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几乎什么都能被做成共享产品,从单车到充电宝,再到汽车,几乎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但是到了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款产品做到真正盈利的。然而近日一项来自鲸准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共享雨伞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共享雨伞的前部投资者们已经实现了盈利,而且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根据一些相关新闻显示,关于共享雨伞的消息并不算乐观,很多投放的雨伞并没有被按时归还。据不完全统计,某共享雨伞公司投放的雨伞有三十万把,但是归还的雨伞只有不大十万把。
但是这并未影响到共享雨伞的发展,甚至对于投资者来说直接未归还给他们带来的营收会更多。不同于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的成本相比较来说更容易控制。一般雨伞的出厂成本一般不会超过9元,加上共享雨伞的投资者又是几十万把的批量订单,自然平均价格又会相应的下降一些。
而对于共享雨伞的运营来说,一般都需要缴纳19到49元不等的押金,相比起共享单车99至199元的押金,这样的金额只算得上是小额支付,况且很多人心理上觉得即便是用几十元换一把伞也没什么巨大的损失。但这样其实就是变相的帮助了共享雨伞的投资人以很高的利润额卖出了十几万把伞,还进一步促进了共享雨伞的发展。在外人看来收不回雨伞是很大的损失,但是其实是投资人盈利的狂欢。
而目前共享雨伞的发展还会进一步的扩大。根据相关企业的消息,共享雨伞的品牌之一漂流伞先后获得德同、道生和蚂蚁金服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现下业务规模已经扩展到27个直营城市,落地设备投放点超过20000个,在运营雨伞超过50万把,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共享晴雨伞服务商。而在未来,共享雨伞可铺设点位将覆盖超过300万,共包括约35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级市适宜共享雨伞行业的发展,市场前景巨大。
但是这种变相卖伞的共享雨伞真的能够或者说应该继续下去吗?原本共享经济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却因为盈利造成了现在这种变了味的共享经济,即便是投资人因此赚的钱再多,也最终是失去了原先创办的初心。当人们反应过来之后,对这样的一种项目只会是一种不屑的吐槽,而并不会感谢它带来的便利。
这也侧面展现了现在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不合理之处。共享本身应该是建立在诚信的出之上的,但是有太多利益之上的使用者破坏了规则,便造成了更多的投资人因为规则被破坏而想方设法的通过遵守规则的人身上盈利,造成了恶性循环,或许对于共享经济不论是投资者还是使用者都应该更慎重一点。
注: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