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烂泥中的坦克战:伊朗300辆先进坦克闯沼泽,被泥坑里的T-62打垮

烂泥中的坦克战:伊朗300辆先进坦克闯沼泽,被泥坑里的T-62打垮


“奇伏坦”主战坦克

说到上个世纪的两伊战争,国际公认是这一场“拿着现代化武器打的老式战争”。伊朗和伊拉克都装备有大量先进装备,但实战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不少优秀武器在两伊战场上都曾被“坏了名声”。

这一篇笔者要讲的,就是西方“奇伏坦”式主战坦克,被伊朗军队用在了荒唐的地形上,让原本声誉不好的苏式T-55和T-62坦克打了一个“翻身仗”。


T-62主战坦克

英国“奇伏坦”:1980年代初的世界最好坦克之一

伊朗装备的“奇伏坦”主战坦克,在1980年前后仍然是西方最先进的坦克之一,火力和防护都要胜过美国主力坦克M60。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有当时苏联的T-64和T-72坦克有可能胜过它。

“奇伏坦”主战坦克是英国在1963年投产的战后第二代坦克,英国第一代坦克就是著名的“逊丘伦”(又称“百夫长”)式。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第7装甲旅的100辆“逊丘伦”MK3/5坦克,在戈兰高地挫败了400-500辆叙利亚坦克潮水般的进攻,山谷里到处是坦克和装甲车残骸,因此当地被称为“泪谷”。“泪谷之战”让以色列装7旅一战成名,“逊丘伦”坦克则在此战中将T-54、T-55、T-62坦克打得落花流水(击毁坦克260余辆,装甲车数百辆),甚至极大挫伤了苏联坦克的声誉。在当时,T-62作为苏联战后第二代坦克,拥有115毫米大口径主炮以及厚重装甲,甚至还有当时少见的夜视仪,却在“泪谷”被第一代坦克“逊丘伦”以少胜多。


以色列国防军的“逊丘伦”坦克

“奇伏坦”正是“逊丘伦”的换代产品,主炮由105毫米L7线膛炮换为威力更大的120毫米L11线膛炮,该炮尽管口径很大,但射速非常快,最初一分钟可达8-10分/分钟,持续射击速度达6发/分钟。此外“奇伏坦”发动机也提升到650马力,公路速度提升到了48公里/小时,有效改善了“逊丘伦”差劲的机动性,尽管比其他国家还差一些。

最突出的一点是,55吨重的“奇伏坦”坦克拥有当时西方最厚重的装甲,炮塔正面厚200毫米,车体正面则有120毫米,而且炮塔和车体前部都有30度的大倾角,防弹外型极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炮需要至少250毫米以上的穿甲能力,才能有效击破“奇伏坦”的正面防护,即使是当时T-62坦克的115毫米炮也仅仅勉强达到这个水准。

更值得一提的是,伊朗采购的“奇伏坦”多属于70年代生产的MK3和MK5型,安装了新式的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和马可尼火控系统,这些在1980年代前都是十分时髦的设备,令坦克对3000米固定目标和2000米移动目标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


“奇伏坦”坦克

可以说,“奇伏坦”在1980年仍是西方火炮威力最大、装甲最厚、火控系统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当时西方主流坦克仍以105毫米L7线膛炮为主(英式105毫米线膛炮威力还要大于苏联115毫米滑膛炮),由此可见“奇伏坦”优势之大。

伊朗在1979年前一共进口了875辆“奇伏坦”坦克,几乎英国陆军的装备数量一样,占了该坦克产量的40%。不仅如此,1970年代伊朗还曾计划委托英国在“奇伏坦”基础上开发更先进的改进型,号称“伊朗狮”,但因为革命而作罢。“伊朗狮”的设计最后被英国陆军所采用,最后发展为英国第三代坦克——“挑战者”。

理论上看,当时苏联的各型坦克中,只有T-64和T-72能够对付“奇伏坦”,T-62和T-55的性能在各方面都处于下风。然而在两伊战争中,T-62和T-55却在一场坦克大战中扭转了“不堪一击”的形象,把“奇伏坦”坦克打得人仰马翻。


伊朗“奇伏坦”坦克与伊拉克T-62坦克涂装

德兹富尔战役:T-62坦克用蠢笨战法对付“奇伏坦”

1981年1月,伊朗和伊拉克在德兹富尔爆发了一场坦克大决战。这场坦克战,被称为是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坦克交锋之一。

当时,伊拉克军队对伊朗重镇阿巴丹已围攻数月之久。在伊朗人的顽强抵抗下,入侵的伊拉克军队已经无法重现开战初期的迅猛推进,并且遭到伊朗军队越来越猛烈的反攻。

为了解除阿巴丹之围,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亲自挂帅出征,计划在胡兹坦省(伊拉克袭击的主要省份)展开装甲攻势,攻势代号为“纳斯尔(胜利)行动”。攻击主力由伊朗陆军第16装甲师的3个装甲旅(多数为“奇伏坦”坦克,另有部分美制M48和M60坦克),由第55伞兵旅担当步兵协同。


