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诞生的历史背景:西欧的时代必然+拜占庭东方危机
十字军(Crusades)东征是11-13世纪持续近200年的军事活动。在东罗马帝国的突然衰落下,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伊斯兰世界的威胁,以及西欧基督徒渴望以“收复圣地”来为自己“赎罪”的精神力帮助下。西欧特别是拉丁语国家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们,号召并招募当地普通农民、骑士甚至商人加入到十字军。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描绘他们围攻安条克的艺术作品
十字军不仅改变了中世纪末期的历史进程,还改变了最具历史性的古典帝国——拜占庭帝国最终走向了彻底堕落。虽然十字军一度帮助罗马人恢复了部分小亚细亚的领土,但正是这些近似强盗组成的军队,在第四次东征时摧毁了帝国的国本。
十字军的诞生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在11世纪末的历史阶段中,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最终让这些西欧拉丁人汇集到一起。这是一场宗教战争,也是一场财富的争夺战,更是一场让罗马人的拜占庭帝国从衰落走向回光返照,再跌入到深渊的军事行动。
历史学中的十字军
在现代史学中,十字军东征一词首先指的是欧洲基督徒在11、12和13世纪为圣地进行的军事远征。这一术语所适用的冲突已经扩大到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发起、支持和有时指导的反对异教徒的其他运动,异教徒或所谓的宗教目的。
这些不同于其他基督教宗教战争,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一种忏悔活动,使参与者对所有承认的罪行都能获得宽恕。十字军东征这个词的用法可能会产生一种对连贯性的误导印象,特别是对早期十字军东征尤甚。
当代英国历史学家盖尔斯·康斯泰博(Giles Constable,1929-),把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学的定义分成四组,每一组对什么是“十字军东征”有不同的看法:传统主义者,如汉斯·埃伯哈德·迈耶(Hans Eberhard Mayer)认为十字军只包括旨在恢复耶路撒冷的运动;多元主义者,如乔纳森·赖利·史密斯(Jonathan Riley-Smith)认为十字军活动不仅在圣地,还包括了其他有誓言的活动;大众化主义者,如保罗·阿尔凡德里(Paul Alphandery)和爱迪恩·德拉鲁里(Etienne Delaruelle)则认为,十字军的活动包括以了狂热的宗教流行运动;宽泛派的代表恩斯特·迪特·海赫(Ernst-Dieter Hehl)将所有的拉丁人圣战都归为十字军。
中世纪的十字军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通常以拉丁语“iter”(征途)和“peregrinatio”(朝圣)代指相关的军事行动。而十字军的术语与12世纪基督教朝圣的术语基本上没有区别。直到这个世纪末,十字军才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十字军符号,也就是十字军的十字旗。现代英语的“Crusads”(十字军东征)在17世纪初才被提及。
阿拉伯语单词“斗争”或“争夺”,特别是“伊斯兰圣战”一词,通常被用于穆斯林对异教徒的宗教战争,通常被古兰经和传统教导为一种义务。“法兰克人”和“拉丁人”在西欧十字军东征期间被近东人民使用,用于拜占庭基督徒的“希腊人”。
而“撒拉逊人”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基督徒称呼,源于希腊人或罗马人对叙利亚沙漠游牧民族的称呼,而“雅各布派”则是指那些属于叙利亚东正教的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十字军士兵和十字军国家,则分别被称为来自法兰克的“外乡人”和“海外之地”。
那么为何在11世纪这个新千年时期会诞生十字军,开始了与穆斯林展开近200年的战争呢? 伊斯兰势力触及欧洲
穆斯林征服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扩张之一。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了从东到印度河、西跨北非,西北远达法国南部到西部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不过因为内部分裂和宗教斗争没能再次扩大。什叶派伊斯兰教在波斯等地兴起,他们宣称只有穆罕默德的堂兄、女婿阿里和女儿法蒂玛的后代才能合法成为哈里发。他们与主流逊尼派伊斯兰教在神学、宗教仪式和法律上产生了严重而广泛的分歧。
十字军的祈祷
在西班牙,从北非入侵到这里的穆斯林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公元969年,在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统治下,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和地中海东海岸的黎凡特开始分裂。穆斯林统治者并不需要犹太人或基督教徒完全服从伊斯兰教,这些异教徒可以在缴纳人头税后继续保持信仰。
在近东,少数穆斯林精英统治着希腊、亚美尼亚、叙利亚和科普特(埃及)的土著基督徒。“疯子哈里发”哈基姆(985-1021年在位)下令摧毁了耶路撒冷著名的基督圣地圣墓教堂,还迫害了基督徒10余年,后来还逼迫基督徒该穿黑袍。到11世纪末,虽然有消息称基督徒被允保留他们的教堂,然而也有记录称基督朝圣者遭到过攻击。
