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这是一篇长文,如果你觉得有价值,欢迎参与评论、转发与收藏。我是小欧,感谢关注!
人生发财靠康波,可惜中国人只学会了皮毛
纵观世界经济学理论,康波周期论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它由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源于他的经济统计观察,即经济发展以50-60年为周期,形成长波波动,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构推动表现为循环上升和下落,由此引述出了有关经济周期的独特逻辑探讨。
从本质上看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客观上反馈出了社会经济学中的变量统计影响,在长波周期作用视角下人们开始对经济中的变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解读逻辑,从而促使人们对于经济的认知走向有一个相对明了的观察视角。
其实关于经济周期的解读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众多不同的解读,各家理论也都有所延伸和发展,而康波周期的研究却似乎从未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因为受困于康波定义下的变量来源于统计学基础,而经验往往无法验证其实践性推演,因此康波的研究也就陷入了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众多经济学派中的经典理论。
而在我们中国康波理论的拥蹩们并不是因为宏观经济理论视角的对冲解读,往往更热衷于这个周期理论中的价格定义和作用下的投资理论佐证,原因不过是因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的一句:人生发财靠康波。由此康波理论在中国投资界圈粉无数,一时之间奉为圭皋。
但实际上中国人对于康波周期的定义是狭隘且片面的,并未有效形成一种合理的论证过程,也从未有人真正实践过“人生发财靠康波”,即使在投资预测中能够利用模型工具去理解市场风险,但做到依靠康波周期理解去完成资本积累的人依然没有出现。
而周金涛先生也年仅44岁就已经离世,尽管他在著作中论述了依赖康波演化的对冲观点,但微观实践上也并未真正达到佐证的效果。
那么我们印象下的康波投资真得可以被依赖吗?还是说自始至终我们都误读了康波周期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人眼中的投资康波:资产价格周期波动的论证
宏观经济视角过于宽泛,我们个人无从理解,也难以驾驭,但对于投资市场的波动周期研究,相对于投资逻辑和决策来说却十分重要,这种思考牵扯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到底我们依据什么在这个市场里存活?因为即使是投机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毕竟这确实影响我们的财富收入。
俗话说,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的反馈实际上在资本市场里都可以找到一定程度的影子,那么我们据此也就可以理解,既然经济具备周期波动的逻辑思路,那么资本市场中资产的价格波动是否也是一种周期循环的演化呢?
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是企业,而企业和产业的构成质量密切相关,而产业往上去汇总也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表现形式,因此既然康波理论能够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那么对于宏观下的微观资本阐释应当也是一脉相承的。
事实上康波理论里确实解释了资本的运作模式,但中国很多投资者眼中并未深究其内在理论的逻辑,只着眼于表面波动带来的资产变化效应,认为康波指导下的资本投资无非是基于价格低点的买入和价格高点的卖出,因此也就始终被困在价格的短期效应中难以自拔!
同时市场资产中估值定位是中国投资人巨大的一个麻烦,投资者似乎从未有过判断标准,即使是相对处于优势的机构投资者也并未展现出对于价格反馈的合理解读能力,因而造成市场反复在资产价格的内外风险冲击下失去掌控,这么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发展和核心论证从未触及到波动内容的实质,实际上这正是中国投资者最大的迷失之一:资产有价,这价到底是什么价?是价格还是价值?因为在内外变量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周期的变化远比宏观周期要短暂,甚至可以说每分每秒都在变,那么我们缺乏康波周期下长时空研究,我们如何界定资产价格的合理性?
中国人过度解读了短时效下的市场逻辑,僵化地套用了康波理论去佐证投资逻辑,同时又无法真正解释清楚上面的问题,眼里只有价格波动下的差价,因而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大的现状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市场变量波动是否真得可以被预估?
即使康波周期中关于回升——繁荣——衰退——萧条的理论可以套用到资产端的价格演化上,那也需要我们理解清楚市场变量波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否则我们依然停留在波动的表面上。
数十年以来,中国市场中始终存在一类人,就是所谓的股评家,他们依据各自理论去表达投资的可复制性,从借用各种经济理论到自我经验的验证不一而足,但实际上我们连市场变量是否具备他们阐释下的可预估性都还没有搞清楚。
和宏观经济理论的论证不同,资产市场里的波动更显复杂和细分,所有波动表现都需要研究其市场反馈的内在逻辑,但要全面却极其艰难,因为一旦涉及到人性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交织,那么其复杂程度就难以估量。这是对于市场变量波动不可估的一种解读。
但实际上从另外一个方面上去看,即使人的行为在研究上尚有心理学的共性存在,那么行为举止影响下的资产价值难道就不能量化?短时效很难,如果想康波一样拉长周期去观察呢?是否也会得出一种相对共性下的结论和评估呢?这是基于市场变量可估的一种理解。
其实我认为资本市场的内在逻辑上是具备方向性的,但短时效应和利用K线组合评估的人为估价方式实际上并不可靠,属于不可控变量的部分。
我们的市场之所以波动性如此之大,不仅是因为中国人理解错了康波的低买高卖,而且过分执迷于市场不可控量的部分,因为大部分投资人浮躁且短视,不愿意下苦功夫去研究一个相对安全边际性较高的逻辑思考过程,因而形成了了一个长久不可控的市场。
三、中国投资人误解了康波里对冲风险的可靠性
康波理论实际上的研究是为了让人们在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脉络基础上,提供一种对冲风险机制,这就是后来凯恩斯主张以刺激应对经济周期的由来之一,人类自身的行为造就了经济现象,但反过来人为研究现象的力量也可以让时代的风险减少,这就是对冲。
但我们需要了解对冲的手段是在人们清楚地掌控风险的基础上,但我们能做到时时把控风险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不要说经济风险的不可控变量大得惊人,而且观察我们人类过去的经验过程,我们几乎没有哪一次可以阻挡康波周期中衰落和萧条的到来。
因此对冲只能延阻风险的系数,而且其可靠性往往会因为波动周期中的差异化因子变得更加脆弱。
这就像宏观经济里的调控方式,上一次危机我们可以用四万亿金融刺激投资舒缓,但这一次就很可能在边际效应的作用下显得困惑且艰难!
