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俗关系的变化是教权与王权关系的发展关系,英国不与欧洲大陆接壤,罗马教廷对英格兰教会管理松懈,但英格兰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并不算和谐。
在不同的时期王权与教权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争执,直到13世纪中期,罗马教廷内部出现问题,英格兰君主加强了对教会的控制让教俗官司得到解决。
一、受到罗马帝国的征服将不列颠带入基督教世界,国王对罗马教派的支持赢得了王权的合法性
与欧洲大陆相比,英国受基督教影响较晚,罗马帝国的征服把不列颠带入了欧洲文明发展当中。不仅把英格兰带入奴隶制文明社会,还把基督教思想传播给他们。
英国基督教真正步入发展阶段是公元六世纪末期,597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率40名教士到肯特王国的首都坎特伯雷传播基督教。
第二年国王信仰基督教,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与教皇同行的奥古斯丁成为了这所教堂的第一任主教。
肯特国王带动了其他王国国王的效仿,带领全国臣民信仰基督教。
“宗教是国王按政策或信仰来决定,人民紧随其后的事情。”
有国王的推广,7世纪中期英格兰东南地区都信仰了基督教。而北部地区是由苏格兰的艾欧讷岛的传教士在英格兰北部创建了凯尔特派的基督教势力共同推进基督教在英格兰传播。
两派的融合是在王权的驱使下形成的,公元664年,诺森伯利亚王国称霸不列颠,国王让两派教徒进行教派信奉究竟如何的辩论。
争辩的结果由国王决定,国王对罗马派的支持也让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会方向发展。国王选择罗马派基督教是因为王国一旦获得基督教的认同,会得到更大的利益。
英格兰南北教会的融合的确让英国融入到基督教的封建体制中,王权也获得了教皇和其他各国对其合法性的肯定,并开始朝封建王权发展。
两派争辩后,英格兰教会开始进入发展,672年,坎特伯雷主教提奥多召开会议,决定在英格兰实行主教制度,确定宗教会议制度。
这次会议完成了英格兰教会的罗马化,实现了教会管理上的统一。在后来的教会发展中,王权配合下,英格兰教会势力达到巅峰,教会土地占了英格兰全部土地的接近一半。
这一时期的英格兰教会与王权处于长期合作的关系,新生的王权借助教会的力量加强王权的统治基础,让不列颠融入到欧洲文明。
罗马教会也借助王权将不列颠纳入基督教体系,教俗合作让英格兰教会与王国共同壮大,也成为了王权与教权争执的起源。
国王支持教皇,从而使其成为分享权力的人。二元主权具有不稳定性,在诺曼征服前,王权与教权的合作利益还是要远远高于分歧的。
二、龙争虎斗,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在权力与财产上的争执让英格兰王室元气大伤,教会势力发展成为最高权力
随着王权权力的巩固与教会势力的发展,之前的教俗合作关系出现了冲突,也渐渐取代了合作关系,一切是由诺曼征服引起。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由于没有子嗣继承王位,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称爱德华许诺由他继承,率领军队在击败王室会议推举的哈罗德二世,入主英格兰。
威廉一世强化王权,迫使当时已经存在的领主效忠于他,并制定了《末日审判书》。
王权获得巩固后,威廉一世开始对教会进行整治,他委任亲信担任教会的主教,让教会服从于王权。并通过主教将自己带来的教师任命在英格兰教堂和修道院中。
威廉一世还允许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修建教堂,建立教区,教堂人员由领主指派和供养,使他们与罗马教会的关系远离,这样教区就会更支持王权。
他还发布命令主教会议的决定和教皇命令不经过国王同意在英格兰没有效力,更是加强了国王对教会的控制。
罗马教皇也在强化教会在西欧的权威,他颁布法令称教皇地位高于国王,有权利罢免国王。1077年亨利四世不服这一法令陷入困境,被迫向教皇请罪,教会的权力也达到了极致的高度。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格兰教俗权力开始发生斗争。英格兰教会主权归属是王权与教权最具冲突性的斗争,主要是国王和大主教的斗争。