显然,基督徒特别是生活在近东和中东地区的基督徒,在穆斯林征服这里后受到了极大地迫害,他们中虽然很多人仍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但也有很多人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以维持生活。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君士坦丁一世在4世纪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很快他通过《米兰赦令》将基督教合法化,并在形式上定位帝国国教(法律上正式定位国教为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时)。不过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延续了罗马人的香火,东帝国的帝都君士坦丁堡也成为了基督教世界最大城市。
虽然6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下,一度收复了北非和意大利两块罗马旧地。但很快就因为内忧外患遭遇到了边境危机。到了7世纪初,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进行了一场近30年的战争。虽然最终胜利,却因此伤害了帝国的原气。
穆斯林征服后罗马帝国领土一半被占领
恰逢此时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人,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凝聚力大增,又盯准了罗马和波斯大国之间的两败俱伤,仅用了短短10余年就完成了对罗马帝国黎凡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埃及和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萨珊波斯帝国则直接亡国。
此后经过长期的拉锯战,罗马人虽然保住了小亚细亚和希腊的帝国核心区,但也在8世纪丢掉了非洲最后的领土——阿非利加行省。穆斯林从地中海东南海岸开始蔓延到海中的各个岛屿,甚至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大部。
7-9世纪的东罗马帝国经历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皇帝希望借助打压圣像来夺回更多皇权,并削弱教会和僧侣的特权。帝国因为宗教内耗耽误了恢复的良机,在小亚细亚东方的边界上还要长期与穆斯林军队对峙和征伐。
9世纪中期随着圣像破坏运动的结束,东帝国在一系列有所作为的皇帝带动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到了10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上开始重新复苏,面对穆斯林3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有多好转。在马其顿王朝中前期,尼基弗鲁斯一世、约翰二世和巴西尔二世的统治时,东罗马军队还收复了叙利亚与上美索不达米亚的部分失地,安条克、塔尔苏斯、埃德萨等丧失300多年的重镇回到帝国怀抱。
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在亚洲的领土基本丧失
可好景不长,巴西尔二世死后拜占庭帝国就因为内外原因迅速走向衰落。特别是1071年8月,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帝国进行的曼齐克特战役后,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走势。战役过后曾经在11世纪初不可一世的罗马人精锐遭到严重打击,而且还因为不断的内乱和经济危机严重削弱了国力,突厥人趁机在不到十年里就从亚美尼亚渗透到了爱琴海岸。
伊斯兰势力已经尽占小亚细亚,曾经是欧洲应对穆斯林桥头堡的拜占庭帝国岌岌可危,西欧也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西欧的社会变革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虽然日耳曼多支蛮族都曾经在罗马旧地上写下过历史,但最终他们中实力最强(或者说运气最好)的法兰克人,于8-9世纪在西欧称霸。查理曼在接受了罗马教皇的加冕后,成功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这让东方的东罗马帝国颜面扫地,许多西欧人在法理上已经不认可拜占庭的罗马正统性。
封建领主和骑士成为十字军的领导者
但是法兰克王国在后续的发展中并不理想,他们因为分裂和内乱没有能够在日耳曼人的西欧世界中完成统一,虽然在这里接受了罗马的拉丁文化,但法兰克人后来反而走向分化。相对于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经济与人口,西欧的拉丁地区在11世纪之前都仍不及。除了贵族和骑士等权贵阶级,西欧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愚昧无知的地方,王宫与修道院以外充斥着野蛮。
到了公元1000年以后,西欧地区在生产力提高特别是农业粮食产量提高后,人口开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因为粮食的富足,人口迁移在这一时期少了许多。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崩溃后,西欧越来越陷入到严重的分裂中。采邑制度成为了后续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松散的城邦诸侯制度,也滋生出了地方封建领主和它们的随从——骑士。它们成为了十字军之前西欧的最主要权力阶级。
对于仍旧野蛮暴力的西欧地区来说,纵然封建领主互相功伐的场面比比皆是,但规模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内斗很难掀起大的波澜。然而这些浑身上下充斥着战争荷尔蒙的家伙们,却难以在西欧地区找到一个适合“发泄”的场合,而东征恰好给了这些人“发泄”的机会。
十字军的宗教目的
与东方拜占庭帝国统一在东正教会之下有所不同,西欧虽然有至高无上的罗马教宗在,但因为政治上的分裂,这里的基督教却在起初有很多不同声音。西欧当地的庄园农业经济,导致了当地的修道院很多时候依赖于庄园主,因此庄园主们往往干涉地方教会或修道院,甚至迫使它们买卖圣职和娶妾。
1154年的法兰克人西部地区