回到市场里,我们应对每一次决策的逻辑思考过程,实际上有标准却不应该僵化,市场的波动乃至个股的波动,其内在逻辑都在考验你的应对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变量,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就能对冲过去的,你知道低点在哪里?你又如何判断高点在哪里?
因此我说这需要在康波周期的研究里,加上一个自我评估价值的标准或者体系,它能够反馈出市场的变量应对标准,也许能够让你在长周期逻辑上真正有效地抵御风险,这才是研究康波的正确法门。
四、构筑投资决策里的价值评估体系——实现逆周期的要诀
想要做到真正的对冲风险,除了能够提前察觉风险降临的变量过程之外,我们需要在思考之上决策之下去了解我们投资标的的一切确定性,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评估市场波动和个股波动的一种底线,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明确位于康波周期中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于宏观经济看康德拉季耶夫认为是科学技术创新,于微观投资我认为应该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定位,因此我认为要想利用康波规律去对冲市场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个人衡量投资决策的价值评估体系,以企业核心价值去对冲价格波动,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确定性去面对不可控变量,从而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说到价值,这真是中国市场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中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家的企业到底值多少?个人投资者不知道,机构投资者不知道,甚至连市场在募资评估的时候都是稀里糊涂的,PE从来都是个摆设,即使是动态PE也高得吓人。
西方价值体系评估的办法僵化地套用在中国企业的头上也不合适,那么我们到底依据什么来判断企业价格和价值的波动?中心锚定得到底是什么?
想要搞清楚这个东西,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们企业的市场定位、运营生产、发展逻辑、核心资产、还有未来变量的动态评估,这才是正经的投资模型框架,是需要每一个投资人一点点依靠能力和市场参与去建立起来的东西。
但这种细化的评估能力,大部分的中国人根本就无心去研究学习,也做不到细化和灵活应对决策参考,这个东西不能僵化不能套用,因此特别艰难。这也是为什么机构的优势比个人大的原因,他们是有能力汇整这些东西的,但在中国市场里我还没有见到那个机构能够真正完成这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在中国上市企业的报表中,这些细化的信披汇总实际上从来没有人认真研究过,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一家企业的核心价值到底有没有被体现出来,只有当核心价值评估体系丢失的时候,市场参与者才会盲目相信单纯的价格波动,以至于追涨杀跌。
中国投资者缺乏学习的信心基础,也缺乏完整估价市场的能力,因此风险对冲只能逆来顺受,加上很多的市场机制完全无法做到良性循环维护,因此才会如此尴尬而力不从心!
五、人生发财确实靠康波,但需要严密的投资逻辑解读
经济周期运转循环不息,但方向上看总是人类行为向前驱动的结果,尽管过程曲折且多变,最终仍是先进替代落后,高效取代低效,丰富充实贫乏,这就是人类经济学发展的秘密。
康波理论研究且总结出了人类在驱前进步中的共性特点,实际上也就间接证实了即使人性复杂,但基于行为的共性效应,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因此周金涛先生所阐述的人生发财靠康波或者人生资产需要靠机遇的说法,也有一定合理性,只是在机遇来临之前,如果毫无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我们依然会白白错失机会,就像我们在资本市场里来回追涨杀跌,忙忙碌碌却始终一无所得,甚至赔得一塌糊涂。
没有逻辑指导决策,没有系统价值评估能力支撑看待价格的无序波动,我们一定会迷失在康波的循环里,到头来参与也和没参与一样。
人生发财确实靠康波,但是那是需要有严密逻辑支撑的康波阐释,我们中国的投资者确实需要完善这些东西,它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也不是单纯躺在财务报表里的简单数据罗列,研究企业,了解企业,再做投资决策,这是中国投资人要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市场成熟的必经之路。
本文系小欧本人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否则将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