德兹富尔战役形势图

按照计划,伊朗装甲部队将从胡兹坦省东北部穿过卡赫河,穿过苏桑格德和阿瓦兹市,沿着卡伦河西岸前进。同时,阿巴丹城内守军将冲出他们的阵地,与从北方来的装甲纵队会合。这项计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伊朗装甲部队能够压倒他们的对手(伊拉克大约一个装甲旅)。

然而,这场战斗在未打响前就已经暴露了诸多问题。由于伊朗陆军仍处于1979年革命后的涣散状态,相当数量正规军人还处于解散状态未能归队,开战后伊朗的步兵力量主要由革命卫队提供。但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不满革命卫队的过多插手,因此拒绝了革命卫队的参战,因此步兵只能由宝贵的第55伞兵旅担任。此外,伊朗陆军一直缺乏装甲训练,很少进行相关的作战演习,而且大量军官在革命后被清洗或逃亡,基层骨干力量比较缺乏。

此外,伊朗装甲部队选择的突破地点问题最大。进攻路线上的苏桑格德周边都是沼泽地带,当地易发生季节性洪水,很多地形不适合进行装甲部队活动。伊朗人通过这个地段,只能以“长蛇阵”的直列队形缓慢推进,步兵在纵队后方跟进。这意味着坦克部队将缺少步兵掩护,而且侧翼是暴露的。最重要的是,沼泽地带也无法进行隐蔽,伊拉克飞机很容易发现伊朗坦克的行动,攻势的任何细节毫无秘密可言。


“奇伏坦”坦克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朗陆军精锐的第16装甲师在1月5日正式发起了大规模攻势。伊朗将三个装甲旅分成三个纵队,第55伞兵旅步兵作为第四个纵队,按顺序排成一字长蛇阵,沿着沼泽间的公路缓慢地开始向前推进。

伊朗军队利用浮桥渡过了卡尔赫河,但是漫长的行军队列很快被伊拉克侦察机发现。伊拉克军队迅速调整部署,将当面的第10装甲旅(三个坦克团,约有T-62、T-55坦克一百余辆)布置在伊朗装甲部队前方。

伊拉克坦克部队采用了一个极为蠢笨的方法,将机动性很好的T-62、T-55坦克开进事前挖好的临时半地下工事里(多数只不过是沼泽周边的泥坑),车体藏在坑内,仅露出炮塔。这种战法,完全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思想,彻底放弃了坦克最重要的机动性。而且,固守在泥坑的坦克,完全是一个固定靶子,很容易被直升机和火炮命中。

然而,伊拉克坦克部队这种近乎无能的战法,对于更加无能的伊朗坦克部队却发挥了奇效!


藏身于沼泽内的T-62坦克

上百辆“奇伏坦”坦克排着队给T-62“送人头”

1981年1月6日,伊朗坦克部队前锋的第一旅在德兹富尔与伊拉克坦克正式遭遇。战斗爆发后,伊朗坦克很快陷入了灾难。

伊拉克坦克和步兵,从前方和左右两侧同时对公路上的伊朗坦克开火。伊朗部队试图以“奇伏坦”坦克形成装甲矛头,直接突破伊拉克军防线。但是,一字直线开进的“奇伏坦”坦克面对伊拉克军队三个方向的火力,侧翼完全被暴露。试图离开公路进行机动的伊朗坦克,却纷纷陷入两侧沼泽的泥潭,整支部队困在公路上被动挨打。

“奇伏坦”坦克的性能也并非吃素的。伊朗坦克凭借120毫米线膛炮优异的远射性能,在1500米的远距离上,击毁了不少躲在坑里的T-62坦克。但是,T-62坦克毕竟躲在暗处,而公路上的“奇伏坦”却是整整齐齐、毫无遮拦的靶子。


T-62坦克

伊拉克坦克虽然性能不及“奇伏坦”,但T-62坦克毕竟也有115毫米主炮(威力虽然还不如105线膛炮),可使用高速尾翼稳定穿甲弹,穿甲威力在250毫米左右,如果用破甲弹,威力更是有400毫米。即使无法击穿“奇伏坦”坦克200毫米厚的正面倾斜装甲,但伊朗坦克的侧面(装甲只有35毫米厚度)完全暴露,即使是T-54和T-55的100毫米炮也能轻松击穿。

伊朗投入进攻的第一个装甲旅,很快就在伊拉克坦克的射击下全军崩溃,近百辆坦克几乎全部损失。然而,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却拒绝承认失败,很快将第二个装甲旅投入进攻。

伊朗的第二波攻击中,又派出了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从空中发射“陶”式导弹击毁了好几辆隐藏在坑里的伊拉克坦克。但是伊拉克人也有防空武器,很快击落了好几架“眼镜蛇”。


