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两张都是小编与朋友日常聊游戏的微信截图,如果对舰船有了解的人可能会很容易的理解对话的意思,但是对于不太了解的人来说,可就不太友好了。
所以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系统的介绍一下个舰船类型的简称,以此来帮助大家多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像是BB、CV这种简称,实际上是来自于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系统(US Hull Classification Symbols)。这套系统属于更大的海军战船舷号系统,是美国海军及其北约用来识别不同类别的舰船的代号。英国皇家海军和其他的欧洲国家的海军也用极为相似的代号来表明不同类别的战舰和海军战船舷号系统。当然,北约也会用这个符号来标识苏联/俄罗斯和中国的舰船。
分类代号和舷号是一艘现代战舰必有的标志。当战船得到重大改进或者另作他用时将会得到一个新的代号,有时候会更改舷号有时候则不会。当然,这个代号系统自1907年诞生以来也经过很多次的改变,所以很多战船的代号会随着代号系统的修改而修改,但其实战舰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很多美国战船的代号并没有被真正的使用,但这些代号也在海军舰艇数据库中记录。
1975年,美国海军将巡洋舰,护卫舰,远洋护卫舰重新分类以达到与其他国家分类方法的统一,同时也消除了与苏联战舰分类的隔阂。
作战舰艇
- 水面战舰
这些水面舰通常用于在海上与敌交战,包括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战列舰通常具有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巡洋舰相对战列舰这两方面都要弱一些,驱逐舰以及护卫舰则更弱。在1920年以前,这些水面战舰的代号通常以“类别-编号”作为格式,其中类别则要求必须用全称。但这些代号通常的被以最简短方式记录,就像“B-x”、"C-x"、"D-x"等等。比如,1920年前,明尼苏达号战列舰的战舰代码必须标为“USS Minnesota,Battleship No.22”(美国海军战舰明尼苏达号,第22号战列舰),但在记录中则记为“USS Minnesota,B-22”。1920年后,战舰代号在纪录和战舰标示上得到了统一并有所变化,代号如果是一个字母的缩写将双写,如明尼苏达号的就成了“USS Minnesota(BB-22)”,战列巡洋舰 Battle cruisser 就简称为 BC。以下为各种水面战舰的类别和代码:
航空母舰
信浓号航空母舰(旁边是雪亲王)
所有以舰载机为主要战斗工具的战舰被称为航空母舰。“CV”是航空母舰最基本的代号。最早“CV”是由巡洋舰(Cruiser)而来,这个代号表示航母的用途与巡洋舰相同,被看作是用于延伸对海上的控制的舰船。字母“V”来源于法语单词“Voler”(飞行)。这与当时大众的看法并不相同,当时人们认为“CV”的意思代表的是“Carrier Vessel”(运载舰只,后来这个解释成了主流)。自1935年后,“CV”正式成为了舰船类别代号,其意义为“Aircraft Carrier”(航空母舰)。在美国,航空母舰的代号被分类两个序列:第一序列为“CV”序列,即战斗航母序列。以兰利号为该序列首舰,编号CV-1;第二序列为“CVE”序列,即护航航母序列。该序列编号自CVE-1郎岛号开始一直到CVE-128冲绳号为止,该序列现已经被废除。以下为各种航母的类别和代码:
AV:水上飞机航空母舰
神威号水上飞机航母
AVG:飞机运载母舰(护航航母)(1941到1942年使用)
博格号护航航母
AVD:攻击型水上飞机航空母舰(退役)
日进号水上飞机母舰
AVP:水上巡逻飞机航空母舰(退役)
ACV:飞机运载母舰(护航航母)(1942年使用)
甘比特湾号(被大和一发近矢入魂
CV:舰队航空母舰(1921年~1975年使用),多功能航空母舰(1975年至今)
辽宁舰
CVA:攻击型航空母舰(1975年6月30日与“CV”合并)
传奇航母——企业号
CVAN:核动力攻击型航母(1975年6月30日与“CVN”合并)
另一艘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CVB:大型航空母舰(1952年与"CVA"合并)
中途岛号
CVL:轻型航空母舰(退役)
皇家方舟号
CVN:核动力航空母舰
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战列舰
战列舰(Battleship)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开始变革,在1870-1890年之间一度断代,但是期间的实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由1890年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战列舰曾长期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作为各国海军的主力舰。二战结束以后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所取代。
B:战列舰(1920年前)
纽约号战列舰
BB:战列舰(退役)
金刚号战列舰
BBG:巡航导弹战列舰(仅适用于理论文章中,并没有实际使用)
BC:战列巡洋舰(退役)
HMS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BM:巡视舰(没找到图)
