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十岁还是没有逃过朱元璋的怀疑而被杀,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不是说李善长也是一个人物,才被朱元璋如此怀疑的呢?
李善长一个落魄书生,刘伯温元朝进士出身,如果从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来看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从学识方面来看,李善长也不弱于刘伯温,两人还是有的一拼的。李善长虽然没有刘伯温的毕业证,但是肚子里还是有墨水的,而且李善长这个人对于为人处世上还是很在行的,要不然也不会成为淮西勋贵的领头人吧?
有人这样说:"即使他很坏,但也有他极好的一面。"李善长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在大明开国之后做了很多朱元璋认为很过分的事情,但是他也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了不少力,这一点是没有办法否定的,朱元璋也不可以,被封为韩国公是最好的证明。那么李善长到底在哪些方面和刘伯温不一样呢?
李善长落魄之时也只能靠着教书度日,说明这个人在太平盛世只能是教书,因为没有适合他成长的土壤,而刘伯温却也是有那么一点共同点的。不过不一样的是,在明朝太平盛世的时候李善长能够平步青云,刘伯温却不能,为什么呢?这就有点东西要说道说道了。
李善长一个能够把自己的推荐出去的人,一个能够不要脸的去乞求官来做的人,这些刘伯温做不到,刘伯温是要让人发现,这就和诸葛亮一样,必须经过三顾茅庐去请才行,以彰显自己的身份,这也是最后刘伯温不受朱元璋待见的原因之一。李善长则不同,他是以一种自荐的方式成为朱元璋的左右手的,在古代那个对于学历也是相当重视的时代,李善长能够自荐说明一点,他有自信,有能力,不惧嘲讽,不惧贬低,这才是李善长能够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的原因。
在面对朱元璋对刘伯温嘘寒问暖的时候,李善长确实心里很不爽。既有对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以降阶之礼视之的恼怒,也有对刘伯温装清高,摆架子的蔑视,但是李善长却始终能够与之相处,而且是不惜降低身份的去与之相处,这是一种什么想法?这就是能屈能伸的做法。
李善长有什么大事做不了决定依然会去请教刘伯温,请教他并不代表他的能力就比李善长强很多,而是李善长想要知道他的想法与做法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李善长的高明之处,不怕别人说他低三下四,也不怕别人说他不如刘伯温,只要能够成为朱元璋眼里那个离不开的人,这就足够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存在感,李善长不管干什么事情总是走在刘伯温前面,如果拿不定主意了,可以先去请教一下刘伯温,以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对还是错,也知道一下刘伯温的想法,同样作为书生,李善长清楚的知道,自己可能说谎,但是刘伯温绝对不会。
在朱元璋称吴王后,一直有将领在让朱元璋登基称帝,其实谁都可以想象的出来,朱元璋称帝对于这些跟着的人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封赏爵位,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这些朱元璋都知道,而李善长也在其中,而且是领头人,这说明什么,尽管别人说他爱慕虚荣,他这样做为的不仅是自己,也为的是朱元璋,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因此不好说什么。而刘伯温就小心翼翼的,他清楚明白的知道朱元璋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真的即皇帝位,那么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朱元璋,对朱元璋的威胁就不是一般的大了,一个人总是能看清楚皇帝心里想什么,还表现出来,这样的人皇帝怎么会待见呢?
因此说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学李善长,把事情办了以后,虽然受点磨难,但是最后却得偿所愿了,而刘伯温却只能是抑郁寡欢,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活就是如此,你放低身段去问,不代表自己就不行,做人做事就不能够太较真了,就比如现在赚钱,那句话不是说的很好吗?"只要不犯法,就是把面子再放低一些,只要能赚到钱,这就是本事。"是啊,李善长放到现在绝对是一个富人,而刘伯温这样的人不管放在什么时代,永远就只能是一个读书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