伊朗的“眼镜蛇”攻击直升机

更糟糕的是,伊朗第二个装甲旅重复了第一个旅的悲剧。新增援的“奇伏坦”坦克,一个一个排着队前进,想法设法绕开沼泽泥潭和坦克残骸,既难以躲避伊拉克人的火力,也难以选择有利的射击位置。反倒是躲在土坑里的伊拉克坦克,通过对伊朗前锋坦克的多轮射击,已掌握了公路目标的射击诸元,射击准确性大幅提高。

更令伊朗人感到麻烦的是,伊拉克机械化步兵也进入战场,开始使用反坦克导弹对“奇伏坦”坦克进行一个一个的狙杀。整个德兹富尔战场,已经变成了对伊朗坦克的单方面屠杀。在这种巨大压力下,伊朗坦克部队仍然发挥出了较好的射击水准,仍然在远距离打掉不少伊拉克坦克。然而士气大振的伊拉克军队甚至开始发起局部反攻,坦克和步兵不断抵近伊朗行军纵队。


伊朗“奇伏坦”坦克

“奇伏坦”的末日

双方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伊朗投入第三个装甲旅后依然没有改变败局。最后让伊朗军队崩溃的一击,是伊拉克空军达成的。伊拉克飞机成功炸毁了卡尔赫河上的浮桥,彻底切断了伊朗第16装甲师三个旅的退路。此时,作为伊朗方面第四纵队的第55伞兵旅还排在整条队列的后面,至今没有过河投入战斗。

1月8日,陷入绝境的伊朗军队不得不中止进攻,全军开始后撤。先头两个旅的坦克几乎全部丢失,不是被击毁,就是陷在了沼泽里。第三个装甲旅试图进行反击,解救前方部队,反而在混乱中又遭受了新一轮惨重损失。伊朗空军的“眼镜蛇”直升机再次出动,试图掩护撤退,但在伊拉克战斗机攻击下又被击落了好几架。

在紧急关头,伊朗工兵冒着炮火重建了卡尔赫河上的浮桥,终于设法让第三个装甲旅的残部撤到了对岸,但前头的两个旅已基本上全军覆灭。


被击毁的“奇伏坦”

与此同时,困守阿巴丹的伊朗部队试图发起突围,但在伊拉克炮火下损失惨重,被迫撤回城内。至此,伊朗装甲部队发起的轰轰烈烈的“纳斯尔行动”彻底失败。

在这场战斗中的伊朗坦克损失没有很准确数字,伊拉克宣称击毁和俘获了200多辆坦克,100多辆装甲车以及大量火炮,基本全歼了伊朗第16装甲师。伊朗方面则自称只损失了88辆坦克。然而从各种迹象看,伊拉克的说法更接近事实。

在德兹富尔战场上,伊朗不仅有上百辆“奇伏坦”坦克被击毁,而且很多陷入沼泽的坦克被完整俘获。伊拉克曾公开展览了大批完整无损的“奇伏坦”坦克,甚至用战斗缴获的“奇伏坦”坦克装备了自己一支部队。直到2003年,伊拉克缴获的“奇伏坦”坦克都还参加过与美军的战斗。


被伊拉克缴获的“奇伏坦”

据统计,伊拉克在海湾战争爆发前,装备了50-75辆缴获伊朗的“奇伏坦”坦克。最令伊朗人丢脸的是,伊拉克还将大约90辆缴获的“奇伏坦”卖给了约旦。这些坦克,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德兹富尔战场上缴获的。

相比之下,伊拉克军队在战斗中共动用了100多辆T-62和T-55坦克,大约超过50辆被击毁,其中很多都是在工事内被当成固定靶击毁的。尽管伊拉克坦克损失也不小,但缴获的“奇伏坦”坦克比这个数量还要多。这场战役,是伊拉克坦克部队的全胜。

德兹富尔战役,对伊朗军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伊朗爆发革命前,陆军共拥有1700辆坦克,其中多数均为性能先进的M-48、M-60和“奇伏坦”。但两伊战争爆发时,伊朗军队可出动的坦克大幅下降到了1000辆左右,其他均因故障无法使用。德兹富尔战役,等于伊朗损失20%的坦克力量,令伊朗装甲部队几乎一蹶不振。


被俘伊朗士兵

更严重的是,由于伊朗遭到全面的制裁,坦克的损失完全无法回复,而伊拉克却能够轻松从国外进口新坦克。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在德兹富尔战役后基本上放弃了正规的装甲作战方式。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则由于指挥不力,在国内彻底失去了声望,在内部斗争中失势后被迫出逃国外。

从1981年后期开始,伊朗革命卫队开始成为两伊战争中的关键力量。作为反击伊拉克的主力,伊朗革命卫队越来越多地采用步兵人海战术,而伊朗正规的坦克部队和炮兵,逐渐沦为了躲在后方的火力支援部队。令人讽刺的是,尽管放弃了正规的作战方式,伊朗却通过一系列非正规作战方式大幅提升了作战效能,连续给予伊拉克军以重创。

由此开始,两伊战争才进入了最残酷血腥的阶段。(作者:陶慕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9988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