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唐德宗即位发生的节度使叛乱,对唐王朝走向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唐德宗即位发生的节度使叛乱,对唐王朝走向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盛唐朝堂

唐朝一直被中国人民视为汉朝之后汉族政权的又一个高峰,而唐朝初期的兴盛与繁荣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不过随着唐玄宗在位末期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朝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唐朝迅速进入了分裂状态,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出现了严重下降。

唐德宗李适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唐朝政府才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让国家的政局重新归于平静。而此时年富力强,有着远大政治理想的唐德宗也即位登基,不过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却摆在了唐朝统治者的面前,那就是要如何处理和藩镇之间的关系。唐德宗在上位之后举推出了两税法,希望先用经济手段钳制节度使的发展,之后又主动发动了讨伐战争,希望一举解决东北地区的藩镇问题。

唐德宗的军事行动在一开始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当时中国东部几大军镇中只剩下实力强大的魏博还处在政府的对立面。而此时唐德宗并没有接受其议和的请求,打算将其一举消灭。不过在之前取胜之后,唐德宗并没有给予其同盟节度使应有的赏赐,这让他们开始怀疑起唐朝政府的态度,他们终于在这种情绪的控制下走上了反对唐朝政府的道路,而唐朝的局势也再次进入了动荡之中。

唐中期藩镇割据形势


唐德宗即位初期的政治举措与军事行动的初步胜利

唐德宗即位的时候唐朝正处于恢复阶段,当时唐朝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济来源不足,还有一个则是当时有部分军镇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处于相对自治状态。而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通过提升政府控制力来完成,而唐德宗首先打算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藩镇的实力。

在唐德宗即位之后不久,其就推出了两税制来帮助唐朝政府提升税收。两税制的目标是通过基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自治权,来保证税收的数量。在两税制的政策中,有一点十分引人注意,那就是唐朝政府下令取消对于本地户和外来户的区别对待,向他们征收同等的税赋。这样的改变毫无疑问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地节度使瞒报人口的行为,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

唐朝货币

但是税收的前提是能够建立起对于各藩镇的有效控制,当时唐朝境内的藩镇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对于唐朝政府保持绝对归附的,这些藩镇大多处于江南地区,它们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而另一种则与唐朝政府保持着若有似无的联系,它们在名义上对唐朝政府表示归顺,但是并不能保证每年都向政府缴纳税赋。而当时在唐朝东北方向的几个藩镇则基本成为了自治政府,它们名义上依然是唐王朝的领地,但是却从不向政府缴税。

这样的情况让唐德宗立志解决这些问题,在唐德宗即位的第一年,他就撤换了四川地区的节度使,而且还重新组建了神策军,这都给外界传达了一个强硬的信号,那就是唐朝政府想要通过武力手段来对这些相对独立的藩镇进行征服。

唐代神策军

而当时唐德宗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几个藩镇结成的同盟,它们是成德,平卢以及魏博,除了这三个藩镇之外,襄阳也加入了他们的联盟,但是因为相距较远,因此襄阳更多地只是提供一种政治声援。结成同盟的几个藩镇之间约定相互帮助,共同维持对于自己领地的统治,因此实力不容小觑。

这个同盟在唐代宗在位晚期就已经形成,但是代宗对于他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可是新即位的唐德宗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他终于决定向这几个藩镇发动进攻。在德宗即位两年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是安史之乱后被任命为节度使来控制其领地的最后一名叛乱者。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

因此唐德宗自然不愿意将其子李惟岳封为新的节度使,这样的决定自然让与其结成同盟的其他节度使们感到不安,于是他们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够给予李惟岳的称号,毕竟其已经是成德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了。此事在《旧唐书·李宝臣传》中有如下记载:

"宝臣卒时,惟岳为行军司马,三军推为留后,仍遣使上表求袭父任,朝旨不允。魏博节度使田悦上章保荐,请赐旄节,不许。惟岳乃与田悦、李正己同谋拒命,判官邵真泣谏,以为不可。惟岳暗懦,初虽听从,终为左右所惑而止。而所与图议,皆奸吏胡震、家人王他奴等,唯劝拒逆为事。"

成德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李惟岳

这样的行为无疑给了唐德宗讨伐李惟岳的口实,现在的李惟岳并不是节度使,却掌握了实际控制权,其行为与叛臣无异,因此唐德宗迅速派出了组建不久的神策军,并且号召成德周边的河东,昭义,宣武,幽州四镇共同出兵讨伐叛乱。于此同时他还让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攻襄阳,瓦解他们的盟友。

