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4.9亿包机200趟,澳大利亚凭什么吃定中国?

4.9亿包机200趟,澳大利亚凭什么吃定中国?

据第一财经日报4月13日的报道称,近几日,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等几个主要城市出发了共计200个包机航班,目的地都指向中国的北上广深这几个超级城市。包机当然不是来接人的,而是来卖货的!这几趟包机里的产品主要是以龙虾主的高档水产品和农产品,预计总价值将超过58亿人民币。

龙虾成了此次对华输出的主力

很多人都应该还记得,两个月前,新西兰和加拿大将卖不出去的龙虾又放回海里的新闻。这回最先有动作的是澳大利亚。估计是因为此次疫情对澳大利亚水产业打击太大,原本是高端海鲜消费旺季的中国传统春节居然成了家里蹲,再加上此次大火对农业也有不小的影响,澳政府肯定坐不住了,趁中国国内形势平稳,消费复苏,先来抢占市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进口商品切去大块蛋糕

中国的高端海鲜市场,这几年基本都是被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家霸占,从历年来春节档的主流消费品种就能看出一二。三文鱼、帝王蟹、澳洲(新西兰)龙虾、波士顿龙虾,虽然国内的美食纪录片里,很少看到这些食材,但中国的消费者却是真真切切地养活了这些国家的大批水产从业者。有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总共出口了8800吨龙虾,其中有95%以上都销往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水产业的贡献可见一斑。

国内高端消费蠢蠢欲动

国内高端产品仍是短板

国内从来不缺少优质的食材,除了那些被吃绝而又没办法实现大批量人工养殖的品种,还是有很可供选择的目标。可实际情况却非常尴尬,国内的养殖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养殖规模和品种数量确实是上来了,却还是难以满足国内的高端市场。有很多制约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相关从业者和行业克服和解决。

一只猕猴桃的尴尬

时间倒推到1904年,英国的传教士和那些专门寻找花花草草的“植物猎人”在我国宜昌农村意外发现了猕猴桃。当时还没人吃的猕猴桃就这样被英国人剪了20根枝条带了回去。而就是这些植物猎人,在新西兰,用三根枝条杂交出了占领全球的新西兰奇异果(Kiwi Fruit)。

新西兰吃肉,国内喝汤

我国作为原产国,虽然也有口味优质猕猴桃,却失去了宣誓主权的机会,看着新西兰用数倍于国产猕猴桃的售价在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国内的中小果农们却只能挣一点养家糊口钱。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新西兰的猕猴桃口味确实出众,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内的猕猴桃产业没有联合起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也缺乏有针对性宣传推广,自然无法跟集团作战的奇异果相抗衡。

蹭流量失败的虹鳟

作为高端水产被引入国内的虹鳟鱼,本身就是优质的淡水鱼类,但因为长得像海里的亲戚三文鱼,而且三文鱼的价格更高更有知名度,国内的虹鳟鱼养殖户和部分经营户就开始打起来了三文鱼的主意。先是把虹鳟鱼改称“淡水三文鱼”,后来干脆居然直接叫起了三文鱼。赤裸裸的蹭流量不说,很多不良商家更是无视虹鳟鱼生食极易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做起了虹鳟鱼刺身的生意,个别居然还打出鲜活三文鱼,比进口的冷冻货口感更好的标语。

营养价值颇高的虹鳟,被从业者自己玩儿砸了

如今的消费者不是你想骗就能骗得了的,欺骗和糊弄的直接后果就是招致了国内几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原本好好的虹鳟鱼,却是蹭流量不成,反而惹了一身骚。国内经营户的这种做法,几乎断送虹鳟鱼在国内快速普及的可能。一条优质的淡水鱼,虽然不适合生食,却是煎炸烹煮样样合适,非得跟三文鱼攀亲戚,太功利,结果当然适得其反。

阳澄湖带偏了大闸蟹

虽然阳澄湖的大闸蟹曾经是那么知名,现在却反而成了消费者诟病的对象。目前,国内的大闸蟹只能在阳澄湖和非阳澄湖之间站队,这一现状对于国内大闸蟹市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什么大闸蟹只能以阳澄湖为尊?为什么阳澄湖品牌经过这几年的品牌运作,反而是原地踏步甚至是越来越糟糕?盲目和短视的市场逐利行为,从来无视品牌运营和维护,而中小养殖者只能被这样的市场洪流裹挟,无法跳出这种混乱的局面。

大闸蟹这块招牌很早就玩不开了

高品质的大闸蟹,从来不应该被产地所限,虽然重新打造新的品牌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需要付出多年的心血,可再困难也比现在都搅在一锅粥里要强上百倍千倍。如果想要走出新的路,就必须放下阳澄湖,因为阳澄湖留下的早已不是遗产,而是包袱了。

好东西都用来出口了

我国从来不缺优质的农产品,如板栗,杏仁,还是这几年兴起的高端鱼子酱,因为都走出口路线,国内却不见红火。为啥这些本土企业都放着国内市场不做,反而喜欢做出口生意?答案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好东西能在国外卖出高价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国内市场的不规范才是根本原因。

国产普通鱼子酱,小小的一罐,售价1500+

现如今国内早已不缺高端消费者,可要得到这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必须还得蹚过国内市场的洗礼。东西越好,越有人仿冒,辛辛苦苦打响了名头,却被各路跟风而来的仿冒者摘了桃子。而且仿冒者的质量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让品牌陷入恶性循环。毕竟谁也做不到像茅台这样硬气,在假货的枪林弹雨中能够屹立不倒,甚至越来越好。好东西无法供应国内,这是企业的悲哀,也是国内消费者的悲哀。

结语

这几年,各类制作精良且反响不错的美食纪录片给吃在中国带来了久违的正能量和新的思考。虽然大环境不容乐观,但只要有好的产品,选择对的路子,就一定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拿小龙虾来说,虽然已经贵为夜宵一哥,可它爬过的路,真可谓是百转千回。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看不起小龙虾,可却也挡不住它收割大片粉丝,拥有了难以撼动的江湖地位。

参考:

1、萨鱼:《我是虹鳟,别叫我“淡水三文鱼”!》

2、海鲜指南:《中国需求复苏,澳洲出口商不惜代价,200趟包机抢占市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52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