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10月14日晚11:30分,苹果股价已达237.44美元/股,这一价格相较年初也已上涨超50%,相较1月份142.3美元/股的最低点则已上涨超60%,而其总市值也达约1.0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同期微软市值约1.06万亿美元。
自从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台颠覆性的智能手机以来,苹果凭借其优异的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发展成为全球的消费电子龙头。根据IHS的数据,近年iPhone拆解的物料成本持续提升,产业链各环节ASP均有提升,苹果产业链各环节对应公司有望从中受益,以iPhone量×价为主导的线性成长逻辑仍处于延伸趋势。
早前苹果把iPhone 11的产量提高至多10%,其已告知供应商将iPhone 11系列的产量增加约800万部,且市场对新款低价手机的需求强于预期。近期,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报告也显示,iPhone 11系列是近五年来苹果最受欢迎的机型,全球热销程度堪比iPhone 6系列,该系列全球总出货量超过了2.5亿部。
由于iPhone 11系列的强劲需求和iPhone SE 2将于2020年初发布,苹果能够在2020年第一季度销售出更多的iPhone,预计出货量将增加10%。由于对新款苹果手机的需求增加,苹果已经增加了一些供应商的订单。出货量的增加将主要在2020年第一季度发生。
苹果公司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国内产业链的公司发展。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苹果系列一直以来是“全球代工”的经典产品,苹果公司只负责设计、技术监控和市场销售,而所有的生产,加工环节都以“委托生产”方式,外包给遍布世界各地的下游制造商。
以苹果手机为例,根据2010年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报告《iPhone手机如何增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赤字》,2009年从美国进口一部在中国组装的iPhone手机价格为178.96美元,其中在国内的组装环节价值为6.5美元,占比仅为3.63%。
苹果公司对供应链公司良好的掌控能力是保持较高盈利能力的关键。在第一代iPhone发布后,苹果长期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09-2014是苹果的第一轮高速增长期,在此后由于国内智能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等崛起,苹果公司的增长势头有所削弱。但另一方面,在苹果的崛起的过程中,苹果利用供应链的大规模掌控优势,获得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宽广的护城河。
苹果实际上只做产品设计、后台运营及部分分销,在更长的产业链条上,分布着材料采购、技术采购、代工、应用开发、运营商分销等多种产业的千万家企业,苹果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因此,在2009-2018,苹果自始至终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平均毛利率超过30%,净利率超过20%。
近年来,苹果全球前200大供应商中中国企业数量稳步提升
2019 年版前 200 大供应商名单中,有几个趋势,首先,可以看到中国大陆与台湾、美国、日本公司占据了大多数的席次,不过各自有不同的强项,在中国大陆、台湾部分,主要以供应电子零部件、线材、金属机构件、产品代工组装为主;美国部分则可以明显看到集中在半导体公司以及精密通讯元件;日本则是供应了许多用于电子元件或面板的关键原材料。
中国大陆企业从2017年27家到2018年34家,2019年再增6家到达40家。从供应产品类别来看,显示面板及半导体元器件环节仅各一家,分别占2.5%;摄像头模组环节亦仅有2家,合计占5%。国内企业供应产品多处于功能器件及结构件环节,分别有6家、30家,各占15%、75%。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中,面板、半导体及摄像头部分单品价值含量高,利润空间大,但相对进入壁垒高,对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个趋势,就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公司的比例持续升高,从过去 20 多家,去年大约是 34 家,今年持续成长,首度突破了 40 大关,来到了 41 家,其中新增加的公司有不少是中国香港公司,同时也显示中国大陆供应商在苹果的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在前 200 强供应商的占比达 2 成。
图片来源:DeepTech深科技
苹果公司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产业链的上市公司的增长,虽然苹果公司对产业链的议价能力较强,尤其国内的供应商毛利率普遍不高,如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25%以下。但苹果的业务体量带来较大的规模优势,使得供应链公司营收规模都进入快速扩张期,业绩也快速增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6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