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成德,平卢和魏博的军队也迅速集结了起来,准备抵抗官兵的进攻。当时实力最强的魏博节度使田悦选择主动出击,攻击了昭义地区的几个城镇,但是却遭遇了联军的围攻而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退回到魏州地区。而成德方面的情况也十分糟糕,李惟岳麾下的大将张孝忠在战争中叛变,归附了幽州节度使朱滔,这让成德的兵力陷入了劣势,李惟岳也在不久之后遇刺身亡,成德地区再次成为了唐朝政府的管辖范围。

杀死李惟岳的王武俊

而当时的平卢节度使李纳见大势已去,便主动谋求与朝廷和解,这样以来还在坚持对抗朝廷的只剩下魏博地区的田悦了,而且其在之前的战斗中也已经元气大伤,而此时的田悦正在等待朝廷给出的条件,他的归附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不得不说在这次平叛行动的早期,唐德宗的指挥还是十分出色的。

唐德宗的急迫与叛乱形势的反复

前面提到在李纳选择归顺唐朝政府之后,中国东北方向上只有魏博军镇还处在朝廷的对立面上,而此时的唐德宗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与田悦达成和解,迅速罢兵,然后将刚刚得到的成德,襄阳等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第二条路就是继续加强对魏博的军事压力,迫使田悦投降,或者将其击杀,剥夺魏博地区的自治权,将当地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志得意满的唐德宗

唐德宗此时正处于壮年又即位不久,之前的胜果又赋予了其强大的自信,因此其拒绝了田悦的和谈,打算继续军事行动。可就在他下达这条命令的同时,他的一些政治失误却让他失去了现在的大好局势。

前面我们提到由于李惟岳被刺,成德才重回唐政府的势力范围。而刺杀李惟岳的是其麾下将领王武俊。王武俊本来希望通过这次立功取代李惟岳成为成德地区的新节度使,但是唐德宗却将成德地区进行了重新的划分,王武俊只得到了两个州的实际控制权,其也仅仅被授予了团练使的职位。这让参战的藩镇首领们都十分不满,他们看出自己可能并不能从这次军事行动中收获什么利益。

幽州节度使朱滔

而唐德宗对于魏博赶尽杀绝的态度也让这些藩镇首领们看出了他想要恢复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决心,这让这些节度使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起来,而幽州节度使朱滔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田悦也看出了朱滔的犹豫,于是便派人与朱滔取得了联系。

他告诫朱滔想要保证自己在领地内的利益与安全,就必须与自己合作,否则今天的魏博就是朱滔明天的下场。而且王武俊的遭遇也说明朱滔无论如何为唐朝政府尽忠,都不会得到信任与赏赐。当时田悦的说辞在《旧唐书·田承嗣传》中有如下记载:

"昨者司徒奉诏征伐,径趋贼境。旬朔之内,拔束鹿,下深州,惟岳势蹙,故王大夫获殄凶渠,皆因司徒胜势。又闻司徒离幽州日,有诏得惟岳郡县,使隶本镇;今割深州与日知,是国家无信于天下也。且今上英武独断,有秦皇、汉武之才,诛夷豪杰,欲扫除河朔,不令子孙嗣袭。"

节度使统军出行图

在经过了多次交涉之后,朱滔决定站在魏博一边,帮助田悦抵御联军的进攻。当时的幽州地区由于承担着繁重的边防任务,因此其军事实力十分强大。之前投诚的李纳见到叛军得到了强援,便立即断绝了与唐朝政府的联系,并且回到了叛军一方。

此后不久对自己境遇不满的王武俊也投靠了叛军,这让叛军的实力得到了壮大,中国东北地区再次联合起来对抗政府,他们的军队也与政府军进入了长期的对峙。而这几位节度使也先后称王,宣誓了对于自己所在地区的统治权。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

而在河北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之前击败襄阳叛军的李希烈在看到田悦等人自立为王后心有不甘,而且其打下的襄阳也没有成为自己的领地而是被唐朝政府回收,这让他心存不满,终于发动了叛乱。

