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稍通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耳熟能详。杜甫含恨喊出的“长使英雄泪满襟!”,马谡失街亭跟关于走麦城、刘备败夷陵一样,是蜀汉复兴路上的三大憾事之一。很多人都很疑问,诸葛亮这么聪明,而且那时候年届半百,更加老成多智,怎么会头脑发昏,派志大才疏的马谡去守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呢?其实,事后诸葛亮好当,但放到当时的情形下,谁都可能有那样的失误。孔明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也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起用马谡也一样,是有一定的迫不得已的因素在里面的。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
挥泪斩马谡
一个是蜀汉培养出的第一代将领大多“廉颇老矣”,亟需培养“将二代”。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带将领主要有赵云、邓芝、魏延、王平和吴懿等,虽然都身经百战,但年纪都比较大了,赵云过了七旬,其余大多四十往上,诸葛亮自己也四十八了,这样的年纪在古代都算得上“老将”了。老将虽然好用,但不能总依赖他们吧,人才断档,后患无穷,锻炼能接续的生力军已是迫在眉睫。
老将赵云
而且兴复汉室,难度极大,不是一两次战斗就能解决的,很可能旷持日久,这个孔明心里肯定有数,趁老班底还能折腾几下的时候,赶紧给后继者打好基础,也在他的筹划之中。因此,第一次出征,除了北伐魏国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锻炼后备队伍,为打持久战作人才准备。
诸葛孔明
这个意图,一直在诸葛亮身边当“参军”的马谡肯定明白。当时蜀汉人才凋零、青黄不接,马谡当时也已三十八岁,常在丞相身边出谋划策,深得赏识,自认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非己莫属,而且再不立下战功,眼看过了四十就很难了,因此,想赶紧搭个末班车的想法应该是很强烈的。
马谡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他敢于豁出全家性命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而且立功心切,背离了诸葛亮立足防守的策略,妄图向数倍于己的魏军主动进攻,立下赫赫战功,谁知对手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张郃,大战不敌,只能饮恨败退。
失街亭
这次锻炼后备将领,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有用人方面的过错,但不能说启用新人就错了,只是过程有点操之过急,没有从小的战斗开始,直接担负关键战役,对于以谋略见长的马谡来说,走上战场亲自指挥还有些水土不服,失败的概率比较大。后来诸葛亮用姜维时,就谨慎多了,既带谋略,又带实战,反复锻炼后才担任主将,不能不说是培养新人战略的延续。因此,孔明用马谡,胜在“道”,败在“术”而已。
失望的孔明
另一个是当时能调动的大将都已有合适安排,而诸葛亮认为马谡确实可用。
相对魏吾,蜀汉起步晚,人才相对缺乏一直是硬伤,尤其是能当大任的更是稀缺。出祁山北伐是场大仗,而能供诸葛亮调遣的得力大将却很少。老将赵云被派去箕谷对付主将曹真,魏延镇守汉中要地,就连孔明本人,也要领兵攻打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把守的上邽。自己都上一线了,还有谁可用?此时马谡冒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街亭形势
他在南讨孟获之前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主张,得到诸葛亮的高度赞赏;就在此次北伐之前,又提出使用离间计,成功使司马懿被免去雍凉提督之职,为前期连胜奠定了基础。因此,马谡绝非泛泛之辈,最令人诟病的大概就是有赵括那样的“纸上谈兵”之嫌。
攻心为上
从智谋来说,马谡是优秀的,从感情上来讲,孔明与他形同父子、师徒,当然愿意给任务、压担子,不管于公于私,都希望马谡建立战功、提高威望,能够顺利成为自己的接班人,继续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尽管先帝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时发对的人也不少,诸葛亮仍力排众议,赋以马谡守街亭的重任,为保险,还派老成的王平为副将节制他,还是对他的个性比较了解,作了一定的防备的。
副将王平
而且街亭防守战诸葛亮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拖延时间,阻击援兵。按照先期筹划,在道路中间筑城防守就万事大吉,难度并不大,是一次“稳妥”立功的好机会,没想到被马谡的“冒进”给毁了,孔明也难脱用人失察之责,不得不“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无可奈何
洒泪满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3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