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朝士兵有些穿“兵”字服,有些却穿“勇”字服,这一字差在哪?

清朝士兵有些穿“兵”字服,有些却穿“勇”字服,这一字差在哪?


爱看清代古装剧的人肯定留意过这么一个情况,那就是清兵的服装正面,有的是一个"兵"字,而有些则是一个"勇"字。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标识,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单就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一字之差,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区别

服装正面有"兵"字的,就是所谓的"正规军",是拿国家军饷的。而正面有"勇"字的,就是所谓的"临时兵",或者说是地方军,也被称为"乡勇"。这些人没有正式的编制,也不拿国家的军饷,而是由地方根据需求临时招募的。

所以可以这么说,胸前有"兵"字的,就是正式工,而有"勇"字的,就是临时工。这种情况就算在今天也不罕见,许多单位都会招临时工,不但干活卖力,拿得也少,关键时候还可以出来背个黑锅。其实在清代,乡勇们也是差不多这种待遇,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战争,几乎都让他们给顶了,而国家养着的正规军,比如八旗兵和绿营兵,却没有多少战斗力。

八旗兵逐渐衰弱,绿营兵兴起

清朝的兵制,与其他各朝很不相同。清军的核心,就是八旗,这也是满清统治的基础所在。清兵入关之前,八旗军是清军的主力,非常骁勇善战。清军入关后,这支军队就渐渐地军纪败坏,安于享乐了。尤其是满八旗,作为八旗中最重要的一支军队,入关后地位空前上升,人人皆得以养尊处优,很快就把祖宗的骑射本领给忘得一干二净。至于剩下的蒙八旗以及汉八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八旗兵不堪用,清廷要想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想办法再培植一支军队才行,这就是"绿营"。入关之后,清廷就将之前收编的明朝残余军队以及其他各路汉人军队按照前朝的旧制,整编成一支正规军,由于这支军队总是竖绿旗,而且以营为基本单位,所以被称为"绿营"。这支军队与八旗军一样,都是清朝的正规军,但是它们的军制并不完全一样,组成成分也很不相同。不过二者皆拿国家军响,也都是常备的正规军。

绿营建立起来之后,就迅速开始发挥作用,比如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就主要是依靠绿营才平定了叛乱。否则的话,以当时八旗军战力的下降程度来看,恐怕是很难打败叛军的。由此也可看出,清廷的统治者是很有远见的,他们早就看出了八旗军靠不住,要想坐稳天下,还是得靠汉人军队才行。

然而绿营也没有一直骁勇善战,自清中叶以后,绿营的战斗能力也大大减弱了。原因也很简单,随着绿营建立日久,世袭以及裙带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居高位者靠得不是军功,而是血缘以及各种人脉关系。在这些人的领导之下,绿营的腐化只是时间的问题。早在嘉庆年间,朝廷派绿营军去镇压白莲教起义,就连续吃了几个大败仗。

绿营的腐化,也让清廷的统治者陷入深深的危机感,他们不得不像之前收编绿营一样,继续寻找新的兵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这些新的兵力,就是地方上的乡勇,也就是服装正面印有"勇"字的士兵。其实乡勇早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清中前期,打仗主要还是依赖八旗和绿营这样的正规军,乡勇只是临时招募,而且人数也不多,战争一结束,他们就又被遣返归田了。

清朝晚期,乡勇逐渐成为主力

可是到了清朝晚期,乡勇却越来越重要,甚至渐渐地成了清军的主力。比如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的湘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就起到了绝对的作用,而这两支军队,就都是没有正式编制的,是地方上自行组织的乡勇。

从八旗到绿营,再到乡勇,清军的主力变化,其实就是满清统治者不断腐化和衰亡的直接表现。满清靠八旗夺得天下,又靠绿营平定清初叛乱并坐稳江山。可是等到皇朝末年的时候,八旗和绿营这些正规军就都不足用了,以至于"临时工"身份的乡勇,却成了清军的主力。这正是反映了清廷中央集权的逐渐失能,以至于在最重要的军队方面,也不得不睁着眼让地方势力不断坐大。

可以想象,就算没有外部的干预,再这么发展下去,清廷的灭亡也是可期之事。毕竟地方一旦坐大,就自然会对中央形成挑战。在这个平行宇宙中,最终把大清送上断头台的,极有可能就是那些身上穿着"勇"字服的临时兵,而他们的对手,则是战力日下,不堪一击的身穿"兵"字服的正规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9104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