由于当时河北地区囤积了大量的勤王军队,因此其便主动南下,并且多次攻击运河沿线,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前面我们提到过江南地区是当时唐朝政府的命脉,运河的失守会导致江南地区的税赋很难运到京城。因此为了夺回运河控制权,唐德宗迅速将河北前线的军队调回,并大量参与到抢夺运河的战斗之中。

京杭大运河是唐朝的经济命脉

可是此时的唐王朝应无力向前线的士兵们提供粮草了,因此在回军的途中,唐军中的大量将士发生了哗变,他们推举朱滔的哥哥朱泚为领袖,发动了对关中地区的进攻。而此时的唐朝政府面临着三方威胁,可谓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叛乱的最终平定及其对晚唐政局的影响

在朱泚起义之后,唐德宗感到十分惊恐,于是便带领政府翻越了秦岭,去往陕西南部逃难。而此时的朱滔希望与自己的盟友一同开赴中原,与自己的弟弟会师。但是其盟友们此时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朱滔和朱泚成功会师,那么他们的实力将大大增强,而自己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于是王武俊便带领其成德军加盟了唐政府的联军,其与昭义节度使的联军最终成功击败了朱滔,将其赶回了幽州,而在此战之后,魏博,平卢节度使也纷纷与朝廷达成和解,朝廷也赋予了他们自治权,至此中国东北地区的叛乱得到了平定。王武俊的军事行动在《旧唐书·王武俊传》中有如下记载:

"五月,武俊、抱真会军于钜鹿东。两军既交,滔震恐。抱真为方阵,武俊用奇兵,朱滔倾垒出战。武俊不擐甲而驰之。滔望风奔溃,自相蹂践,死者十四五。收其辎重、器甲、马牛不可胜计,滔夜奔还幽州。"

叛军领袖朱泚

而朱泚的叛军此时虽然占据了长安,但是其并没有足够的援军,而且当时前线的昭义军也加入了讨伐朱泚的战斗之中,朱泚的叛军在这样的压力下迅速败亡,唐德宗也得以重新回到了长安。而此时还在活动的就只有李希烈了,唐朝政府在当时对此向其提出议和,并表示会宽恕其叛变,但是李希烈却坚持作战,最终终于被其手下将领所杀,而其部下也向朝廷投降,这一次大规模的叛乱行动才终于告一段落。

而这次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唐德宗的自信心,让他在其之后的执政时间中没有再发动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唐朝政府的复兴工作也再次陷入了停滞当中。不过在战斗的过程中,唐朝政府也并非什么都没有得到。首先是领地的增加,在这次战斗中,成德地区被划分为小块,其中一部分成为了政府的管辖地带,而襄阳地区也被收入了唐朝政府管辖范围之内,这让政府的税收有了明显的提升。

襄阳古城

而且在这次战斗中,唐德宗深刻意识到了大运河对于唐朝政府的重要性,于是他在运河两岸设立几个新的军镇,这些军镇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唐朝政府守卫运河,保证江南地区与京城之间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唐朝统治者们看出了节度使们能够共苦,却不能同甘的特性,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节度使之间天然存在着一种排斥,其会让他们无法发展地太大,也不会对唐朝政府的统治产生太大的威胁,而这可能也是晚唐时期的统治者大多对藩镇采取放任态度的根本原因。

晚年的唐德宗


结语

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就走上了下坡路,其中后期的君主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让这个庞大的帝国重现昔日的荣光,而唐德宗就是其中的代表。无论从他推出的两税制还是其对藩镇发动的军事行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其远大的政治理想与坚定的决心。

但是唐德宗在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其急于求成的心态却害了他。他对魏博地区咄咄相逼的态度引发了其他节度使的警觉,而他对于援军又缺乏必要的赏赐,终于让朱滔,李希烈等人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也将中国再次带向了动乱之中。

不过大多数节度使的目的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这样的目的就让他们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势力强大起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其他藩镇。因此在叛乱后期,叛军中间出现了内讧,而唐朝政府也抓住这一时机完成了平叛工作,恢复了国家的安定。经此一役,唐朝政府收复藩镇的努力再次宣告失败,不过他们倒是看清了藩镇的真面目,让他们进入了彼此牵制的局面。不过这样终究不是长句之计,失去目标和动力的唐朝政府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它的末日。


参考文献

1《旧唐书·田承嗣传》

2《旧唐书·王武俊传》

3《旧唐书·李宝臣传》

文章内容来自江舸史话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295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