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剧照)
三国武将关云长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一提到关公,我们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武功盖世、气吞山河的英雄形象,再加上关公那特有的美髯胡,便是妥妥的武将财神了。古往今来,关羽一直都是忠义的代表,宛如诗史般的存在。从武将到财神,各行各业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人们对他顶礼膜拜,将他作为全能的守护神,可谓是庙食千家,香火不绝。在香港,因为忠义,黑社会帮头们会敬奉他;因为正义,公职警察会膜拜他。又因为他还代表诚信,商人们拜之;因为其神勇,农民百姓拜之;因为仁义,文人儒生拜之。
一、从“武圣人”到“武财神”
1、关公地位的演变
关羽在三国时期就是助刘备成就霸业的著名武将,他逝世后,后人都对他十分敬崇。作为《三国志·蜀书》义勇排行榜的第一名,关羽可谓是不负众望、实至名归,生前生后都赢得了荆州百姓的爱戴和追崇。在关羽死后,湖北荆州一带敬重关羽,也因此形成了当地一种区域性的民间信仰。到了南朝陈时期,区域性的崇拜已经开始有了全国性信仰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最早祭拜的关公庙,当时陈废帝还将他称作神。
而正式以神的面貌示人还是多亏有隋唐时期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助力。当时智者大师在荆州传教,利用当地人对关公的热情建立了大量佛寺,还封其为“迦南菩萨”,自此,民间庙里的关公香火鼎盛。宋朝赵构又追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等到了元朝,关羽被正式尊为与“文圣人”孔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地位迅速提高。
迦南菩萨(右)
而关公民间信仰的高峰时期当属明清,这个时候就被世人称作“武财神”了。明清时期皇帝更是封其为“关圣帝”、“伏魔大帝”。这样的加封建祠实则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顺应民意的一种手段,朝廷政府借关公教化百姓,使之成为万人崇拜学习的偶像。
2、文本民俗中的关公形象
从三国以来,有关关羽的历史文献和艺术文本不少,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了。最早的就是《三国志》中的关羽,同时这里面记载的他也是最真实的。但《三国志》对关羽的个人描述少之又少,短短“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便概括了关羽的背景。
陈寿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的描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算是对他比较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了。
公正而武勇、刚愎而自矜,这也许就是对关羽性格特点的高度综合了。而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他单刀赴会、刮骨疗伤、义释曹操斩颜良了,关羽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和对朋友的义薄云天都让他深深地印刻在后人的记忆中。罗贯中对关羽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的经营可谓是呕心沥血,在《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不仅仅是神勇盖世、义重如山,更是精通文韬武略的儒雅武将。《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等文本的传播和影响很快促进了关云长忠义形象被广大民众熟知,也为他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武财神”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隋唐之前,关羽以忠义著称的武将形象早已是妇孺皆知;而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迅速流行,关公庙大肆建造,具有星火燎原之势。而有关关羽的民间传说也是各说风云,被人们畅谈与茶余饭后,讲得较多的诸如剑神传说、风物传说等等。而忠义仁勇的品质在各行各业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关云长最大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关公受人尊敬的根本原因,也是他成为“武财神”的基础。
关公庙
不管是各类话本演义,还是宗教庙宇,关羽作为“武圣人”、“武财神”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心中信仰,人们祭拜他保佑事业兴顺、去灾避祸,祈求生意兴隆、仕途顺利、家庭安康。不管是山西晋商还是港澳华人,关公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商人们的南北奔波,关羽的神像也被带到全国各地。
二、关羽——“武之财神”
1、当之无愧的武神
