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今夏最火爆的一部电影,它几乎统治了整个暑期档。目前《哪吒》观影人次达到1.29亿,总票房累积突破46亿,超过《流浪地球》已成定局。
有意思的是,已经上映36天的《哪吒》,在票房上却和刚刚上映8天的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相差无几,甚至上座率比对手还强不少,《哪吒》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哪吒》官微上写着“莫爱老子,会上瘾”,看来果然如此。这个夏天,吒儿一跃成为超级顶流,无数迷妹一边高呼着“吒儿!冲鸭!”帮忙呐喊助威,一边乖乖贡献着自己的票房。
拥有亿万粉丝的《哪吒》也不负众望,成功出圈到北美,大洋洲,英伦半岛等众多地区。不过,如何将《哪吒》中众多经典的台词精准传达,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也让无数网友把心操得稀碎。
8月23日,《哪吒》正式在澳洲9大城市开画,上映首日就取得傲人成绩。
第一,《哪吒》成为过往十年,华语电影在澳大利亚上映首日的票房最好成绩。
第二,《哪吒》上映当日,取得平均“单厅票房”第一名。
第三,在全澳洲同期上映的电影中,《哪吒》获得总票房第二的好成绩。
最后,《哪吒》首日上座率超过90%,很多场次更是全部售罄。
上映首周,《哪吒》在只有27家电影院给排片的情况下,以43.8万美金拿下总票房榜第五名。
而澳洲的影迷也不吝赞美之词,一位网友称:“这是一部寓意非常深刻的电影,你能真切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绪,并和角色产生共鸣,即使改编自一个中国传统神话,即使使用另一种语言,即使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那么,万千网友关心的翻译问题,澳洲版《哪吒》到底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从目前传回来的预告片来看,在一些生活化口语化的“梗”上,翻译还算比较贴切,比如“去你的鸟命”,在澳洲版《哪吒》中就翻译成“Screw your destiny”,既不太过粗鲁,又能起到相同语境的作用。
而作为陈塘关首席Raper,哪吒的打油诗也被翻译的很有意思,比如“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就被翻译成“I kill without blinking and eat without thinking”感觉这里用“thinking”还真挺传神的。
但是,一些具有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语句,翻译出来的就不尽如人意,比如一度登上热搜的“急急如律令”就被翻译成“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虽然字面意思基本准确,可就是缺少中国的文化底蕴。
那么,像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向外宣传时该如何对待?或许著名演唱家李谷一老师之前说过的一段话,能够给大家一定的启迪。
此前,在央视文化传承类综艺《叮咚咙咚呛》中,尚雯婕带着“渔鼓道情”非遗传人苗清臣上台表演一段传统曲目,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但是,尚雯婕却用一首自己写作的法语歌,来演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引起李谷一老师的不满,质问为什么要用外语歌去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而尚雯婕则认为,想要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一定要先迎合对方的口味,才能让他们产生兴趣。
但是如此做法,做出来的音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吗?以“被文化输出”做出改变的音乐,再去国外进行文化输出,是否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李谷一老师指出:“你是一个中国人!”
李谷一老师认为,身为中国的文化使者,应该承担起宣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应该是让别人理解中国文化,而不应一味屈就迎合。
如此过于迎合国外观众,只会让别人觉得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糊咖”,在碰瓷人家“高雅”文化这个“顶流”。
李谷一老师还用自己的过往来举例说明,称自己在法国表演的时候,国外很多学者就是来听李谷一唱中国歌曲,没人想听李谷一唱外文歌曲。
而像外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意大利歌剧,无论在哪表演,都是用意大利语,没有翻译成中国话的,那样别人听着也会觉得不好听。
归根到底,李谷一老师是在讲文化输出的问题。
前些年,日,韩,欧,美等国家,借由我们各方面相对落后,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契机,对我国进行大量的文化输出。
韩国的男团偶像,日本的热血动漫,无论是从审美观,还是在性格思想上,都对我国年轻一代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的文化输出则更加强大,他们通过一部部电影,向世界展现出别墅,草坪,停车场的富裕生活;通过科幻大片,塑造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国家的领先形象;通过各种超级英雄电影,产生一种美国是为正义而战的既有印象。从而让人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他们超级警察的身份,因为即便造成巨大伤害,但那一切也是为了“正义”。
这些年,日韩欧美等国家的强大文化输出,不仅提升各自国家的品牌形象,还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对我国民众进行着思维同化。
但不得不承认,人家在文化产业上确实足够出色,因此只能被动接受。
好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崛起,让更多国人的思想发生转变。而文化产业的完善和进步,也让中国文化有机会对世界产生影响。此前有刘欣慈《三体》风靡世界,而《哪吒》更是一个文化输出的巨大契机。
此前网友一直担心的《哪吒》翻译问题,文化壁垒问题,其实和尚雯婕所想一样,已经在心中默认自己的东西如果不屈就迎合,就一定不会被受欢迎。
但,只要作品本身足够优秀,就不怕没人欣赏,意大利歌剧是如是,李谷一老师演唱的中国歌曲亦如是,电影《哪吒》也应如是。
那《哪吒》是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呢?我认为是的。
《哪吒》不同于《战狼2》和《流浪地球》,它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讲一个成长和偏见的故事,这种情绪能够和世界上任何文化产生共鸣。
而《哪吒》本身蕴含的东方神秘色彩,更是电影的一大看点。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其实完全没必要过于迎合国外的文化,在能将故事讲述清楚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插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
像“急急如律令”“乾坤圈”“太乙真人”等词语的翻译,完全可以直接音译。相信只要电影足够吸引人,就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兴趣,从而驱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比如说像“龙”,“dragon”本意是指凶残有翼的巨兽,是邪恶的象征,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用“Loong”来替代“Dragon”,但国外已经形成既定的习俗,观念很难转换。
如果借由《哪吒》能够将东方“神龙”重新定义,那才真正是文化产业,文化输出的意义所在。而电影中蕴含的家庭理念,传统思潮,以及现代观念,都可以通过电影去展现。
当然,仅仅依靠一部爆款,就谈文化输出还言之尚早,只有不间断产出优秀作品,才能将中国文化思想传达到更多地方。毕竟,文化输出的前提是优秀的作品,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相信,等待的时间将不会太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8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