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与西方大多数国家一样,成立了共和国并建立了议会民主制。但与法国、德国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长久处于党派林立、政府更迭频繁的漩涡之中。从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以来,七十多年的时间竟然先后出现了63届内阁和43位总理。此种局面的出现,与意大利邦国林立的历史紧密相连,当然也与不同阶层间的长期博弈有关。
丘吉尔和意大利共和国首任总理加斯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矛盾和危机中,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成为了意大利最为急迫和最为突出的问题。意大利曾经长期坚持君主政体,但二战后不断发展壮大的民主力量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他们渴望建立共和国。1946年6月2日,意大利举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拥护建立共和国的选票达到了1270万张,而选择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则为1070万张。这样,二战后的意大利成为共和国。但步入共和国后,意大利却陷入了政府更迭频繁的泥潭。平均每届内阁的寿命只有13个月。那么二战后的意大利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1.南北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
经济是国家的基础。长久以来,意大利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受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意大利北方工农业发达,生活相对富足,而南方则是处处滞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存在着利益分配的差距,进而将导致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这种分歧和矛盾反映到政治领域则是代表不同地区利益的派别,在议会和政府内部的争吵和攻击。所以说,意大利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矛盾重重,亦导致了政府更迭频繁。
2.长期存在的多党联合执政
意大利实行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五年。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将拥有组阁的权力,且该党领袖将出任政府总理。意大利总理的正式名称是“部长会议主席”,其乃是意大利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领导着各个部门的运作。而在这种模式下,政党强、政府弱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意大利拥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政党,这致使在议会中很难有一个党派能获得超过半数以上的席位,所以为了能顺利组阁,大的党派往往需要与其他小的党派联合起来组成执政联盟,但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小的党派的立场随时都有改弦更张的可能,一旦对某项政策不满,他们可能会处处掣肘,也可能会转投其他党派,从而导致政府的垮台。即使天主教民主党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也不得不依靠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等众多党派的支持。
意大利共和国初期,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天主教民主党,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成员包括大中资产阶级、宗教人士和信奉天主教的普通民众。在1946年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天主教民主党获得了556个议席中的207席,占比37%,随后成立了以该党领袖阿尔契德·加斯贝利为首的第一届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天民党政府奉行完全倒向美国和完全融入欧洲的对外政策,其利用马歇尔计划提供的六亿多美元资金,不仅逐步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而且推动了意大利的进一步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初,意大利钢产量相比战前增加300%,汽车则增产500%,机械行业增产190%,住宅面积增加146%,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到27%。而正是得益于意大利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天民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连续获得选举的胜利和组阁的权力。
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标志
但即便如此,在天民党连续执政的二十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总理的轮换也如走马灯一般。在二战后意大利的历届政府中,多党联合执政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复杂化使得意大利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党派,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按选票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二战后意大利政府更迭频繁,其原因是复杂的,但多党联合执政始终是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