受亲戚灵魂盘问:
“你一个月挣得不少,攒不少钱了吧?”
“打算什么时候买房?什么?人家XXX家的小儿子今年已经买第二套了……”
比起接受父老乡亲的异样眼光,同学聚会扑朔迷离的攀比,被盘问收入隐私……不如在家小小沉醉、自我欣赏,社交活动的魅力早已输给葛优躺。
02
被职场榨干的成年人
前不久,微博话题#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上了热搜。
对于“日渐虚弱”的当代年轻人来说,进行体检和查看体检报告已经成为直面自己健康问题的高压时刻。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查数据显示:
约有96%的公众表示自己存在健康问题,但具有定期体检习惯的人仅为41%。
其中,90后群体的体检比例和频率都处于最低水平,只有30%的人会每年定期体检。
受访女孩表示,每天熬夜手机玩到通宵,会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这种“自毁式熬夜”的成因,实际也与工作相关。
职场人白天被工作塞满,注意力被分散得七零八落,只有夜晚属于自己。
没刷会微博,没打会游戏就睡觉,怎么会甘心?
好不容易放下手机,又轻易陷入焦虑。
想到明天繁忙的工作、不高的薪水和遥远的KPI,闹钟又提前了半小时……
而有时候不是不想睡,而是不能睡。
上班没解决的问题,下班电话会议讨论到凌晨;
领导无视双休日,强硬地发过来一项新任务;
同事遇到了芝麻大点的问题,一条求助消息就发了过来......
微信秒回,不能失联。
因为微信,多少上班族失去了下班的概念。
《企鹅智库: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
“八成以上的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时有工作相关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工作安排、对接与通知。”
加班已经不算什么了,微信二十四小时待命才让人崩溃:一条工作微信,能让你在地铁站掏出笔记本加班;能让你凌晨两三点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虽然有时只是几分钟的事,但整块的闲暇时间被切割成了碎片,脑子里无时无刻都要悬着一根线,上面挂着工作。
到头来,微信彻底变成了工作软件,除了交接工作,一年都不会发一条朋友圈。
时刻处于高压状态,自然会产生“累觉不爱”的掏空感。
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做,已经成了深陷职场的成年人最大的奢望。
03
年轻人,逐渐被社交掏空
其实,上班族的累,更多的是一种心累。
工作本身带来的劳累其实并不算什么,经营职场里处处微妙的人际关系才最让人疲惫。
据新华社记者了解,公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占日常精力70%左右。
人际关系问题,已经被列为职场心理问题的首位。
日本上班族中,有一种被称为“便所食”(在厕所就餐)的奇怪现象。
团体意识很强的他们,会比较在意自己是否合群。
不和别人一起用餐,就会显得自己“被抛弃了”。
为了避免一个人吃饭很丢脸,所以就藏起来,在厕所偷偷进食。
法国著名的思想启蒙家伏尔泰说过:
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
我们每个人也都逃不过朋友圈、同学圈、同事圈,还有亲戚圈,生活在社会上,就逃不过社交这件事。
社交是人类渴望被认同、渴望被接纳。张小龙说过,
社交是人们给别人展现自己人设定位的手段。
一个人身在某个群体中,如果无法与同伴进行社交,大概就被群体的成员排挤而无法在群体中立足。
而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给社交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与熟人社交,也可以选择与生人社交,可以选择文字社交,也可以选择语音社交,还可以选择视频社交。
现代的互联网社交在给人们带来无穷价值的可能性之外,还将人性焦虑的一面无限放大。
社交的压力,正在逐渐侵蚀年轻人的生活。
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累死人的不是工作,而是处理人际关系、平衡情绪。
很多社交活动,陌生人彼此嘘寒问暖,全程尬聊,保持客套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愉快留下联系方式,最终会沦为手机通讯录中的一串数字、一个头像。
适当喘息的空间,才是人们最需要的。
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想宅就可以宅,想躺就可以躺;想屏蔽工作群就直接屏蔽,想不接电话就完全静音……
毕竟,独处时你需要取悦的,只有你自己。
04
与自己独处,不丢人
叔本华说: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一个朋友说,国庆假期旅游回来后,他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了住处三天。除去下楼吃饭与晚间散步时间,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处于独处的状态。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些时候想要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多过想要一群人在一起的时间,无需去顾及他人或者在人前去伪装、注意些什么。
工作以后,有条件的人大多选择一个人住。
除了害怕群居房里形态各异的人与事,更多的是想有个空间能让自己放空,哪怕房子没有那么大,但没有人打扰自己,可以在小小的空间里肆无忌惮,悄悄做回真的自己。
曾经,“合群”意味着安全感,意味着被社会所接受。
现在,“不合群”却成为了年轻人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很多喜欢独处的人,他们身上有共同特点——
听到电话铃声就心烦气躁,因此电话常年静音;
对于认识新朋友不怎么积极,觉得光是维系旧的朋友就花光了所有力气;
参加聚会时脸上也能摆出融洽的微笑,但内心对小家的思念开始泛滥……
这也是越来越多人,每逢节假日,都选择在自己的小窝里“躺尸”的原因。
也许,对比朋友圈“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家补觉实在没什么存在感。
但也正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可以让一个人静静,让身体和思绪完全属于自己。
“睡一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可这种短暂的“逃避”,能让人短暂地停下来。
然后带着更好的自己,继续前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云音咖】
【微信公众号:CM2Lab】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6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