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被彻底打败了,德国正在投降,苏联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我们既不打算割裂德国,也不打算消灭德国。”
这是斯大林在《告人民书》中的一段讲话,时间是1945年5月9日,即德国签署投降书的第二天。由此表明,苏联虽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赢得了苏德战争,但已放弃了此前肢解德国的想法。
早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就提出战后将德国分割成五个独立小国,鲁尔和萨尔地区由国际共管。对此,主要严惩德国的斯大林表示赞成,而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则“保留意见”。毕竟胜利还遥遥无期,三巨头也没就此深入磋商。
时间进入1944年,上一年还在境内作战的苏军已越过国境线,数百万苏联红军强势向欧洲腹地推进。彼时,盟军登陆法国的霸王行动还在筹备阶段,形势的迅速发展促使美英赶紧把德国问题提上日程。
“英国方案”很快出笼,将德国分成三个占领区,苏联占东部,英国占包括鲁尔的西北部,美国占西南部和萨尔,柏林则由三国共同占领。
对这个“偏袒”苏联的方案,斯大林自然表示同意,而美国则提出异议,诸如苏占区面积过大,鲁尔工业区又被英国占对美国不利等等。讨价还价之间,苏联百万大军已逼近德国边界。美国人意识到现在不是谈判的时候,随即表示同意“英国方案”。
诺曼底登陆后的1944年9月,欧洲咨询委员会以英国方案为蓝本正式提出划分德占区方案。为此,英国作出一定让步,美国也放弃与英国对换占领区的想法,双方开始在德国问题上与苏联抗衡展开配合。随着欧洲战事临近结束,美英与苏联的分歧与日俱增。
形势的变化超出美英预料,苏联不断膨胀,其势力已然遍及半个欧洲。面对共同威胁,美英认为应该扶植一个强大的德国而不是肢解削弱它,今后的德国将是西方抗衡苏联的主阵地。而苏联也希望德国保持完整,斯大林认为,把一个统一的德国纳入苏联阵营“是非常必要的”。
1945年2月,三巨头在苏联克里米亚举行雅尔塔会议。处置德国当然是首要议题,苏美英很快达成三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协定。而为了壮大阵营,英国提出让法国加入对德占领。
作为战败国的法国也来分一杯羹,苏联当然不同意,斯大林直言不讳:“不愿看到法国成为对德管制机构中的一名成员”。随即,大元帅话锋一转:“但不反对从美国和英国占领区中划给法国一个占领区。”
将就吧,美国和英国从各自的占领区划出一部分组成了法国占领区。至此,东区归苏联、西北区归英国、西南区归美国、西区归法国,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形成了。同时,三巨头商定“大柏林”区也由四国共同占领。
1945年4月初,苏军和美英联军从东西两个方向逼近德国本土。此时,柏林偏东的地理位置给苏联带来了机会,艾森豪威尔麾下的盟军距离柏林近500公里之时,朱可夫率领的百万大军仅距柏林60公里。
反正也抢不过苏军,艾森豪威尔索性把这一无上光荣“让”给苏联。当月16日,250万苏联红军发起声势浩大的柏林战役,在付出30万伤亡的惨重代价后,苏军终于取得胜利。
虽然独自打下了柏林,斯大林仍遵守此前达成的四国分区占领协议。此后,四国在德国和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在当年 7月底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四国又通过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
遗憾的是,满目疮痍的德国还未等恢复重建,双方就迫不及待展开对峙,德国又从热战的主战场变成冷战的前沿阵地。
按照协议,德国重建的重大事项需四大国共同商讨决定,而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大阵营要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达成一致几乎不现实。对美国来说,尽快让西欧重振经济来抗衡苏联是其头等大事,而重振西德则是重中之重。
1947年,美国大手笔推出“马歇尔计划”,试图将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各国纳入自己阵营。同时,美国开始筹划美英法三国合并占区。对此,英国自然乐见其成,德国的复兴符合其一贯的欧陆均势政策,况且,战后的英国经济自身难保,真心不愿再负担占领区经济。
作为一个世纪内被德国三次侵略过的国家,法国再也不愿看到德国崛起了,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的建议。这难不倒财大气粗的美国人,美国一面在马歇尔计划中“额外”援助法国,一面通过萨尔宪法把矿藏丰富的萨尔区并入法国,尝到了甜头,法国很快同意与美英占区合并。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正式合并占领区,同时宣布将成立联邦德国,并将其纳入欧洲复兴计划。当年6月,三国又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新货币改革,用“B记”马克代替正在流通的旧马克,两种不同比价货币的流通立即在柏林引起混乱。
西方一再挑衅,斯大林愤怒了,苏联随即发布告德国民众书,“对西方肢解德国的险恶用心进行了揭露和批判”。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煤、电和食品的供应,西柏林顿时从一块飞地变成一块死地,惊心动魄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为把美英势力从柏林挤出去,竟然以西柏林200多万民众做人质,如此“高招”恐怕只有俄国人能想得出。对苏联的“刁难”,美英既没有屈服,也没有选择武装对抗,而是用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柏林空运化解了危机。
从西占区飞往柏林的空中线路有南北中三条,在宽度仅为3公里的每条“空中走廊”中,共有上下重叠的五层飞行路线同时并用,每层飞行路线之间的距离只有500英尺。空中的飞机仅保持三分钟的时间间隔,着陆间隔则为四分多钟。运输高峰期的西柏林上空,飞机轰鸣声昼夜二十四小时不断,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降落。
324天柏林空运下来,几年前还在战场上厮杀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重新建立了信任和友谊。在德国人最困难的日子里,一味索赔的苏联人从德国拉走一列车又一列车的物资,而美国人却送来一飞机又一飞机的物资。
斯大林也许对当初同意四国分区占领柏林后悔不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柏林危机不仅在苏德两国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还修复和改善了美德两国的关系。经此一难,德国人终于醒悟:自己的敌人已不是美国了,试图把几百万德国人活活饿死的苏联才是真正的敌人。
柏林危机没有吓倒美国人,反倒为美国展现其强大的空中力量提供了舞台。1949年5月,无奈的苏联解除了对西柏林的封锁。当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占区宣告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诞生,“两个德国”正式形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