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又如何?清朝试过,代价实在太惨烈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又如何?清朝试过,代价实在太惨烈

自古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一个古今中外都默认的外交礼仪,但是这个规矩首先却用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76年,楚国大举进攻宋国,战斗相当惨烈,局面一时竟僵持不下. 最后还是国力较弱的宋国着急了,首先派使者去楚国议和,当时主任使者名叫华元,是一个具有相当谋略的外交官。


他一出场,就用了一计,在《东周列国志》中就讲道:“华元蹬床劫子反”。子反是谁呢?他可是楚的统帅,所以华元劫持子反这一招不亚于釜底抽薪,直接威胁楚国,要楚国将部队后撤30里,当然,在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中,楚国还是极为强大的,宋国也不能以此要挟楚国投降,所以只能先缓和局面再从长计议。

最终,楚国被迫妥协,解了宋国之围,后撤30里,而华元也被作为人质留在楚国居住。但楚国也不敢加害于他,一者,他是宋例的信使,杀他等于和宋国翻脸,直接背约;二者,经'过长期征战,楚国国力耗费也很大,将士们与当权的国王朝臣都渴望着和平,发展经济。所以这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最初由来。


然而,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例如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军大举进攻明朝,和明朝结下了世仇,后来蒙古人想要和明朝通商,便派使者来明朝与朝廷洽洽谈。结果被大明不分缘由直接将这些使者斩于市,引起蒙古大汗大怒,大举进攻明朝。造成明朝边境极大困扰,许多年都不能安定下来。

再如,蒙古人在攻打南宋钓鱼城时,就曾派使者去宋军营中劝降,被宋军斩杀示众,这在当时也是一种谋略,蒙军强大,宋国弱小,但蒙古挑起的可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战,而宋国虽弱,但他们是保家卫国,是正义战,在当时宋军杀了蒙军使者,既灭了蒙国人侵略宋国的嚣张气焰,又激发宋军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所以,在这种鱼死网破的激励下宋军众志成城,作战英勇。在1259年的守城高潮中,宋军用火炮击毙蒙军总帅汪德臣,蒙古大汗本人也被宋军炮火击伤不治而死。所以,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它处于什么样的天时地利及人和的状态,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在处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问题时,却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让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公元1860年,也是咸丰十年,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当时国内正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正面临英法列强入侵。咸丰帝已焦头烂额,如坐针毡,被迫无奈之下,咸丰帝只好派人去与英法公使谈判。


英国人挺·接受了他谈判的请求,在1860年9月17日英法派特使向咸丰帝面呈女王书信,但却因外国使者不肯向咸丰帝行中国的跪拜之礼而被拒绝。而且咸丰早就提前于9月14日暗中下令要将这伙总人数为39人的使者团抓捕关押,直到战争结束。咸丰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大约是要以这39人为人质来威胁大英帝国吧!

但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去攻击外国使团的行为最后终于引起了英法联军强烈不满,并为他们大举侵略中国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当然,英法列强的入侵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本性是改变不了的。再加上当时清朝闭关自守,中国国力相当弱小,战争是难免的。但单从外交层面说,清政府当时可真有点因小失大,而且还给自己造成道义上的不利地位。


英法联军一怒攻进北京,吓得咸丰仓惶而逃,让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内烧杀抢掠,恣意妄为,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让我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所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一定要因时度势,用谋略机变处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066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