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
也是俗称的“小年”
小年一到,春节就不远了
舞龙舞狮
作为春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
1月17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馆、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阆中市人民政府承办,南充市文化馆、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四川省2020年“千龙千狮闹新春”集中展演在南充阆中市阆中中学体育场举行。
此次活动。整场表演分为“龙吟狮啸喜贺新春”“龙腾狮舞欢庆盛世”“龙飞狮跃筑梦兴川”三个篇章,表达溯源阆中古城春节文化由来,庆祝太平盛世吉祥如意欢乐年。
现场都有哪些精彩的非遗展示呢?
一起去看看~
成都黄龙溪火龙灯舞
成都双流县黄龙溪的“烧火龙”源于东汉,盛于南宋,世代相传,是古老“龙灯会”一项重大活动。而“火龙灯舞”则起源于南宋时期,是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民俗活动。2008年,“黄龙溪火龙灯舞”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火龙灯舞”除了火龙以外,人们还在前面安排排灯,宫灯以及象征水底世界的蟹、鱼、虾、蛙等灯,辅以各类五彩缤纷的灯幅、灯牌在前开道,龙身随着龙头起伏摆动,在伴奏的乐声中做出各种飞舞的姿态,烧花人员一齐点燃烟花,对准火龙或舞龙队员,整个场面欢声雷动。
泸州雨坛彩龙
“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县、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雨坛乡,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乡也因此得名。2006年,“泸州雨坛彩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雨坛彩龙”表演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抢宝”“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数十个动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
乐山沐川草龙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流行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沐川草龙历史悠久,相传其起源与唐太宗登基前枕稻草而眠的历史有关,后人因此将稻草编扎的龙灯视为祥瑞的象征,当众舞动戏耍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8年,“沐川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沐川草龙形制讲究,龙头、龙身、龙尾的设计尤为精巧,龙眼、龙须、龙角、龙鳞、龙爪等细节都处理得活灵活现,舞耍起来气势夺人,蔚为壮观。舞龙者为训练有素的强壮男子,届时他们描花脸,裸上臂,着草帽,披草肩,系草裙,扎草护腿,穿草鞋,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按照传统程式激情舞耍,将沐川草龙精、妙、奇、神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眉山青神竹编(扎制草龙)
眉山市青神竹龙就由青神竹编编制而成,曾荣获“最长竹编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眉山青神竹编(扎制草龙)男子龙长34米,重80公斤,女子龙长30米,重75公斤。两条竹龙上下翻飞、穿云破雾,既舞出了龙腾盛世的威风凛凛,又展示了青神竹编的精美绝伦。
遂宁船山桃子龙
“船山桃子龙”产生于南北朝,因其身躯为脱节的桃子(竹篾扎制)而得名(亦称脱节龙)。2007年,“船山桃子龙”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桃子龙为脱节龙,表演时各舞者可任意来回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欢腾、沉浮。它代表性的表演有:玉女献桃、桃龙出宫、小鹿跳栏、双龙同欢、桃龙拜寿、左右穿花、顽童骑龙,同贺龙门。
宜宾李庄草龙
宜宾市李庄草龙舞起源唐代,李庄草龙通身披挂金色稻草,寓意丰收、祈愿美好。2009年,宜宾“李庄草龙舞”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劲爆、干练的李庄草龙舞,表现了宜宾人爽直热情的性格,彰显了李庄味道:“醉龙舞”里体味美酒的芳醇、“跳板龙舞”有大江文化的诗意表述、“侧睡龙舞”表现宜宾人锐意创新的精神。
达州安仁板凳龙
“安仁板凳龙”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2007年,“安仁板凳龙”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仁板凳龙”的舞姿动作繁复,多姿多态。基本动作有追、赶、跑、跳、翻、窜、扒等。通过表演龙戏水、龙蹿珠、龙抱宝、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充分展示出男人的阳刚之美。其伴奏也极具特色,完全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
