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教第一
“立”为设立之意,“教”指教育方法。“立教”就是设立一种给人以启蒙的教育方法的意思。本章朱熹主要引用了古代圣贤的教育之道,以此而阐述印证他自己的教育方法,以此而教导儿童明人伦之礼,持守成之道。
学习过程中,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节学记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shú),党有庠,术有序(xiáng),国有学。
【注】《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塾:古代的家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党:古代行政单位,通常五百人家为一党。庠:一党之中设立的学校。术:古代行政单位,“州”的意思,通常五个党为一州。序:一州之内设立的学校,党、庠和序都是小学,基础教育。国:国都,通常指周天子或诸侯国的国都。学:国都设立的学校,此为大学,高等教育。
【译】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州里办学有“序”,这都是基础教育;国都办学有“学”,这是高等教育。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 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注】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契(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契,又名卨,别称"阏伯"。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兄。被帝尧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契成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契与兄弟实沈曾居于深林之中,因二人不和,父亲帝喾把契迁居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把实沈封迁居至大夏(今山西省太原市),将兄弟二人分开。尧称帝时封契为司徒,后被封为契玄王。契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契在他的居住地商(今商丘)做火正,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中国民间尊他为"火神"。契死后葬于商丘阏伯台下,由于契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南宋时,宋高宗颁旨召封其为"商丘宣明王",由皇帝直接主持祭祀商丘宣明王的祀典。 阏伯成为南宋朝廷最为崇奉的国运神,崇祀活动伴随南宋朝廷始终。逸:安闲。伦:次序。司徒:古代掌管教化的官员,属于六卿之一。
【译】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不接受教育,不知礼义,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大禹)又为此担忧(前忧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现忧人民没有教育。)于是派遣契担任司徒,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知道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妇要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舜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fū)五教,在宽。”命夔(kuí)曰:“命汝典乐,教冑(zhòu)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注】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五品: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逊:恭顺。敷:布置。五教:五种教育,分别对应上面的五品即君臣之间要教他们义、父子之间要教他们亲、夫妻之间要教他们别、兄弟之间要教他们序、朋友之间要教他们信。夔:舜的时候被任命为乐官。典:掌管。冑子:古代帝王及卿大夫的长子。栗:严肃。虐:残暴。永:通咏,咏唱。声:宫商角徵羽,五声。律:十二种音律的统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克:能。
【译】舜命令契说:百姓之间不亲,五种人伦之间紊乱而不谦逊。你作为掌管人伦的司徒,要把五种人伦的教育宣传出去,但宣传时要本着宽厚的原则。舜命令夔说:命令你做乐官,去教导年轻人,要让他们成长的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性情刚正而不盛气凌人,态度温和而不傲慢。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用来延长诗的寿命的,唱歌的声音要符合思想感情,也要符合音律。八种乐器的声音可以和谐演奏,不要弄乱它们的演奏顺序,让神人们听了都感觉快乐和谐。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yīn)、任、恤(xù);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注】周礼:原名《周官司》,是一本讲周代礼仪制度的书,故称《周礼》。今文家认为是王莽时刘歆伪作。大司徒:主管国家教化的最高长官司。三物:三件事。宾兴:乡大夫论其贤者能者而尊为宾,向朝延举荐。宾,宾客。兴,举。 知:通“智”。圣:整理通明。 友:兄弟友善。睦:与九族亲善。婣:同“姻”。对姻亲友善。任:信任朋友。恤:怜惜救济贫困的人。 御:驾御马车。数:数学。 纠:矫正,纠察。 弟:同“悌”,弟顺从兄,兄弟友爱。 造言:造谣。
【译】用三方面内容来教育万民,而荐举贤能者。一是六德:明白事理、爱人及物、通达而能预见、适时决断、言谈发自内心、刚柔适宜。二是六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九族、亲爱姻戚、信任朋友、救济贫穷。三是六艺:五类礼义、六种歌舞、五种射法、五种驾驭车马法、六种造字法、九种数学计算法。用实行于乡中的八种刑罚纠察万民:一是针对不孝的刑罚,二是针对不和睦九族的刑罚,三是针对不亲爱姻戚的刑罚,四是针对不友爱兄弟的刑罚,五是针对不信任朋友的刑罚,六是针对不救济贫困的刑罚,七是针对制造谣言的刑罚,八是针对暴乱之民的刑罚。
王制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注】《王制》:《礼记》中的篇名。乐正:乐官名。掌教之官司。崇:崇尚,推重。四术:诗、书、礼、乐。 四教: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顺:依。造:成,造就。
【译】《王制》上说:掌管音乐的官擅长《诗》、《书》、《礼》、《乐》,立下了四种教育内容,按照先王制的《诗》、《书》、《礼》、《乐》来塑造有知识的人。春天和秋天时教他们《礼》和《乐》,冬天和夏天的时候教他们《诗》和《书》。
《弟子职》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sù)兴夜寐(mèi),衣带必饬(ch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xiè)。是谓学则。
【注】《弟子职》:《管子》(管仲作)的篇名。 弟子:学生。则:法则,效法。 极:穷尽。 弟:同“悌”,善事兄长。毋:不,不要。恃:依仗,凭籍。 式:敬,榜样。夙:早。寐:入睡,睡。 饬:整顿,整齐。 益:增。 小心翼翼:恭敬谨慎。 懈:怠,松散。 学则:学习的法则。
【译】《弟子职》上说:先生施予教悔,弟子遵照实行。若是保持谦恭虚心的态度,所学自能彻底。见善就跟着去做,见义就努力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一定要接近有德之士。容色保持端正,内心必合于规范。早起迟眠。衣带必须整齐;朝学暮习,总是要小心翼翼。专心遵守这些而不懈怠。这就是学习规则。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本文见《论语》的《学而》章。弟子:学生,年幼的人。 弟:同“悌”,敬爱兄长。 泛,广,广泛。仁:仁者。仁,仁爱,爱人。
【译】翻译: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家里便敬爱兄长;为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后,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本文见《论语》的《泰伯》章。兴:起,开头。
【译】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感悟: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进一步,则可以归结为审美教育思想.
《乐记》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注】乐记:《礼记》中的篇名。期须:短暂,片刻。
【译】《乐记》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
感悟:君子在一般人面前,应当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会使人信用也就是说,他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从内心到外表都光明磊落,有所规范,并且一致,而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本文见《论语》的学《学而》章。子夏(公元前507年—— ?):名叫卜商,子夏是字。春秋卫国人,孔子的学生。贤贤:以贤为贤。色:好色,喜欢美色。致:委,献身。
【译】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感悟:
子夏的这几句话意在重申孔子的观点:修德必须重视实践。在他看来,德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的学问,这与掌握了多少文化知识并无太大的关联。并且,他还给我们指出,只要能在实践中做到“德”“孝”“忠”“信”等,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那个人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德行远比学识重要。
备注: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 ,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军事家、道法家。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立教篇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