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火力强、用途多,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装备有较强的进攻和防御型武器,具有较高的航速和适航性,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
巡洋舰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护航,或者作为编队旗舰组成海上机动编队,攻击敌方水面舰艇、潜艇或岸上目标。
巡洋舰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已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舰,只有美苏还曾建造过几级,比如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苏联的基洛夫级。进入21世纪后巡洋舰会逐渐被驱逐舰所取代,其将成为历史。
ACR:铁甲巡洋舰(1920年前)
三笠号
C:巡洋舰(1920年前,分为防护巡洋舰和无防护巡洋舰)
十月革命中的功勋战舰
CA:(第二版本)重巡洋舰,从重炮巡洋舰中区分出来(退役)
最上(川)级重巡
克里夫兰级巡洋舰
CAG:飞航导弹巡洋舰(我也没听过)
CB:大型巡洋舰
阿拉斯加级
CG:导弹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
CGN: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基洛夫
驱逐舰
驱逐舰(英文: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9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以来,海军重要的舰种之一,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中型军舰之一。
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承担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兵力,担任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任务以及提供无人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现代驱逐舰主要职责以护航为核心,同时拥有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广泛的作战职能使得驱逐舰成为现代海军舰艇中用途最广的舰艇
D:驱逐舰(1920年前)
海风级驱逐舰
DD:驱逐舰
参见亲王
DDE:反潜驱逐舰(该代号于1962年取消)
DDG:导弹驱逐舰
阿利伯克
DDK:猎艇驱逐舰(该代号于1950年3月4日与DDE合并)
DDR:雷达哨驱逐舰(退役)
DE:护航驱逐舰(二战后与改称远洋护航驱逐舰)
砍农级护航驱逐舰
DE:远洋护航驱逐舰(该代号于1975年6月30日停用)
拉德罗级
DEG:远洋导弹驱逐舰(该代号于1974年6月30日停用)
DL:引导驱逐舰(后改称为护卫舰)(退役)
DLG:导弹驱护舰(该代号于1974年6月30日停用)
DLGN:核动力导弹驱护舰(该代号于1974年6月30日停用)
DM:布雷驱逐舰(退役)
护卫舰
护卫舰(英文名称:Frigate )是以导弹、舰炮、深水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任务以及提供无人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护卫舰是以反舰/防空导弹、中小口径舰炮、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反潜火箭弹等)为主要武器的中小型战斗舰艇。它可以执行护航、反潜、防空、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曾被称为护航舰或护航驱逐舰。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在吨位和火力上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但由于其吨位较小,自持力较驱逐舰为弱,远洋作战能力逊于驱逐舰。
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当代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护卫舰代表:维斯比级巡逻舰、濒海战斗舰、057型护卫舰。
FF:护卫舰(退役)
佩里级导弹护卫舰
FFG:导弹护卫舰
FFR:雷达哨护卫舰(退役)
FFT:作训护卫舰(退役)
K:大型巡逻艇(一种介于海岸巡逻艇和护卫舰的舰级)(退役)
LCS:濒海战斗舰
濒海战斗舰(英语:Littoral Combat Ship,缩写:LCS),是美国海军为取代佩里级护卫舰在90年代初期进行的SC-21水面战斗舰艇计划一部分,是冷战后美国舰艇转型的一种体现。濒海战斗舰基于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可能面对的战术情境,主要对手的正规海空军力都不强,难以在海上直接威胁美国作战舰队;主要的任务是由海向陆地投送武器与兵力,因此濒海战斗舰主要着眼于在敌国沿岸水域的各种低强度作战需求,包括对付敌方沿岸比较可能出现的威胁(例如在近距离与敌方水面船艇交战、浅水海域反潜作战、清除敌国在沿海布设的水雷等。
