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愤青还是爱国者?说说义和团运动

愤青还是爱国者?说说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是清朝末年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个团体,其前身是义和拳。刚开始这个组织人畜无害,加入其中的民众只是打打拳,练练功,只是强身健体而已。

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民间团体,人一多起来问题随之也多起来了,有居心叵测的人要开始搞事情了,不少的义和拳领导人开始和政府对着干。加上当时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入侵越来越深入,中国北方破产的市民和贫困的农民纷纷加入义和拳组织,义和拳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很多人加入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混一口饭吃。

当时义和拳在河北和山东闹的最凶,到了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注意到了义和拳,他认为义和拳是一个类似民团的组织,可以借他们的力量来对付在山东地界上的洋人,于是上奏朝廷要求把拳勇改编为地方民团,义和拳从此也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义和团。

尽管清政府给了义和团这个名号,但是义和团的有些领袖对此仍旧不满足,加之民众和当地官府矛盾的不断激化。同样是在1898年,义和团的朱红灯、李长水等人就举起来反抗清政府的大旗,并且也反对洋人,这一时期的义和团的口号是“灭清灭洋”。但义和团毕竟是民间组织,其组织结构十分的松散,在清政府正规军的打击下,义和团不堪一击。1899年,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后,清军进一步加大了打击义和团的力度,山东基本上也就没有了义和团的活动。

虽然袁世凯对于义和团的打击十分的凶猛,但是义和团的人数却还是在不断的扩大,运动愈演愈烈,并已经开始向北京、天津地区发展。这时义和团的口号也开始了变化,灭清开始不提了,斗争的矛头全都指向了洋人以及信了基督教的中国教徒。于是清政府对于义和团态度有所改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好可以利用义和团仇视洋人来打击一下外国人的嚣张气焰。

但是事情没有清政府想的那么简单,如此纵容义和团的发展,使政府对于很多地方的管理统治已经失控。义和团民在“扶清灭洋”的旗帜下,打砸抢烧的事件此起彼伏,很多在中国传教的外国传教士被杀,连同数量众多的中国信徒也被义和团民所杀害,当然也有很多人浑水摸鱼混,在义和团里干着杀人越货的违法行为,地方秩序大乱。

连当时的北京城也不得安宁,在部分清朝官员的默许下1900年6月初,义和团开始大量进入北京,义和团进入北京城后与洋人的矛盾不断,这导致外国人感到十分的不安。在著名的“克林德事件”后,多国开始策划直接入侵中国的作战,以保护侨民和教民为借口。

而慈禧太后见义和团声势挺大,认为民气可用,感觉可以和洋人较量一下。在一些主战派大臣的劝说下主动向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宣战。义和团在清政府宣战之后,积极响应号召,很快就聚集起来了二十万之众“配合”清军作战。天津的部分义和团直接投入战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绩,但是北京的义和团却表现的非常糟糕。

由载漪率领号称有十万人的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此战历时整整56天,义和团伤亡惨重却仅仅击毙了43人,始终都没有打下来东交民巷,堪称是一群乌合之众。1900年8月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十万义和团民在一夜之间就全部人间蒸发,说好的“扶清灭洋”,等洋人的大军真到了,全部都四散奔逃。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义和团的神话最终破灭,该组织迅速的消亡。

义和团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一场爱国运动,但实际上义和团民们的行为大部分对国家都是有害的,不仅破坏了地方的秩序还给了外国人有入侵中国的借口。在战场上义和团根本就打不过洋人,所杀之人大部分都是手无寸铁的传教士和中国教徒,非常的没有理智。不过部分义和团民的爱国之心值得敬佩,也算是为抵抗洋人出过血、流过汗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400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