诺曼王朝时期,威廉一世对教会的打压,王权成为了高于教权的存在,它对大主教位置亲自授予亲信,要求他们对王权行礼。
亨利一世继任国王后,主教安瑟姆与他就发生冲突,坚持教会事务与王权无关,国王不得干涉,主教也不必向国王行礼,双方冲突剑拔弩张。
教皇从中调节达成妥协:
“主教由国王提出候补人,教会进行推举,由教皇进行授职,之后向国王行礼。”
这是确认了主教任职由教皇和国王双方认可的二元主权原则,没有解决两者争端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妥协。
亨利二世后来放弃了王权对教会的控制,允许教士可以不经国王同意离开王国,教皇可以不经国王同意在英格兰发号施令。
约翰王在位期间,由主教华尔特全权负责教会和国家内政外交事务,也是教权在斗争中的完全获胜。
华尔特去世后,约翰王和教会分别举荐两位不同的人任职主教,教皇却另立了一位主教,约翰王拒绝教皇的敕令,被处罚取消教籍。
约翰王没收教堂与修道院财产,作为报复教皇挑唆法国入侵,并让英格兰贵族反叛,最终约翰王屈服。这次的斗争让英格兰教权再次冲回巅峰。
土地权利也是两者斗争的目标,诺曼王朝前,教会有免除封建义务的权力,威廉一世为了加强控制,用武力将封建义务强加给主教,认为主教也是王臣。
国王还没收教会财产,12世纪后教会权力斗争一直胜利国王对教会财产的没收也受到了限制,约翰王大规模是掠夺教会财产导致财政困难,最后在斗争失败后全部归还。
教会权力高峰时期,很多封建财产转入教会,避免履行封建义务,使王权得到削弱。教会的兴起同样也让英格兰反教权势力和建立民族教会的思想产生。
三、中世纪末期教俗关系回暖,罗马教廷分裂无暇顾及权力争执,教会屈服王权使之成为最高权力
兴起的教权成为王权得到强化的最大阻碍,但是在13世纪中期后,罗马教会内部出现了混乱,没有精力再与王权发生争执。
英格兰国王借助新生民族思想打压英格兰教会,并排斥罗马教廷。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终于得到暂时的结束,两权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回暖。
英格兰教会权力落幕有多冲原因,罗马教廷的分裂以及英国国王带领下的民族思想斗争是重要因素。
罗马教廷势力经过不断的扩大,成为完全高于欧洲各国国王的存在,但在卜尼法斯八世任主教后,发布敕令宣布教会不得未经教皇同意向国王纳税,遭到各国国王的反抗。
最后在冲突中被殴打致死,教皇威严扫地引发了反教权运动,由法王操纵克莱门特五世担任教皇,并将教皇驻地从罗马移到法国。
这期间还发生了两个教皇同时上任执政啼笑皆非的局面,整个罗马教会被分裂,而各国国王也趁此机强化了王权。
自法王操纵教皇之后,与之不和的英国开始抵抗教皇发布的所有敕令,1351年英国议会宣布英格兰主教由选举产生,并由英国主教授职,任何违背者驱逐出国。
教皇威严扫地之时,英国国王收回了教会侵占的土地,并对王国土地进行彻查,强化了王权对教会的控制。
英格兰教会经历了上升、高峰到衰落的过程,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也从合作到冲突,最后屈服王权,英格兰教俗关系的历史具有自身的特点。
英格兰教会从出现的时候就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英格兰的地理位置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尽管矛盾冲突,但教俗权力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英格兰教会出现时王权已经足够强大。
教会在英格兰更多是服务于王权,教士出任国王的顾问臣民,完全处于被统治地位,和罗马教廷没有关系。
英格兰教俗关系中王权是民族思想的体现,有足够的活力,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国王将教廷彻底驱逐,确立了王权最高的地位,带领英格兰建立起强大的王国。
参考文献
《人民的英国史》
《英国法史选编》
《世界文明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