关羽骁勇善战、纵横沙场,堪称武员中的大将,临危不乱、忠义有道,可谓是儒家中“忠、义、信、智、仁、勇”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了。也难怪被儒家、道家、佛家广受推崇和信服。官渡之战的武,白马之战的勇,关云长的神威名震天下;降汉不降曹的义,明烛达旦的忠,关公义绝忠胆确乃英雄之豪杰。如此看来,名将关云长被称为“武圣人”也是有目共睹,当之无愧,绝非沽名钓誉。到了后世,朝代更替,统治者们借住关云长“忠心护主”的形象,一方面为了统治需要,教化百姓;另一方面,弘扬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儒道思想,还给关云长封王建祠堂,将他作为国家的守护神,寄托了极大的期望。
与此同时,随着古代印刷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许多有关三国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得以普及,再加上佛教寺院和儒家道观的传道推行,以及朱子学说传授确立的蜀汉正统理论,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奉,从民间的百家信仰发展到了皇室的帝王信仰;而宋元时期“武圣人”的地位更是推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原因就是南北各地战争的频发,帝王将相和黎民百姓到关公庙举行众多的祭祀活动,以求神将护佑,战绩累累,红旗报捷,国泰民安。官府祭祀和朝廷对关公庙的大力修建及帝王对关羽的尊崇是关公信仰的最有力的支持。
2、信义的盐池之神
“南财神范蠡,北财神赵公明,东财神比干,西财神关羽。”
前三位被世人封为财神也算是有依有据,可关羽既不懂理财,又没有什么富商大贾的家庭背景,被称为“财神”还真有点令人费解。当然历史绝非偶然与臆想,关公被尊为“财神”自然有它的道理。财道与商道紧密联系,而在商业贸易中,商人们最看中的就属这诚信二字。而“忠”和“信”就是关公身上最大的闪光点了,这在前面也提到过。除此之外,关于关公成为财神的代表还有这样一些历史原因。
早期人们祭拜关羽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关羽那神威盖世的形象,加上他那正义忠义的红脸,古人们希望通过祭拜达到消灾辟邪的愿望;在佛教中关羽更是被尊称为护法神将。后来到了宋朝,由于发生了盐税纷争,关公的财神形象开始挖掘出来。历朝历代,盐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财政来源,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下跌,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宋代官府严格地实行榷盐法,榷盐法是一种国家对盐干预的专卖制度。
宋徽宗时期,在山西解州的盐池下有伤人性命的大蛇,当时盐工不敢下水而导致盐矿停产,盐税征收也变得困难。后来道教天师张继借关公斩蛇,关公由此成为盐池之神,与国家经济和商业有了联系而正式成为了“财神”。当然元朝后还有关公战蚩尤神的故事。
在《关云长大破蚩尤》的戏曲中有这样的描述:宋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奏解盐出于池,岁收课利以佐国用。近水减盐少,亏失常课。皇帝遣使者前往视察,使者遇一老人,名唤作城隍神,告之曰:“盐池之害,乃起于曾败于黄帝之蚩尤神。”…蜀将军关某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蚩尤,必有阴功。”
3、晋商与“财神”
不管是稳固朝政、解决政局及民间矛盾;还是进行阶级管理、规律臣民,统治者们利用关羽“忠君精神”和神威气势来驯化百姓,缓和社会矛盾,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可见的成效。统治者将关公美化、神圣化直接导致了关公信仰深入人心。上行下效,民间迅速掀起一股股热火朝天的“关公热”。此后,关公信仰的发展又迎来了它的有一个高峰期——明清时代。晋商中开始出现真正的关帝信仰:经商拜武财神风气。
明清时期,工商业迅速发展,商业市镇大批兴起,经济发展繁荣。随着长途贩卖贸易的发展,还出现了著名的商帮集团,最出名的要数山西晋商。与此同时,印刷业、出版业和造纸业的成熟使三国传奇走向文化市场,各类有关关羽的话本演义备受文人和劳动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的英雄崇拜和儒家忠信理念在关羽身上得以体现,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晋商们认为关羽是一个很讲义气和道义的人物代表,这种精神在生意伙伴中是极其重要的;再加上关羽本就是山西本地人,晋商就将关公作为出门经商的守护神。富甲天下的晋商商帮还出资修建了大量关帝庙,关帝庙逐渐成为商人活动的特殊场所。也正是这份公平正义和守信忠诚的商业精神理念让关公成为“武财神”,走出荆州,走出国门,飘扬四海。
晋商
三、结语
“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血性男儿胆义长,青史英名永不磨。这就是关羽,就是万人敬仰的武财神。不管是儒士礼义还是血战沙场,关云长在不同角色里不断切换,忠义伟大的人格永不褪色。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
参考文献:
1、《关羽:神化的英雄》
2、《三国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