遂宁耍旱龙
“耍旱龙”是流传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地区的民间龙舞,是过去天旱时节,当地农民向龙王祈雨的一种方式。2007年,“耍旱龙”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耍旱龙一般在龙王庙前进行,舞蹈时,艺人们纷纷抬着龙王,舞动龙头、龙身,一些壮年男子从龙王井中提来泉水,纷纷跟向龙王身上泼去……卓筒井龙王庙耍旱龙,别具一格:一是让传说中的龙王走下殿堂,通过舞蹈形式艺术再现,使龙王更接近生活,接近群众;二是耍旱龙,要泼水,这在很多旱龙舞蹈中是很少见的。
泸州玄滩狮舞
“玄滩狮舞”是中国舞狮中北狮派系的武狮流派,具有150多年的传承历史,狮子造型精美。2009年,“玄滩狮舞”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玄滩狮舞”在自身艺术的基础上学习提炼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堂狮子”“高跷狮子”“搬打狮子”“地狮子”等的精粹二自成一派,狮舞以雌雄成对并配有小狮子出场,另设有猴子、和尚等,并辅以“耍云、民间武艺、小耍、吐火、钻火帘圈、叠罗汉”等节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富内涵。“玄滩狮舞”运用川剧锣鼓伴奏,使音乐、舞狮、武艺,交相辉映,以惊、奇、险、绝、美高度统一,将“丰富的神态,独特的舞步,威武的狮型和悦耳的伴奏”融为一体,成为泸县汉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代表作之一。
绵阳三台建中高跷狮灯
“建中高跷狮灯”是四川省三台县很多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绵阳三台“建中高跷狮灯”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建中高跷狮灯”有许多的高难度动作,如高跷表演、高台表演、武术杂耍等。高台表演分码桌子、一眼井等,武术杂耍常见的有标火圈、标刀圈、水火流星、切桌角、倒踢等。同时其还有考验技能和智慧的“破阵”,主人为活跃气氛而故意设置一些难题,要表演者破解,如报柴(财)进屋、进活宝(狗或泥鳅)、太公钓鱼等武阵之法,还有对对联、见景题字等文阵之法,妙趣横生。
乐山向家班狮舞
向家班狮舞于1796年创建于今天的眉山市仁寿县富家镇,后被传承人带到乐山。1980年,在乐山市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向家班重新搭班,逐渐成为代表乐山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2011年,“向家班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家班多年来细致研究狮子的习性、动作,吸收其他舞狮精髓,对原有狮舞的“跳、跃、翻、滚”动作进行再创作,表达出狮子喜怒哀乐的情绪,形成了向家班狮舞“灵活、生动、雄壮、健美”的特点。
广元仓溪元坝狮舞
元坝狮舞,源自西汉,根植苍溪。元坝狮舞完美地融合了苍溪地方武术、杂技、舞蹈等许多艺术元素,其阵势、舞姿、出场、表情达意、鼓乐伴奏都独具魅力。2011年,“元坝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坝狮舞有大狮舞与小狮舞之分。大狮舞一般在节日、庆典的集市欢乐场上表演。群狮团舞,借锣鼓唢呐助阵,借烟火炮仗壮威。场面宏大,舞姿剽悍夸张,以高超技艺折服观众。小狮舞仅三五个人就能完成。他们是独狮独舞,一般是过年过节,走村窜户,到家户人家去讨个吉祥。
隆昌双凤龙灯舞
“双凤龙灯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武德四年朝廷在双凤设来凤县。来凤设县后,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求得风调雨顺,县衙下令:来凤境内必须耍龙灯,双凤地区就开始有了“舞龙灯”。2009年, “双凤龙灯舞”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历代传承,双凤龙已经形成了“蛟龙出海、鱼跃龙门、龙吐莲花”等15套娴熟、完整而优美的舞蹈动作,舞姿也由以前单一围大圈的动作发展到现在的穿梭、扭转,并与舞蹈、武术相结合,增加了飘逸、飞翔之感。
龙腾狮舞贺新春
乡愁乡情年味浓
“千龙千狮闹新春”舞龙舞狮展演活动
接下来还将在全省城乡轮番上演
期待与你的相遇
让我们在非遗的魅力中
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吧~
部分文章来源:四川文旅厅 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 | 吴思圆 排版 | 吴思圆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ichfysc@163.com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