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科学家恐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看,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别说中国,全世界都不会再有了。人类未来的伟大“科学理论”,反而很有可能是“机器”做出的。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人类历史上,也就仅仅几百年的历史,或者说实际上科学这个范畴,是人类某一个阶段中的事情,而不是人类历史上的所有。人类的认知是随着人类群体文明的发展不断进化的,我把人类文明如果分成三个阶段:早期萌芽孵化阶段、地球主大陆中心化文明定型阶段、全球一体化阶段。那么伟大人物就是看他们在所处阶段的贡献。
科学是诞生在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高级阶段,新的发现将由人本身变成工具,脱离了人本身,就如同人类文明,本质上是人类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关联由人和人之间变成了符号系统,这种系统性相变诞生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第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则完全由符号系统驱动,而人则会在基因上升级。
早期萌芽孵化阶段,人类文明就像蒲公英那样,从最初的苏美尔文明开始,早期文明萌芽经历过几个文明古国的漂移,直到亚洲黄河流域夏商周文明古国。这个阶段中,人类早期文明如同任何生命体那样,经历了不稳定的变动,最后逐渐在东方黄河流域稳定成长下来,仅仅在黄河流域,就历经千年,直到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混乱、大洗牌,才开始逐渐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伟大人物,今天只能在神话传说中找寻蛛丝马迹了,如伏羲。
秦始皇统一了地球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主大陆,这是人类文明进化树的主干,相应的,其他大陆都相当于人类文明进化树的分支,包括欧洲那个时期漫长的岁月,也包括美洲古老的印第安人。第二个阶段,人类共识的特征是信仰,宗教、伦理文化、哲学观等。这个阶段,肯定是秦始皇最伟大,其次是孔子。
牛顿的伟大,在于牛顿开启了第三个阶段的进程,即实现全球共识,全球共识的实现最早是科学共识,进而基于科学的技术产生的机器共识(机器共识如现在的区块链技术),这些特征都是意识结构化的共识。全球大一统的基础就是建立全球共识,应该是各个层面的,包括各个生产技术层面,也包括各个群体规则层面。
爱因斯坦或许是全球化进程中延续了第二阶段信仰共识的最后一位思想伟人,他是一位节点性人物,之后甚至不会再有因果信仰的科学伟人诞生。全球共识将由科学共识推进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出来的机器共识,未来的人类将是脱离了人的意志的机器共识决定社会结构。
当然,人类还是在进步中发展,而未来伟大的科学理论,或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机器”,最有可能的是遍及全球甚至太空的设备组成的网络,是机器集群。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去除“科学”这个概念,现在统称认知伟人。我非常反感那些将科学神话的人,那些是真正的科学机械主义者。人类真正拥有科学这种认知范畴,才几百年的事。人类未来的主流认知,几百年几千年以后,未必是今天的科学。我的一个判断,今天的科学,以后都是机器来干的,未来的爱因斯坦是机器一点不夸张。人类未来主流认知,当然还是由人来完成,具体是什么样的,现在不知道。
我认为人类在历史上有认知大爆发周期的,基本上与气候的周期变化有关,比如春秋时期是比较温暖的,这样就会刺激农业生产,对土地需求爆发战争,历史上这是人类早期文明阶段向亚洲大一统文明更替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有百家争鸣,西方也有各类思想伟人,所谓的“轴心时代”。明清小冰期,气候及其寒冷,刺激着原本非农业文明的人类开始“掠夺式生存”,包括中国北方的后金,欧洲的海盗。欧洲这时也进入到一个混乱的时代,仿佛是中国2000多年前的战国。同样的多国混战,这是一个大区域下的生态系统,极端气候刺激着这个生态系统发生突变,人类新的文明就如同当年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在孕育更替。
2000多年前的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几百年前的牛顿,100年前的爱因斯坦都有同样的大环境:“多国混战形成了一种特定区域下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往往是突变的前夕,或者说是系统性相变的临界点,意味着人类新文明即将诞生。
像爱因斯坦、牛顿、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这样的划时代大思想家的出现,从大环境上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大多生于多国混战时期。多国混战产生了对经验类思想认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刺激经验类认知模式的产生,相应人物也会在历史舞台登场,其中必有最顶级大师出现。科学是经验类认知模式之一,近现代的欧洲列强争霸战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牛顿和爱因斯坦。
二是受教育于世界科学中心。2000年前的周王朝,是当时全世界的思想中心,这个毋庸置疑。而17世纪的英国,也正是世界学术中心,20世纪初期,则是德国为世界科学中心。只有在世界的科学中心,才能耳需目染的不自觉的接受到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
三是正好遇到世界最顶级学者作老师,即使老师并不喜欢他。老子小时候的老师就是他父母请的当时最知名的学者,而他后来又是守藏史,有机会阅读当时最先进的思想。牛顿的大学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把教授职位让给他以后自己做别的事去了。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更是当时顶级数学家,而他的学生有好几个是知名科学家、数学家,虽然在大学时他并不喜欢爱因斯坦,但后来他是爱因斯坦的粉丝,并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四维时空数学框架。
四是正好当时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出现新思想的临界状态。这个就不用说了,牛顿当时已经有多位学者自称证明了行星椭圆轨道,之前的伽利略更是早就推导出了运动和重力的关系式。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之前也早就有洛伦茨变化,马赫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
牛顿、爱因斯坦的诞生对个体是偶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又存在必然,往往大师级人物出现是某段时期批量出现的,不是一个两个,如同大地震之前之后一定有很多次小地震,这是时代特点。
现在看,人类目前的文明趋势,应该是趋向于全球大统一,大统一之前的临界状态,现在很难预测,也不一定必然再通过全球性战争来实现。还有一个外部的刺激,比如极端的气候或者其他外部因素。总之,新的认知伟人,谈这个还太早。全世界未来出现类似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可能还会有的,但颠覆性的,不好预测,不过有一点,科学大师可能未必是人,而是机器。但做出颠覆性认知的可能还是人,而非机器。
颠覆性认知,未必是属于今天所说的科学这种范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