910年,在今天法国西南图卢兹的阿基坦公爵辖地,建立起了克吕尼修道院。这个修道院成为了西欧非意大利地区首个直接向罗马教宗汇报的修道院,从而摆脱了当地庄园主的控制。僧侣们更加重视宗教修行,鼓励传教和艺术创作和对穷人照顾。
克吕尼改革很快在西欧各地开花,它极大程度的提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虔诚,增强了天主教地区的凝聚力。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克吕尼教会追求“上帝的和平”,以鼓励教徒前往基督教圣地。一旦抵达圣地进行祈祷,人们相信他可以治愈疾病或杀死一个恶人。
早在1054年,法国北部的康布雷主教就率领3000名信徒千里迢迢去到耶路撒冷。十年之后,科隆和美因茨的万名基督徒去也去到那里,但其中三分之一在半路途中死去。这里仍旧是阿拉伯穆斯林的领地,显然
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人们开始疯狂相信“赎罪说”,它几乎控制了所有西欧拉丁人的人生观、财富观和价值观。一旦“赎罪”成功就可以在死后升入“天国”,这让这里的信徒们开始有了为上帝而战的动力。实际上,十字军东征的行动与伊斯兰教的圣战异曲同工。
东征前的局部胜利的鼓舞
公元711年,阿拉伯的倭马亚王朝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中的核心是原本生长在北非的柏柏尔人。三年后,在前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建国3个世纪的西哥特王国被穆斯林灭亡。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基督徒(主要是西哥特人与原住民的混血)逃亡到北部狭长的地带。
718年,西哥特贵族在半岛北部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正式开始以基督教国家向穆斯林收复土地。750年,倭马亚王朝被伊本·阿拔斯的后代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家族贵族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从埃及逃到西班牙,在南部的科尔多瓦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自称科尔多瓦埃米尔(总督)。由此形成了南北对峙、互相争战的局面。
后倭马亚王朝(绿)与北方的基督教国家的南北对峙,西北为莱昂王国
914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迁都到莱昂后更名莱昂王国。但整个10世纪,因为伊比利亚北方基督教各国家的内斗与穆斯林更胜一筹的实力,莱昂和后来从其分裂出来的卡斯蒂利亚伯爵国等基督势力,在10世纪末被后倭马亚王朝的权臣曼苏尔彻底挫败,不得不俯首称臣。
但曼苏尔在1002年去世后,后倭马亚王朝就陷入到了权力纷争动荡中,这给了基督国家以机会。穆斯林各个势力开始从基督国家借兵火并,基督徒开始不断接触南方的土地。1031年,后倭马亚王朝末代皇帝沙西姆被废黜。从此,伊比利亚半岛的南北力量对比产生了逆转。
阿方索六世
后倭马亚王朝灭亡后,原穆斯林控制区被分裂为若干个诸侯国(Taifa),他们的内斗中继续让基督国家渔翁得利。而基督王国则在不断整合中逐渐走向统一,1037年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建立后,特别是阿方索六世重新统一该王国后,加速了对穆斯林地区的征服。1080年代,阿方索六世率领他的部队征服了半岛中央的重镇托莱多,还威胁到了巴伦西亚和塞维利亚附近的穆斯林小国。
此外,来自于北欧的诺曼人(即维京人、诺斯人或斯堪的纳维亚人)于999年首次来到意大利南部,开始在意大利半岛南部渗透并建立据点。据说这些诺曼人很多是因为在耶路撒冷朝圣返回的途中,看中了意大利南部。1017年开始他们在伦巴底人的怂恿下,诺曼人借由前者的土地开始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的“意大利首长区”(位于意大利半岛南端)。
1154年,诺曼人建立不久的西西里王国
1061年开始,诺曼人开始从意大利南端的雷焦卡拉布里亚出发,往北向被穆斯林统治250年的西西里岛发起进攻,经过30年的不懈攻击,诺曼人终于彻底扫除了穆斯林在西西里岛上的势力。西西里岛作为地中海中央的大型岛屿,对于整个地中海的格局有巨大意义。
毫无疑问,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以及西西里岛等地的基督徒胜利,穆斯林的不断败退,给了西欧其他基督徒以强心针。
催化剂:克莱芒会议
1081年,科穆宁王朝开国皇帝(不算伊萨克一世)阿莱克修斯一世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主人,但此时帝国已经无法控制在小亚细亚渗透十年的突厥人。而帝国的军区制和雇佣兵精英部队早已损失殆尽,没有实力扫清伊斯兰教在安纳托利亚的势力。于是阿莱克修斯开始转向西方求援,1090年他开始向教宗乌尔班二世示好,1095年还与其会面请求帮助。
克莱芒会议
在前面的种种历史环境共同作用下,1095年12月,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芒会议发表了演讲。他号召所有基督徒,特别是西欧的天主教徒前往东方黎凡特,夺回耶稣的出生和去世的圣地——巴勒斯坦。
教宗在西欧的影响力在克吕尼改革后世无与伦比的,加上前面提到的种种理由。西欧的基督徒,从封建领主再到骑士,再到农民阶级无不欢欣鼓舞,隔年很快就发起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由于这些西欧拉丁基督士兵普遍使用十字架标志,这支部队也很快有了自己的特殊名称——十字军。
于是,从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就揭开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序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0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