美国独立级
M:巡战艇(1880年-1920年使用)
PS:装甲舰(专指纳粹德国的德意志级)
德意志级装甲战斗舰
潜艇
潜艇(别称:黑鱼)或称潜水船、潜舰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体积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
SC:巡洋潜艇(退役)
絮库夫号巡洋潜艇
SF:舰队潜艇(退役)
独角鲸号
SM:布雷潜艇(退役)
SS:潜艇
SSA:货运潜艇(退役)
SSK:猎艇潜艇(退役)
SSN:核动力攻击潜艇
加利福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SSBN: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北风之神
SSG:导弹潜艇(退役)
SSGN:核动力飞航导弹潜艇
SSO:运油潜艇(退役)
SSP:运输潜艇(退役)
SSR:雷达哨潜艇(退役)
SSRN:核动力雷达哨潜艇(退役)
SST:作训潜艇(退役)
AGSS:补给潜艇
AOSS:运油潜艇(退役)
ASSP:运输潜艇(退役)
APSS:运输潜艇(退役)
LPSS:两栖登陆潜艇(退役)
其它舰只
武装巡逻艇
巡逻艇(Patrol boat)是以重机枪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可担负巡逻、警戒、布雷等任务。许多国家甚至不以配备于军队,而是准军事的海岸巡逻队或警察,用于查缉的日常勤务。巡逻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排水量通常为数十吨至数百吨。
PC:近海巡逻舰
PG:炮艇,后称武装巡逻艇
暴徒M级
PT:鱼雷摩托快艇(用于二战中)
PGH:武装巡逻水翼艇
PHM:导弹巡逻水翼艇
登陆与辅助舰艇
两栖战斗舰
两栖战舰就是指登陆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等专门用于两栖登陆作战的专用战舰,是两栖作战中使用的一类舰船,能将己方的人员和装备运送到敌方所占的陆地。两栖战舰一般搭载有登陆艇、直升机等,借此可不依靠码头等港口设施,直接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人员与装备运送上岸。现代两栖攻击舰可以在几乎任何地方的海岸线上发动攻击,使得敌方的防守极其困难的。
AKA:武装货运船(退役)
APA:武装运兵船(退役)
LHA:两栖攻击舰(主要用于协助攻击和机降)
075
LHD:两栖攻击舰(与LHA相似,但强调登陆能力)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LPD:两栖船坞运输舰
圣安东尼奥级
LCC:两栖指挥舰
LKA:两栖货运船(退役)
LPA:两栖登陆舰
LPH:直升机登陆舰
LSD:船坞登陆舰
071
LSIL:大型步兵登陆舰(曾称为LCIL)
LSL:后勤登陆舰
LSM:中型登陆舰
LSMR:中型火箭炮登陆舰(携带由于火力支援的火箭炮)
LSSL:大型登陆支援舰(以前代码为LCSL)
LST:坦克登陆舰
LSV:车辆登陆舰
登陆艇
登陆艇是小船艇和在海洋里航行的运输或运载军事力量工具。它通常被使用在一次两栖攻击期间中去从海对岸运输或运载着陆军事力量(如步兵和战车)。那些著名及大量的使用是在二次大战期间的法国诺曼底登陆,地中海针对北非与意大利的两栖作战,和美国与日本间的太平洋战争。二战之后,传统登陆艇也在朝鲜战争和八二三炮战中发挥作用,在金门和仁川前线中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LCA:攻击登陆艇
LCAC:气垫登陆艇
LCH:重型登陆艇
LCIG:火炮步兵登陆艇(用于二战时期,携带由于火力支援的火炮)
LCIL:大型步兵登陆艇(用于二战时期)
LCIM:迫击炮步兵登陆艇(用于二战时期,携带由于火力支援的迫击炮)
LCIR:火箭炮步兵登陆艇(用于二战时期,携带由于火力支援的火箭炮)
LCL:后勤登陆艇(英国专用)
LCM:机械化登陆艇
LCP:人员登陆艇
LCS(L):(大型)支援登陆艇(用于二战时期)
LCT:坦克登陆艇(用于二战时期)
LCU:地效登陆艇
LCVP:人员和车辆登陆艇
气垫船
气垫船,是指一种利用表面效应原理,依靠高于大气压的空气在船体与支撑面(水面或地面)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全部或部分脱离支撑面航行的高速船舶。按产生气垫的方式,可分为全垫升气垫船和侧壁式气涂船两种。气垫船多用轻合金材料制成,船上装有鼓风机和轻型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等产生气垫和驱动船舶前进的动力装置,并有空气螺旋桨或水螺旋桨、喷水推进器等推进器。由鼓风机产生的高压空气,通过管道送入船底空腔的气室内形成气垫托起船体,并由发动机驱动推进器使船贴近支撑面航行。气垫船的航行阻力很小,可使航速高达60〜80km/h。目前,多用作髙速客船、交通艇、货船和渡船,尤其适合在内河急流、险滩和沼泽地使用。
ZMC:装甲气垫船
ZNN-G:G级别气垫船
ZNN-J:J级别气垫船
ZNN-L:L级别气垫船
ZNP-K:K级别气垫船
ZNP-M:M级别气垫船
ZNP-N: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4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